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3918e+09
1701173918
1701173919 [62]关于南北朝的判教学说,还可参考隋吉藏《三论玄义》中引述慧观的“二教五时”的判教;隋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一载刘虬的“五时七价”及诞公、菩提流支的判教学说。此不俱述。
1701173920
1701173921 [63]鹿苑,即鹿野苑,相传为佛最初向五弟子说法的地方。所说之法为小乘,故此时以鹿苑为名。
1701173922
1701173923 [64]以上关于五时判教,见《法华玄义》卷十上下及卷一上;《法华文句》卷六下、《四教义》等,并参考唐灌顶《八教大意》、高丽谛观《天台四教仪》,分别载《大正藏》第33册、第34册和第46册。为避免烦琐,除个别引文外不一一标出页数。
1701173924
1701173925
1701173926 [65]四谛本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大乘佛教兴起后,不少大乘佛经给予新的解释,发挥大乘教理。智从立教的需要,摘引一些经的词句,提出生灭四谛、无生灭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用于与藏、通、别、圆四教相对应。详见《摩诃止观》卷一上、《四教义》卷二等。
1701173927
1701173928 [66]以上主要见《四教义》卷一、灌顶《八教大意》。载《大正藏》第46册。
1701173929
1701173930 [67]《法华玄义》卷十上、灌顶《八教大意》。
1701173931
1701173932 [68]载《大正藏》第46册第725页上。
1701173933
1701173934 [69]《摩诃止观》卷三下。
1701173935
1701173936 [70]分别见《大正藏》第25册第297页下、第190页中。
1701173937
1701173938 [71]《大正藏》第33册第782页中下。
1701173939
1701173940 [72]这里提到的概念,有的在下面要介绍,此仅简单注释一部分。“三轨”指真性轨(佛性、理、境)、观照轨(止观、智)、资成轨(一切其他修行)。“四种十二因缘”,是指生灭、无生灭、无量、不生不灭(无作)四种十二因缘。“四种四谛”,是指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的四种四谛(苦集灭道)。“七种二谛”,指藏教、通教、别接通、圆接通、别教、圆接别、圆教的七种二谛(真谛俗谛)。“五三谛”,是指别入通、圆入通、别教、圆入别、圆教的五种三谛(空谛、假谛、中谛)。此不详释,详见《摩诃止观》卷一上下及《法华玄义》卷二下、卷三上等。
1701173941
1701173942 [73]《大正藏》第33册第779页下至第780页上。
1701173943
1701173944 [74]《大正藏》第33册第781页上。
1701173945
1701173946 [75]《法华玄义》卷一上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原文是:“三界所有,皆心所作”。载《大正藏》第25册第276页中。
1701173947
1701173948 [76]《摩诃止观》卷一下、卷三上多处引。旧译《华严经》卷十原文是:“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大正藏》第9册第465页下。
1701173949
1701173950 [77]分别引自《摩诃止观》卷三下、卷一下,《大正藏》第46册第31页下、第9页上。
1701173951
1701173952 [78]《大正藏》第46册第84页中下。
1701173953
1701173954 [79]《大正藏》第34册第22页下。
1701173955
1701173956 [80]分别载《大正藏》第33册第688页下、第696页下。“十二入”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种感觉或认识功能)和作为它们感觉或认识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里作六境中的“一色一香”表示任何微小事物的意思。套用这种说法,也可以说“一声一味,皆是中道”。
1701173957
1701173958 [81]《大正藏》第33册第714页中。
1701173959
1701173960
1701173961 [82]三兽指兔、马、象。《优婆塞经》卷一用来比喻声闻、缘觉、佛三乘。说渡河时兔浮水而过,马足或到底或不到底,象则足可着河底而过。河喻十二因缘。用三兽渡河比喻三乘断除烦恼程度不同。智用来比喻三乘对“空”的悟解浅深不同。
1701173962
1701173963 [83]《大正藏》第46册第7页上中。另请参考《四教义》卷十二。
1701173964
1701173965 [84]《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第46册第1页下。
1701173966
1701173967 [85]分别见《大正藏》第46册第453页上、《止观义例》卷上第296页上。
[ 上一页 ]  [ :1.7011739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