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2904e+09
1701172904
1701172905 1.理即。“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是说众生之心就是如来藏(也称佛性、理),即空、假、中三谛,即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实际是从一切众生修证的可能性来说的。
1701172906
1701172907 2.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说的是从读经闻法中得悉中道实相的教义。
1701172908
1701172909 3.观行即。“观行即是者,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指的是修习止观,观想三谛,得到初步的智慧,用以进一步指导修行止观。
1701172910
1701172911 4.相似即。通过修习止观,越修行对于三谛圆融的道理越明,观察到相似的实相,即使看到“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也体悟它们实际与中道实相不相违背,从而达到接近于觉悟的境界。
1701172912
1701172913 5.分真即,也称“分证即”,“分真智断”、“六根清净位”。谓“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见真如”,进而“无明微薄,智慧转著”,通过观悟实相逐渐达到觉悟境界。
1701172914
1701172915 6.究竟即,也称“究竟菩提”。谓彻悟三谛相即圆融的中道实相,断除一切烦恼迷惑,从而“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110]
1701172916
1701172917
1701172918 智在解释《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经文时提出“起随喜心”、“自受持读诵”、“劝他受持读诵”、“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五品弟子位”[111]。在《摩诃止观》卷五之下、卷六之下等文字中,以此五品弟子位配应于“六即”中的“观行即”。此外,他还用《璎珞经》中的“十信”位配“观行即”(谓之“伏见”,控制“见思”诸惑),用“十住”位配“相似即”(谓之“破见”,破除“见思”诸惑);然而有时又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阶位配应“分真即”;用“妙觉”配应“究竟即”。[112]
1701172919
1701172920
1701172921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智特别强调“六即”前后每一位次皆与中道实相相契的意义,自以为“高下大小”等不过是“方便”的说法。用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的话来说:“果头(按:指成佛之果)之理,初后无殊;约事差分,六位阶降。名六,名即,不即不离。”[113]其中也贯穿着相即不二的思想。
1701172922
1701172923
1701172924 智与其师慧思以未来佛自许(参《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不同,他在去世前向弟子说自己仅达到“五品弟子位”,也就是“六即”中的“观行即”位,仍属于的“外凡”(未能深入认识实相的凡夫位,属于见道之前)地位。
1701172925
1701172926
1701172927 总之,智创立的天台宗通过判教,特别通过提出自己独特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引导信众通过止观修行体悟中道实相的观心论,建立了超越于印度大小乘佛教的庞大的教理体系。
1701172928
1701172929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以“三谛圆融”的理论会通大乘空、有宗二宗,强调空有相即不二,烦恼即菩提,即人间是净土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代成立的华严宗、禅宗的教理,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天台宗的教义思想。直到现在,我们仍可以从天台宗的三谛教理、“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等说法中汲取人间佛教的某些思想。
1701172930
1701172931 四 天台宗“性具善恶”的心性论
1701172932
1701172933
1701172934
1701172935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涅槃经》等经的佛性学说的传播和被广泛讨论,形成了各种佛教心性论。有些心性论受到中国儒家人性学说的启发和影响,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在各种心性论之中,“心性本净”的主张虽占主导地位,然而也有人主张“心具染净”。智之师慧思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主张心体“并具染净二性”,就是一种“性具善恶”的佛教心性论。智大概是直接继承师说的,在他自己的著述中也明确地提出“性具善恶”的心性思想。
1701172936
1701172937
1701172938
1701172939
1701172940 智“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心具一切法”或“一念三千”的理论。既然心具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也包括心体的善恶属性和心理、意念等。智所说的“心”是平常人任何时刻的思想意识,即所谓“一念平常心”、“一念眠(按:相当于烦恼)心”等。智《四念处》卷四说:
1701172941
1701172942 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按:非善非恶)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114]
1701172943
1701172944 按字面意思是说,平常的一念之心是无明与法性的结合,产生一切烦恼的、智慧的心理或事物,在烦恼的心理或事物中包括一切善的、恶的、非善非恶的因素(尘,原指与主观六根相对的六境);由观想这些主观的和客观的东西,可以获得智慧(般若)、法身和达到解脱。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性、相、体、力等皆为一心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等同的。
1701172945
1701172946
1701172947 智讲“一念三千”,是说佛、菩萨、缘觉、声闻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十法界,又各有十法界,各有十如和三个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地世间),共成三千世间,只是一念之所具。实际在这当中就包含善恶两种法界、两种性相,自然可以在理论上得出性具善恶的结论。他的《观音玄义》卷下说:“众生性相,一心具足。”[115]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在解释“一念三千”之后引《大涅槃经》说:
1701172948
1701172949 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按:觉悟)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116]经文既云非一乃至非万,复云善、恶、无记即是佛性,善恶无记即三千也。故知三千非三千,具足三佛性也。[117]
1701172950
1701172951
1701172952 是说佛性未必等同善性,应包括善性、恶性和非善非恶(无记)性。按照智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说法,一念所具之三千,即包含善、恶和非善非恶的“无记”三性。
1701172953
[ 上一页 ]  [ :1.7011729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