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063e+09
1701173063 《中论》,亦译《中观论》,四卷二十七品,在弘始十一年(409)译出。僧睿、昙影皆为作序。僧睿序中说此论有五百偈,然而据吉藏审核有四百四十六偈(吉藏《中论序疏》)。僧睿序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释文是古印度青目著,鸠摩罗什翻译时有删改。
1701173064
1701173065 《中论》是“三论”中最重要的论书,依据并发挥般若空义和中道理论,借助“世俗谛”和“第一义谛”(真谛),对佛教缘起学说进行论释,批驳大小乘佛教内部执著有、无、常、断诸见为主要内容。吉藏《三论玄义》说此论为“通论”,谓“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两教,名为通论,即中论是也。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后两品破小迷,申小教。”谓《中论》兼破斥大小乘中有违中道的观点,兼弘大小乘二教正理;前二十五品着重破斥大乘中有违中道的观点,而后二品则着重破斥小乘有违中道的观点,弘扬小乘正理。
1701173066
1701173067 鸠摩罗什在翻译三论过程中及翻译之后,弟子僧肇、僧睿、昙影等人深入研究,曾分别为“三论”写序,为后人所重。僧肇所著《肇论》,特别是其中《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既阐释般若空义,又灵活运用中道不二思想。北方进入北魏之后,研究者少。南朝宋、齐,佛教界曾以研究阐扬《涅槃经》、《成实论》等为风尚,潜心研究“三论”者不多。齐代周颙,字彦伦,官至起居注、中书郎,在钟山立精舍,休暇时来居,博通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以《成实论》学者之义立“空假名”、“不空假名”二题,然后又以般若三论的二谛中道之义设“不空假名”加以破斥。[134]至梁朝,武帝特别提倡《般若经》,有力地推动了“三论”的研究。在这当中,摄山学僧发挥了重大作用。
1701173068
1701173069
1701173070
1701173071 摄山,也名摄岭、栖霞山,地处建康(今南京)东北。据《高僧传》卷八《法度传》及陈侍中尚书令江总持撰写的《金陵摄山栖霞寺碑文铭》(以下简称《栖霞寺碑》)[135],在南朝宋泰始(465—471)年中,来自齐地平原郡(治今山东平原县)的居士明僧绍(后因朝廷征召不赴,人称明征君)入此山结庵隐居,长达二十年。黄龙[136]沙门法度,“游学北土,备综众经”,后渡江进入摄山,与明僧绍志同道合,一起讲经说法,凿山造佛。在明僧绍去世后,其子遵父遗愿舍宅为栖霞精舍,并与法度在西石壁镌造无量寿大佛。法度有弟子僧朗,为辽东人,博通佛教经律,尤精《华严经》和“三论”的中道旨要。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僧诠等十僧入摄山从僧朗受学“三论”大义。其中的僧诠是辽西海阳人,从僧朗学三论最有成绩,后因住摄山止观寺,人称“止观诠”,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在兴皇寺传法的法朗、在栖霞寺的慧布、在长干寺的智辩、禅众寺的慧勇等四人。[137]
1701173072
1701173073 法朗(507—581),也称道朗,俗姓周,徐州沛郡沛县人。年二十一出家,先从大明寺宝志学禅法,并通习律、《成实论》及毗昙(主要为说一切有部的论书),后入摄山止观寺从僧诠学《大智度论》及“三论”、《华严经》、《大般若经》等。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奉敕入京住兴皇寺,从此人称“兴皇朗”。他在此寺传法达二十五年,据传“花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鏝义理,征发词致”。(《续高僧传》卷七《法朗传》)他在阐释“三论”中的二谛中道思想时,经常结合破斥外道、小乘毗昙及《成实论》、大乘中一些有违中观理论的观点。慕名投到门下的学者常达千人之多。法朗于陈太建十三年(581)逝世,年七十五岁。法朗的弟子活跃于陈末至隋朝,著名的有吉藏、罗云、法安、法澄、道庄、真观、慧觉、智矩、慧哲等人,还有法朗生前选定的嗣法弟子、在茅山传法的明(或作“炅”)法师。
1701173074
1701173075 吉藏以继承僧朗、法朗的学说自任,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他们事迹和观点,称僧朗为道朗、大朗法师、摄岭大朗、摄山大师,而称法朗为兴皇法朗、山中兴皇、兴皇大师、摄岭大师,称他们的主张为“山门义”。
1701173076
1701173077 此外,据吉藏在《大乘玄论》等著作中的引证,南朝还有“开善”、“光宅”、“庄严”及“龙光”等人也阐释二谛、中道之义,然而认为他们的论述仍不究竟,没能贯彻中道不二的思想。他所提到的“开善”是开善寺智藏,“光宅”是光宅寺法云,“庄严”是庄严寺僧旻,为梁代著名的三大法师,以研究和弘传《大涅槃经》、《成实论》义理著称。“龙光”是智藏弟子、龙光寺僧绰,也是成实学者。[138]他们对二谛、中道的解释未能摆脱《成实论》的影响,因而受到吉藏的批评。
1701173078
1701173079 二 吉藏的生平
1701173080
1701173081 吉藏(549—623),祖籍安息(古波斯王朝),故俗姓安,亦称“胡吉藏”。祖父时移居南海,安家于交、广二州之间,家世奉佛。
1701173082
1701173083 吉藏生于金陵(今南京),童年时父亲带他参谒梁陈间译经僧真谛(499—569)。真谛为他起名吉藏。父亲后来出家,名道谅,常带吉藏到兴皇寺听法朗说法。吉藏七岁时即礼法朗为师出家,广学大小乘佛法。十九岁已智辩出众,受具足戒之后逐渐出名,受到陈朝桂阳王陈伯谋的钦敬。
1701173084
1701173085 杨广是隋文帝二子,在开皇元年(581)被立为晋王,九年(589)受任行军元帅,率兵南下攻灭陈朝,统一江南,进封太尉,并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每年回京城朝觐一次,开皇二十年(600)被立为太子。他为扶持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先在江都建造“四道场”:慧日道场、法云道场是佛寺,玉清道场和金洞道场为道观。此后又在京城建日严寺等。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杨广即皇帝位,是为炀帝,次年改元大业。
1701173086
1701173087 在隋灭陈之后,吉藏东游江浙,在会稽秦望山(在今绍兴县平水镇)嘉祥寺居住传法,名声日著。晋王杨广慕名召请,与成实和涅槃学者智脱、法轮、慧觉,三论学者法澄、道庄、智矩等人先后被安置住入江都慧日道场,此后又与智矩、慧乘等人应请住入京城日严寺。当时京城佛教界注重弘传《法华经》,吉藏迎合这种风尚也讲释《法华经》,以博识善辩著称,曾应光明寺昙献禅师之请到寺讲经说法,前来听讲受教的僧俗信众很多,正如《续高僧传·吉藏传》所说:“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他将所得施舍的财物皆用来建寺造像、赞助弘法活动和救助社会贫困民众。
1701173088
1701173089 炀帝次子齐王杨暕,对吉藏十分欣赏,请他进府任“论主”,召请京城杰出学僧六十余人前来参加辩论。住在大兴善寺自称“三国(指北齐、陈、北周)论师”的僧粲(529—613),一向以雄辩著称,精于《十地经论》,受任“二十五众主第一摩诃衍论主”,乃自告奋勇先向吉藏提出质难。二人彼此质难答辩达四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受到齐王和与会者交口称赞。吉藏晚年写《法华经》两千部,造佛像二十五尊,早晚虔诚礼忏,又面对普贤菩萨之像坐禅,凝心观想实相之理。
1701173090
1701173091 进入唐朝,吉藏在京城经佛教界推举受到唐高祖接见,称颂:“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穹旻。”高祖听后对他表示钦敬。武德之初(618),朝廷为加强对僧尼的管理,置“十大德”(十位学德兼优的高僧)统辖佛教事务。吉藏为十位高僧之一,并应请住持长安实际、定水二寺。
1701173092
1701173093 高祖四子齐王元吉奉吉藏为师,予以优遇,请他住进延兴寺。吉藏年事已高,体衰多病。高祖皇帝敕赐良药,派中使相继探望。吉藏自忖不久于人世,乃遗表与皇帝辞别,希望皇帝“缉宁家国,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并写信向储后诸王告别。武德六年(623)五月,他让侍者烧香,称佛名号,然后逝世,年七十五岁。临终之日,写《死不怖论》,谓:“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死后,东宫太子以下诸王公等臣僚皆致书慰问,并赠钱帛。弟子慧远等人将其遗体安葬于终南山至相寺附近的北岩。
1701173094
1701173095 在隋进军江南,各地混乱之际,吉藏带弟子到各寺搜集文书保存,战后加以整理以备参阅。所以他的著作征引丰富。吉藏一生讲三论一百余遍,讲《法华经》三百余遍,此外还讲《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维摩经》等经各数十遍,著有大量经论注疏。弟子有慧远、智凯、智实等人。
1701173096
1701173097 《续高僧传》作者道宣对吉藏有简短的评论,说吉藏“貌象西梵,言实东华”。意为长得虽像西方梵僧,却讲中华语言,为人聪明机智,善于“决滞疑议”,辨析义理,“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贞素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意为缺点是不拘小节,论释问题过于简略,并且不善于训导门众。[139]
1701173098
1701173099 三 吉藏的著作
1701173100
1701173101 吉藏的著述,现存《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缺第二卷)、《金刚般若经疏》四卷、《仁王般若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法华论疏》三卷,还有比较集中诠释中道不二思想的《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或作二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以及《二谛义》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等。
1701173102
1701173103 这里仅对其中集中诠释中道不二思想的几种著作进行介绍。
1701173104
1701173105 (一)《三论玄义》,一卷
1701173106
1701173107 署名“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说明是吉藏在江都慧日道场奉晋王杨广之命而撰。日本证禅撰《三论玄义检幽集》引“或本(当时尚有的另一种本子)云:大隋仁寿二年(按:公元602)四月奉令撰”。在此前二年,即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诏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三论玄义》是奉太子杨广之命撰写的,因非逐段逐句注释,而是从整体上对“三论”大义作论释,故称“玄义”。
1701173108
1701173109 全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是“通序大归”,宣明“三论”要义不出破邪、显正二门。所谓“破邪”,是以空义和中道思想破斥外道(天竺、震旦外道)、小乘毗昙、《成实论》、大乘等信奉者的常见、断见、空见、有见等“邪见”、“有所得见”;“显正(人正、法正)”,是借破斥各种邪见来弘扬龙树、提婆在“三论”中通过论证二谛显示的“内外并冥,大小俱寂”、“无所得”的中道实相“正理”。
1701173110
1701173111 第二是“别释众品”,分为十三项,对佛教经论宗旨、阐释的教旨智慧、龙树和提婆造论的目的、“三论”的侧重点和旨归、立题等方面进行说明和论证。例如在“诸部通别”中说“三论”皆属“大乘通论”,其中《中论》通破大、小二乘人之迷,通申大、小乘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乘人之迷,通申大乘之教;《百论》通破大、小二乘人之邪见,通申大、小二乘之正教。在“众论旨归”中说《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为宗,《中论》以二谛(第一义谛、世谛)为宗,《百论》以二智(权智、实智)为宗,《十二门论》以境(空实相)、智(般若)为宗。
1701173112
[ 上一页 ]  [ :1.7011730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