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352e+09
1701173352 北魏时实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的编户制度,各设邻长、里长和党长。这种制度在隋代仍相沿实行。引文中“党孙浪彪”、“党王凤邕”,“党”下是党长的名字,王善行、王善性分别编于他二人管辖之下。从引文来看,信行从十七岁开始,在传教过程中寻求同意自己佛法见解的人,直到四十八岁时才找到四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即僧慧定、道进、居士王善行、王善性。他们可能是信行最早的信徒。信行希望州知事把他们的修行情况上报朝廷,以得到承认。
1701173353
1701173354 信行及其弟子实行严格的修行制度。《历代三宝记》卷十二介绍:“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按:佛教的苦行)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184]是说信行等人按大乘佛教的戒规结集修行,修持苦行,以行乞食为生,一天只吃一顿饭,走路时遇见什么人都致礼作拜,是在仿效《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的常不轻菩萨的做法。此经说在过去有位菩萨名常不轻,见到任何比丘、比丘尼和男女信徒都礼拜赞叹,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他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即使遭人打骂也不怨怒,仍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在信行创立的三阶教教义中,仿照常不轻菩萨的做法向碰到的一切僧俗民众礼拜,是一个重要内容。
1701173355
1701173356
1701173357 开皇九年(589),信行与弟子僧邕等人应召入京[185],左仆射齐国公高(541—607)请他住进以己宅改成的真寂寺。信行在这里一边传教,一边继续从事著述,著有《对根起行杂录》、《三阶位别杂集》等四十余卷。信行与弟子在京城时置寺五所:化度寺(即真寂寺,唐初改名)、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弘善寺,作为传教的中心场所。在三阶教僧人居住的一些寺院,也往往有非三阶教的僧人居住,但在他们之间有修筑的“隔障”隔离开。三阶教僧众居住的地方称“三阶院”。[186]
1701173358
1701173359
1701173360 信行于隋开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去世。《续高僧传》卷十六《信行传》载信行卒时五十四岁,然而在其门徒裴玄证立的《故大信行禅师铭塔碑》中谓他五十五岁去世。今据后者,推出信行的生年为公元540年,即东魏兴和二年。信行弟子将其遗体安葬于终南山鸣阜,树塔立碑。此后弟子信徒中有不少人死后也立墓塔于信行塔的四周。唐大历二年(767),此地扩建为百塔寺。
1701173361
1701173362 《故大信行禅师铭塔碑》上说:“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三百余人,夙以禅师为善知识,三业随逐二十余年,俱怀出世之基,共结菩提之友。”是说信行从北齐末年传教以来已有弟子300余人。然而前面引文提到信行直到隋开皇七年(587)才有志同道合者4人。对此如何解释呢?可以认为,这300余弟子不是信行死前20年已有,而是到死为止逐渐增加到这么多人的。自然可以想到,三阶教一般信徒的数目还要多一些。
1701173363
1701173364 据现有资料,将信行主要弟子中的以下几个人略加介绍,从中可以了解三阶教早期流传情况。
1701173365
1701173366 本济(562—615),俗姓宋,西河郡介休(在今山西)人,出家前曾读《六经》、《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但认为儒家是“宇宙之糟粕”,于是出家为僧,“躬行忍辱,愍增上慢(按:怜悯妄称得道之徒),博览经论,咸诵在心”。后听说信行创立新教派,便前往皈依为弟子。当时信行初到京城,原著《三阶集录》尚留在东地,只是向本济口述三阶教义。信行死后,《三阶集录》的原本传到长安。本济“览文即讲,曾无滞托。虽未见后词,而前传冥会”,意为对三阶教的教义已经融会贯通,向信徒传教的思路和说法与其师信行已经完全一致。他著有《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隋大业十一年(615)死于长安慈门寺。有弟子道训、道树,直到唐初仍传三阶教,有较大影响。
1701173367
1701173368 本济之亲弟善智,也师事信行,撰有《顿教一乘》二十卷,大业三年(607)去世。(《续高僧传》卷十八《本济传》)[187]
1701173369
1701173370 僧邕(543—631),俗姓郭,太原介休人。祖郭宪曾任荆州刺史,父郭韶任博陵太守。出家前学习儒学,年十三岁出家,在邺西云门寺师事僧稠,学习禅法,对小乘“五停心观”、“四念处”等禅法深有理解。在北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时,他隐居白鹿山深林之中。隋初复兴佛教,“有魏州信行禅师,深明佛法,命世导人,以道隐之辰,习当根之业”。信行知道僧邕在山中隐居,派人对他说:“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弘益之方,昭示流俗。”意为请他出山一同传教。僧邕乃出山与信行相会,作为他的弟子于开皇九年(598)同到京城。在信行死后,僧邕“纲总徒众,甚有住持之功”,是接替信行率三阶教信徒继续传教的人物。唐贞观五年(631)死于化度寺,年八十九岁。遗骨由弟子建塔葬于终南山信行塔之东。碑文由左庶子李百药撰、欧阳询书。(《续高僧传》卷十九本传[188]、《全唐文》卷一四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1701173371
1701173372 裴玄证,生平不详,《续高僧传·信行传》附传中略有介绍。原出家于化度寺,在信行来此寺后师事信行。信行的大量著述皆委任裴玄证执笔。他后来穿俗服,集结徒众,继续传教。信行的碑文就是由他撰写的。
1701173373
1701173374 二 三阶教的典籍和历代遭禁情况
1701173375
1701173376 三阶教主要奉信行的著述为教典。三阶教在隋唐曾一再地被统治者宣判为“异端”遭到禁止。三阶教的典籍流通受到限制,在后世的佛教经录中被列在“疑伪”经类之中,遭到取缔。
1701173377
1701173378 下面对三阶教典籍作概要介绍,并顺便对遭禁情况略作说明。
1701173379
1701173380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编成于开皇十七年(597)。卷十二将信行的著述置于《大隋录》之中,说:“《对根起行杂录》三十二卷、《三阶位别杂录》三卷,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
1701173381
1701173382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编成于麟德元年(664)。卷五《隋朝传译佛经录》著录的信行著述卷数略有增加,谓:“《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三阶位别录集》四卷,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题目基本相同,卷数为什么不同呢?既然称作“杂录”、“录集”,就是多部著述的合编,所增加的部分自然是弟子据信行的口述加以编集的。道宣在介绍中虽指出:
1701173383
1701173384 开皇二十年(600),敕断不听(流)行,想同箴勗。
1701173385
1701173386 但仍沿用费长房的评语:“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事少微。”[189]认为三阶教引证佛教经论文字,编于没有规则的题目之下,虽劝人适应根机修行,然而却很少有实际效益,只不过是“万衢之一术”。
1701173387
1701173388 武周时明佺等人所编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完稿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卷十五“伪经目录”中录有《三阶集录》至《大众制》的三阶教典籍目录二十二部二十九卷,说:
1701173389
1701173390 奉证圣元年(按:公元695)恩敕,令定伪经及杂符箓等,遣送祠部进内。前件教门既违背佛意,别构异端,即是伪杂符箓之限。又准圣历二年(按:公元699)敕,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幸承明敕,使革往非,不敢妄编在于目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190]
1701173391
1701173392 这是说,武则天篡唐称“周”时期曾判三阶教为“违背佛意,别构异端”的邪伪教派,命将它的著作从佛经目录中刊削而编于防止流通于世的“伪经目录”之中。同时对三阶教的传法和修行也提出限制,只允许保留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对此外的做法一律禁止。《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所著录的“三阶杂法二十二部二十九卷”的目录,在此后的《开元释教录》中皆有。
1701173393
1701173394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编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卷十八“伪妄乱真录”中载有三阶教典籍的目录,说:“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隋真寂寺沙门信行撰。”并注云:
1701173395
1701173396 《长房录》云总三十五卷;《内典录》云都四十卷;大周伪《录》但载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碑》云四十馀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搜括,具件如上。[191]
1701173397
1701173398 是说《开元释教录》所载录的三阶教典籍的目录是最全的。从《历代三宝记》(《长房录》)开始,只列三阶教典籍的“集录”等合编本的目录,而没有照录所编的细目(具体篇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虽列出细目,然而所收不全。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详录三阶教典籍之后说:
1701173399
1701173400 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复冒真宗。开皇二十年(按:公元600),有敕禁断,不听传行。而其徒既众,蔓芺弥广;同习相党,朋援繁多(原注:即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立邪三宝)。隋文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
1701173401
[ 上一页 ]  [ :1.7011733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