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068e+09
1701174068
1701174069 [135]载明梅鼎祚辑《释文纪》卷三十一。
1701174070
1701174071 [136]南朝称后燕为黄龙国,称其都城龙城为黄龙,即今辽宁朝阳。
1701174072
1701174073 [137]据前引《栖霞寺碑》,并参考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七《法朗传》、《慧布传》等。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九称僧诠为“止观诠”(入摄山后住止观寺,故称),为梁武帝所派入山从僧朗学三论的十僧之一。参考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八章有关南朝般若三论的论述。
1701174074
1701174075 [138]关于智藏、法云、僧旻和僧绰事迹,请参考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八章的“成实论师”,并参阅《续高僧传》中有关传记。
1701174076
1701174077 [139]以上主要据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并参考相关传记、大藏经目录。
1701174078
1701174079 [140]分别为陈真谛译《摄大乘论》、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十地经论》、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
1701174080
1701174081 [141]原文大意,一者顿教,指《华严经》,二者渐教,指从佛在鹿苑说法至在鹄林圆寂自浅至深的说法。渐教内分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四谛,为辟支佛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说六度;二者般若,通化三种根机者,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1701174082
1701174083 [142]《大正藏》第54册第634页下。
1701174084
1701174085 [143]《大正藏》第42册第8页中下。
1701174086
1701174087 [144]即“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
1701174088
1701174089 [145]另参考《中观论疏》卷十末最后部分的注释。
1701174090
1701174091 [146]《大正藏》第42册第8页下。
1701174092
1701174093 [147]参考拙著《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之三,载拙著《当代佛教与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701174094
1701174095 [148]《大正藏》第34册第381页下。
1701174096
1701174097 [149]《大正藏》第45册第42页下。
1701174098
1701174099 [150]《十二门论疏》卷上“根本门第三”原文:“问:三论但明空义。正可释于大品。云何解佛性一乘?答三论通申大小二教,则大乘之义悉在其中。岂不明一乘佛性?问:何处有明一乘佛性文耶。答:中论四谛品云: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此即法华之文。法华还序初成道时华严之事。明知华严、法华,显在中论之内。又偈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终不得成佛。……即佛性文也。观如来品明法身绝四句,超百非,与涅槃经金刚身品,更无有异,即法身文也”。载《大正藏》第42册第177页中。
1701174100
1701174101 [151]《摩诃般若经》卷一“习应品”,载《大正藏》第8册第17页上。唐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中也有与此一样的词句,在其所译《大般若经》卷五“初分相应品”也有大体相同语句。表明此为般若经典的基本内容。
1701174102
1701174103 [152]《大正藏》第42册第301页下。
1701174104
1701174105 [153]《大正藏》第42册第152页中。
1701174106
1701174107 [154]《大正藏》第42册第6页下、第17页中、第68页下、第76页下。
1701174108
1701174109 [155]载《大正藏》第42册第61页下、第175页中、第177页上。
1701174110
1701174111 [156]载《大正藏》第42册第177页上。
1701174112
1701174113 [157]《大正藏》第45册第78页上。
1701174114
1701174115 [158]载《大正藏》第45册第92页下、第86页下。
1701174116
1701174117 [159]载《大正藏》第45册第93页下。
[ 上一页 ]  [ :1.701174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