打字猴:1.701172491e+09
1701172491
1701172492
1701172493 智生前造大寺35所,度僧4000余人。从他受菩萨戒的人很多,《续高僧传·智传》所说的“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当持指在俗弟子讲的。身边弟子中以灌顶、智越、智璪等比较有名。
1701172494
1701172495
1701172496
1701172497
1701172498
1701172499
1701172500
1701172501
1701172502
1701172503 灌顶(561—632),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后因避乱全家迁至临海章安。自幼出家,后师从智,学习天台教义,为陪同智出访和讲经的高足弟子之一。智逝世前,灌顶亲承给晋王杨广的遗旨遗书及纪念信物,然后亲自送给杨广。翌年,杨广按照智的遗旨和构想派人前往天台山扩建寺院——国清寺。灌顶继智之后任天台山住持。杨广对灌顶十分器重,把他看作是“同学”,入嗣太子后,特地迎请他入京讲经。灌顶精通儒佛之学,文笔超群。智在建康、江陵、荆州诸寺讲经,皆由他作笔录,然后整理成书。智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以及其他不少著述就是由灌顶笔录整理而成的。灌顶于唐贞观六年(632)逝世,年七十二岁,后被天台宗奉为继智之后的五祖。[54]
1701172504
1701172505
1701172506 灌顶与智越、智璪等人在智死后继续与杨广保持联系。在杨广登皇帝位时,天台山僧团派人前往祝贺。杨广在即皇帝位后,大业元年(605)赐予天台山“国清寺”之寺额。
1701172507
1701172508
1701172509 (二)智著述——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
1701172510
1701172511 《智者大师别传》记载:
1701172512
1701172513 智者弘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挺天生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著文。[55]
1701172514
1701172515
1701172516
1701172517
1701172518 是说智智慧非凡,善于讲经说法,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动笔撰写文章。现存智的著述将近有一半是弟子灌顶记录整理的。现将智的撰述简单介绍如下:
1701172519
1701172520 《法华文句》,全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文句》十卷(分为二十卷)。
1701172521
1701172522
1701172523 南朝陈祯明元年(587)智在建康讲《法华经》,灌顶笔录。当时灌顶二十七岁,到他六十九岁(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时修订成书。
1701172524
1701172525 此书是对《法华经》的解释。用四种方法进行解释:1.因缘释,从佛与众生的关系进行解释;2.约教释,按天台宗的“藏、通、别、圆”的四教判教理论进行解释;3.本迹释,把《法华经》的前十四品称为“迹门”,后十四品称为“本门”,按本、迹二门进行解释。本、迹在不同地方含义有种种不同,一般以释迦最初成佛时所说之法为本,以此后所说之法为迹;以最初成佛时所得三身(法、报、应三身)为本,以以后所得三身为迹;以理、实、一乘为本;以事、权、三乘为迹,等等。4.观心释,认为心具万法,以观心领悟佛经所说的义理进行解释。
1701172526
1701172527 湛然撰《法华文句记》十卷(分为三十卷),对此书做详细解释。
1701172528
1701172529 《法华玄义》,全称《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玄义》或《妙玄》,十卷(分为二十卷)。
1701172530
1701172531
1701172532 隋开皇十三年(593)智在江陵说,灌顶笔录。与《法华文句》同为解释《法华经》的著作,但方式不同。《文句》是按《法华经》前后各品的字句进行解释,此书是以诠释并发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中心,从整体上来论释《法华经》的“会三归一”(三乘归为一佛乘)、诸法实相的思想。所谓“玄义”,意为深奥之义。
1701172533
1701172534 全书以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五种章题(五章)为中心论释,称“五重玄义”。“释名”是就经题论释经义;“辨体”是论此经的法体(主旨);“明宗”是论经的要义,论修证因果;“论用”是讲此经宣示的佛智与效用;“判教”是从各种教法(五时八教)的前后、浅深、优劣来论证《法华经》的优越地位。按照此五个方面来论释《法华经》叫做“五重玄义”。
1701172535
1701172536 另外,又用所谓通释与别释两种方法加以解释。“通释”是分别从“标章”(揭示上述五章题名的含义)、“引证”(对五章一一引证经文加以说明)、“生起”(解释五章前后连接的意义)、“开合”(指出五章或从整体上,或从个别方面对事理、教行因果、自他、说默及所谓三轨、三道[56]等进行论说)、“料简”(通过十二重问答论述五章之意)、“观心”(以会通相融的方式论五章不外是“心”)、“会异”(用所谓四悉檀[57]和分别悉檀与五章对应说明)七个方面来概略地解释五章含义。“别释”,是分别按五章次序对《法华经》作详细论释。
1701172537
1701172538 其中释名部分最为重要,围绕“妙、法、莲、华、经”五字作了繁杂的解释,篇幅约占全书的4/5,而仅释“法”、“妙”二字就占全书2/3。在释“妙”时又提出所谓“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这一部分论释了“十法界”、“十如”和“三谛圆融”等天台宗的基本教义理论。
1701172539
1701172540
[ 上一页 ]  [ :1.7011724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