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3768
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士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贞观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洒扫,积十数年。寺内徒众,以其行无玷缺,使守此藏。后密盗黄金,前后所取,略不知数。寺众莫之觉也。因僧使去,遂便不还。惊疑所以,观其寝处,题诗云:放羊狼颔下,置骨狗前头,自非阿罗汉,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原注:“出《辨疑志》”)
1701173769
1701173770
把这两个资料对照起来,可以了解化度寺无尽藏设置和使用的基本情况:一,化度寺无尽藏的创立者是信行,而唐武德(618—626)年间的信义当是此藏的“监当”者。信行在隋开皇九年(589)入京,开皇十四年(594)去世,前后不过五年多时间。他就是在此期间创立真寂寺无尽藏的。二,唐武德二年(619)真寂寺改名化度寺(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无尽藏已有很大发展,至贞观(627—649)时已积聚无数金帛财物,以致出了像裴玄智那样的监守自盗者,寺僧竟长期对此没有察觉。三,无尽藏的金帛财物的来源是男女信徒争先恐后的施舍,甚至有的富人信徒用车运来钱帛。四,按照惯例,无尽藏的用项有三:资助各地修建寺舍、救济贫穷民众,供给寺僧生活和法务活动用费。五,武则天敕将此无尽藏移到东都洛阳大福先寺,在如意元年(692)曾命净域寺僧法藏到“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金石萃编》卷七十一《法藏禅师塔铭》),然而因为来此施舍者极少,便又命移回长安化度寺。六,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下令将此无尽藏毁除,将其钱帛供京城寺院修葺之用。由此可见,三阶教在真寂寺(化度寺)所置的无尽藏前后延续了约200年,以至财富充盈,连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影响极大。
1701173771
1701173772
在佛教宗派中特别强调末法思想的还有净土宗。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低下,只有靠专修念佛的净土法门才可得救,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净土宗高僧对三阶教也曾提出批评,如唐代怀感《释净土群疑论》、道镜和善道共著《念佛镜》,都比较多地引述三阶教的教义进行批评。前书批评信行及其三阶教曲解佛经,“失经旨归”,把末法众生说成“纯邪无正,纯恶无善”,“一切佛之所不救”。又说信行以“四依菩萨”自居,对所创佛法十分自负,“即慈悲胜于释迦,智慧过无量寿”,自认为超过一切佛。并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揭露三阶教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后者《念佛镜》对三阶教的“不坐僧床,不吃僧食”,“称恶众生”,“不许入寺”,“见形像(按;佛像)及以诸经,不多恭敬,为是泥龛”及“三阶教念地藏菩萨功德多少,如念阿弥陀佛”等,进行评述和责难。
1701173773
1701173774
三阶教是隋唐时期形成和流行的中国宗派之一,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一再地被朝廷看作“异端”禁止,以致经籍遭毁,在进入宋初就绝迹了呢?根据以上介绍,至少可以找出以下三个原因。
1701173775
1701173776
1.三阶教按时、处、机(人)三个因素把佛都分为三阶,认为当时已经进入像法后期或末法时期,应推行所谓的第三阶佛法(三阶教)。说在这个时期的众生皆根机低下,执著空见、有见,人人恶多善少,可称之为恶贼、狗菩萨、增上慢众生、旃陀罗(贱民)、无惭愧僧、驴菩萨等,只能奉行最低级的“普法”。宣称此时“圣人隐不现”,“四方恶王一时俱起,破坏塔寺,杀害比丘”。还主张以后不能允许强迫出家人还俗及打杀出家人等。中国尊儒家名教为正统,君权是至高无上的,严格君臣父子上下的等级。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早已变相接受儒家名教中的许多思想和行为规范。然而三阶教却公然藐视、否定社会传统和圣贤,除表示崇敬信行一人之外,将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一切人都贬斥为素质低劣和怀有种种“邪见”、“邪解”的众生,又提出企图限制君权的说法。这不仅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朝廷和整个统治阶级不能容忍,深受儒家思想和伦理熏陶的民众难以接受,即使佛教界的传统势力也是不能认可的。自然,出于不同派别的不同主张,三阶教也必然要遭到其他宗派的反对。
1701173777
1701173778
2.三阶教表面上提倡“普佛普法”,但实际只重视载有像法、末法内容的十几部佛经,在所谓“不当机”的借口下把在社会上早已广泛流传的不少佛经当作“别法”给以贬低或否定了。在一般佛教僧俗信徒看来,这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严重亵渎。前引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对信行著作的批评:“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复冒真宗”,是有道理的。中国从南北朝以来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寺院经济和寺院修行制度,已不经常用乞食和苦行的做法。三阶教提倡乞食和苦行的做法,自然不被多数僧尼欢迎。至于效法《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的常不轻菩萨的做法,“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乃至甘受各种辱骂,与东晋慧远提倡并为佛教界接受的沙门不拜君亲的礼仪也有矛盾。在前面提到,在三阶教教义之中还包含不少明显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利于它的传播。
1701173779
1701173780
3.三阶教设立无尽藏院,积累了大量财富。如果放任它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的财经收入,也必然增加与世俗地主和农民群众的矛盾。
1701173781
1701173782
这就不难理解,隋唐朝廷一再地下令禁止三阶教流行,毁坏三阶教典籍以及废除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了。这样,在隋唐形成的佛教宗派中,三阶教虽曾流传一时,然而最终归于在社会上绝迹。
1701173783
1701173784
[1]《大正藏》第46册第1页上中。
1701173785
1701173786
[2]《佛祖统纪》卷一目录小注,《大正藏》第49册第132页下。
1701173787
1701173788
[3]《大正藏》第46册第149页下。
1701173789
1701173790
[4]《大正藏》第46册第149页上中。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六所载之文稍略。
1701173791
1701173792
[5]五停心观,即五门禅,包括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分别对治散乱之心、贪欲、嗔恚、愚痴、我见。别相念处和总相念处是修四念住,是分别从身、受、心、法四方面和总体上观想自己身心不净、苦、无常、无我的道理。此为小乘修行的初级阶位,称之为三贤位。此后进入四善根位,即以观想四谛十六行相的初级禅法,得到四个层次的阶位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1701173793
1701173794
[6]宋朝士衡《天台九祖传·慧文传》:“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载《大正藏》第51册第98页中。
1701173795
1701173796
[7]以下原有小注:“第三十卷。”查今存《大智度论》,以下所引在卷二十七,文字也有不同之处。
1701173797
1701173798
[8]《大正藏》第49册第178页中下。
1701173799
1701173800
[9]所引《大智度论》是在卷二十七,见《大正藏》第25册第257页下至260页中。
1701173801
1701173802
[10]《佛祖统纪》卷六,《大正藏》第49册第178页下。
1701173803
1701173804
[11]《大正藏》第49册第178页下。
1701173805
1701173806
[12]即“四禅”,或称“四有色定”,指以超脱“欲界”情欲烦恼为目的的禅定,分从低到高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有不同的感觉和心理状态,术语很多,此不详述。
1701173807
1701173808
[13]以上皆见《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大正藏》第50册第562页下—563页上。
1701173809
1701173810
[14]即“四无色定”,佛教的以超越“色界”局限性而修持的禅定,有四个层次,最高境界是达到“非想非非想处”。
1701173811
1701173812
[15]《大正藏》第50册第563页上。
1701173813
1701173814
[16]有关“十六特胜”、“八背舍”、“八胜处”的规定,十分繁杂,这里不作详释。
1701173815
1701173816
1701173817
[
上一页 ]
[ :1.7011737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