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2541
据《智者大师别传》,如按智原讲说的内容写出可达三十卷,灌顶仅笔录其“初分”十卷。本书释经超出以往佛教典籍的格式,自具特色,理论自成体系,是天台宗作为独立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1701172542
1701172543
湛然撰《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为此书作解释。
1701172544
1701172545
《摩诃止观》,也称《天台摩诃止观》,十卷(分为二十卷)。
1701172546
1701172547
1701172548
1701172549
1701172550
隋开皇十四年(594)智于荆州玉泉寺说,灌顶笔录。据传,前后有三种版本:第一本二十卷,第二本十卷,皆题《圆顿止观》,佚失;现存本是第三本,过去有人称为“略本”,实为最后定本。[58]是智依据自己的佛学见解和修持实践而论证大乘禅法的著作。灌顶说此书是智“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1701172551
1701172552
1701172553
全书分十章: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其中的“大意”叙述全书内容的概要。“正观”,为“正修止观”之略,论述智对止观的基本主张,篇幅最大,占全书的3/5;按所观之境分为十项,称为“十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又以“阴入界境”为论述重点,说“观心”(心,指意识)具有十法门:观不思议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观、破法遍、识通塞、修道品、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爱,此即为“十重观法”或“十乘观法”。观想其他境时也按十个方面顺次进行。对天台宗的教理“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有比较集中的论证。然而全书仅写到“诸见境”结束。
1701172554
1701172555
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分为四十卷),对此书做详细解释。
1701172556
1701172557
《维摩经文疏》,也称《净名经疏》。
1701172558
1701172559
1701172560
1701172561
1701172562
1701172563
1701172564
隋开皇十五年(595),智应杨广之请从荆州重到江都,撰写《净名经疏》,同时又为此经写《玄义》。智回到天台山后用两年时间重新撰《净名玄义》,并将《维摩经》注释到它的《佛道品》。两者合称为《净名义疏》,为三十一卷。智临死前派人带着自己的《遗书》及《净名义疏》给杨广送去,又特别提出请将他“前所送《玄义》及入文者(按:‘入文者’或‘入文解释’当指《文疏》),请付弟子焚之”,表示对此前所完成者很不满意,要收回焚毁。[59]灌顶《智者大师别传》载:“奉命撰《净名义疏》至《佛道品》,为二十八卷。”现存智《维摩经文疏》当即此书,但实际上此书后三卷是灌顶撰的。可以推测,智最后完成的《文疏》是二十五卷,《玄义》为六卷。
1701172565
1701172566
《维摩经略疏》十卷。
1701172567
1701172568
湛然将前书略编为此书,后世称为《略疏》,而称前书为《广疏》或《大疏》。
1701172569
1701172570
《维摩经疏》,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六卷。
1701172571
1701172572
1701172573
此书从释名、出体、明宗、辨利用、判教相五个方面来论释经义,是智创用的玄义文体,当即他从江都回天台山后写定的《净名玄义》。
1701172574
1701172575
《四教义》六卷(分为十二卷)。
1701172576
1701172577
1701172578
1701172579
湛然在《法华文句记》卷一之中说,智为晋王(杨广)原著(《净名玄义》)为十卷,此后重撰《净名疏》及《略玄》(前六卷本《净名玄义》),“乃立前《玄》分为三部,别立题目,谓之《四教》六卷,《四悉》两卷,《三观》两卷”。[60]据此,《四教义》原是智在江都所撰十卷《净名玄义》中的一部分。“四教”为藏、通、别、圆四教,是天台宗的重要判教著作。灌顶《天台八教大意》可作为参考。
1701172580
1701172581
《观心论》一卷。
1701172582
1701172583
《四念处》一卷。
1701172584
1701172585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三十卷。
1701172586
1701172587
1701172588
1701172589
智把禅法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此为讲述“渐次止观”的,对佛教大小乘禅法按照浅深次序作了系统介绍。是智在南陈建康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后由灌顶略为十卷。现存本将卷一、卷三各分为上下,共有十二卷。
1701172590
[
上一页 ]
[ :1.7011725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