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013e+09
1701173013
1701173014
1701173015 佛有恶性,听起来违反佛教教义。智之前慧思只讲性具染净,还没有明确地讲性具善恶。宋代知礼评论说:
1701173016
1701173017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观音玄义记》卷二)[127]
1701173018
1701173019 他把性具善恶看成是天台宗区别于他宗的重要特点。
1701173020
1701173021
1701173022 从天台宗教义来说,三观的“观假”,就是要求修行者在思想上了解无量的世俗世界(假即现象世界、现实社会),明确大乘菩萨应深入到这个世界,接触各种众生,随机进行教化,以大慈大悲的精神济度众生。智讲佛菩萨心性中本具恶性,就是为大乘佛教所说的佛、菩萨深入世俗世界,随机运用众生易于接受的言教和方法进行教化、普度众生,提供心性论基础的。
1701173023
1701173024
1701173025 智的性具善恶论,在唐代的湛然、宋代的知礼、遵式等天台宗学僧的著作中也有不少解释和发挥。天台宗的心性论丰富了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这种学说与华严宗为代表的“自性清净”、“随缘成染净”[128]的性善论,都对儒家的人性论有很大影响。唐代以后人性学说发展的总趋势是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折中与会通。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768—824)所著《原性》指出,当时言人性者皆“杂佛老而言也”,提出自己的性、情说,认为性“与生俱生”,蕴含仁义礼智信;而情是“接于物而生”,表现为感情欲望(喜怒哀惧爱恶欲);性有上、中、下三品,情受性制约,同时又体现着性。李翱(772—841)是韩愈古文运动的追随者,撰《复性书》,对性、情有新的诠释,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主张性善而情恶,或“情有善有不善”,主张通过“斋戒其心”灭除“妄情”而复归清明本性。到宋代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朱熹(1130—1200),虽奉孟子的性善论为正统,但又明确地注明“孟子言性善,是极本穷原之性”,称此善性为“天地之性”,同时承认人有感觉情欲,称之为“气质之性”;说人的“气质之性”有清浊善恶。[129]可以说佛教各派的心性论是促成唐宋人性学说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1701173026
1701173027
1701173028
1701173029
1701173030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46]
1701173031 隋唐佛教史 第三节 三论宗的创立及其教义
1701173032
1701173033 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三论宗是继天台宗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宗派。创始人是嗣法于南朝陈代建康三论学派重镇摄山法朗的吉藏。三论宗依据并发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重要著作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百论》而创立教义体系,理论富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然而也是在传播中较早失去传承的宗派之一。
1701173034
1701173035 为论述方便,下面先对隋前“三论”的传译和研究情况作简要回顾,然后对吉藏生平及其所创立的三论宗进行系统介绍。
1701173036
1701173037 一 “三论”的翻译和隋以前研究概况
1701173038
1701173039 “三论”是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的统称,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1701173040
1701173041 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在题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及北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付法传因缘传》卷五卷六中对他们的传记皆有富有神话色彩的介绍。[130]
1701173042
1701173043 龙树(约150—250),为南天竺(古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明好学,对婆罗门教“四吠陀”经典及天文地理、图纬秘谶、诸种道术皆有很深造诣。后与几位友人共学隐身之法,因潜入王宫侵凌宫女险遭杀害,认识到“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便痛改前非,投师佛教沙门出家受戒,精读三藏。又从雪山一位老比丘处得授大乘经典,虽能读懂,而未通晓深义,便周游各地寻求其他经典。后来有缘,“大龙菩萨”接他入海,于龙宫“开七宝藏[131],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菩萨传》)龙树由此深悟诸法实相,达到菩萨悟境。此后,龙树游历南天竺各地弘传大乘佛法,摧伏外道,作论书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作《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即为此书一部分,有五百偈。另著有《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在现存汉译佛典中署名龙树著的论书有多种[132]。
1701173044
1701173045 提婆,也意译圣天,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种姓。据称“博识渊揽,才辩绝伦”,曾入一所神庙,看到金铸大自在天神的造像,认为“神不假质,精不托形”,竟将神像“颇梨”(玻璃)制的左眼挖出。然而他后应大自在天神显灵请施之求,将自己左眼挖出来归还。提婆后来归依龙树门下出家,学习佛法。在离开龙树后,周游各地传法,自称“一切智人”。南天竺国王原奉外道,提婆运用智慧劝诱他及其身边的人接受佛法。据传,他为了制服其他外道,在王都设置高座,提出三大论题:“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一切诸法中,佛法正第一”;“一切救世中,佛僧为第一”,与外道进行辩论。据称在三月内外道无能辩胜他者,皆服输皈依佛教。
1701173046
1701173047 提婆以辩破外道“邪见”著称,作有《百论》二十品及《四百论》[133],后被一个外道的弟子杀死。死前,他以诸法性空思想劝弟子放弃报复,说:“彼人所害,害诸业报,非害我也。”(以上据《提婆菩萨传》)
1701173048
1701173049 龙树与提婆在解释《般若经》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大乘中观学派。他们在上述《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等著作中,以大小品《般若经》一切皆空的思想为根本前提,系统阐释和论证世界万物空有相即融通的中道不二的理论,并对外道、小乘及大乘的有违空义和中观思想的见解进行批判。
1701173050
1701173051 在中国,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空宗思想在东汉以后陆续传入。自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属小品)之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属前者重译),西晋竺叔兰和无叉罗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二者为大品,属同本异译),佛教界对其中宣扬的诸法性空(一切事物本质空寂)和中道思想逐渐有所了解。后秦鸠摩罗什又重译大小品《般若经》,并且翻译了诠释《摩诃般若经》的《大智度论》,又将集中论证中道不二思想的“三论”译出,促进了佛教学者对大乘中观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对当时和后世的佛教思想皆有较大影响。
1701173052
1701173053 鸠摩罗什(344—413),祖籍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王室,自幼出家,精通大小乘,尤精般若大乘中观学说。后秦弘始三年(401)被迎请到长安,在后秦王支持下共翻译大小乘佛经35部294卷。
1701173054
1701173055 《百论》二卷,在弘始四年(402)译出,弟子僧睿作序。然而当时鸠摩罗什因“方言未融”,译文不够流畅,表述有失当之处。弘始六年(406),后秦司隶校尉安成侯姚嵩请鸠摩罗什和其他沙门考校正本重新翻译,“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僧肇为之作序。现通行者即此译本。论原本有二十品,品各有五偈,共有百偈,因称百论,但鸠摩罗什认为后十品五十偈“无益此土”,缺而未译。
1701173056
1701173057 此论除开头的归敬偈之外,皆为长行(散文体)而无偈颂,与《中论》只有偈颂而无长行、《十二门论》兼有两种文体不一样。内容是运用中观理论对数论(僧佉、迦毗罗)、胜论(卫世师、优楼迦)、离系(尼犍、勒沙婆)等印度外道的见解进行批驳,也兼及批评大小乘佛教内部被认为有违中道的观点,如吉藏《三论玄义》所说“正破外,傍破内”。全文采用问答体:“外”是指外道提出的质难;“内”是对外道的批驳。凡注“修妒路”者是提婆的简短原文,其他皆为“婆薮开士”(世亲菩萨)的注释。
1701173058
1701173059 《十二门论》,一卷。弘始十年(408)译,僧睿写序,谓:“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也。”所谓“实相”即为空与中道,说此论准确诠释实相,为指导修行的要旨。要通达实相,须以观想十二门为途径,包括: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其《观因缘门》谓大乘深义在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同时也悟入中道实相。全论由二十六首偈颂和释文组成。
1701173060
1701173061 据吉藏《十二门论疏》介绍,《中论》出自龙树《无畏论》,而《十二门论》或云出自《无畏论》,或云出自《中论》,但仅“择其精玄”。在二十六首偈颂中,多首偈颂同《中论》,有一偈出自龙树《七十空性论》,也有为二论所无者。一说此论的偈颂为龙树作,或云长行文是青目所作的注并引四首偈颂,或谓偈颂与长行文皆为龙树作。吉藏认为,此论与《中论》虽同显中道,破斥邪见,然而《中论》“双申大小”(兼弘大小乘),此论“但显大乘”。
1701173062
[ 上一页 ]  [ :1.701173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