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4118e+09
1701174118
1701174119 [160]《大正藏》第45册第11页上。
1701174120
1701174121 [161]《大正藏》第34册第396页上、中。
1701174122
1701174123 [162]在《二谛义》卷上也载有山门“四重二谛”之说,但未有批判摄论学者的内容。在《十二门论疏》卷上“观因缘门”中也有四重二谛的论述,可以参考。
1701174124
1701174125 [163]载《大正藏》第45册第15页下。
1701174126
1701174127 [164]《百论疏·破空品》载:“大业四年为对长安三种论师,谓摄论、十地、地持三种师,明二无我理及三无性,为论大宗。今立此一品(按:破空品),正为破之,应名破二无我品及破三无性品。”据此知所破应为摄论、十地、地持三种论师。
1701174128
1701174129 [165]大乘瑜伽行派在“一切唯识”的前提下提出的分别性(遍计所执自性,世人执为实有的心识显相——六尘)、依他性(依他起自性,变现诸法的心识种子——本识)、真实性(圆成实自性,体悟诸法性空的认识——真如)。
1701174130
1701174131 [166]“三无性”,指分别无相性(相无性)、依他无生性(生无性)、真实无生性(胜义无性)。
1701174132
1701174133 [167]《大正藏》第45册第55页中。
1701174134
1701174135 [168]《大正藏》第45册第112页上。
1701174136
1701174137 [169]不仅般若类经典中如同“八不”的语句很多,即使在其他大乘经典中也有,例如《菩萨璎赂本业经》卷下有:“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而二相即圣智无二,无二故是诸佛菩萨智母”;《大涅槃经》卷二十七有:“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1701174138
1701174139 [170]《大正藏》第45册第25页上、第42册第20页上中。
1701174140
1701174141 [171]卷二及序疏,分别载《大正藏》第42册第21页中和第9页下。
1701174142
1701174143 [172]《大正藏》第42册第302页上。
1701174144
1701174145 [173]《中观论疏》卷一,载《大正藏》第42册第11页中。另参考《大乘玄论》卷一,载《大正藏》第45册第20页中。
1701174146
1701174147 [174]《大正藏》第42册第232页下。
1701174148
1701174149 [175]《大正藏》第45册第11页下。
1701174150
1701174151 [176]《大正藏》第45册第51页上中和第55页中下。
1701174152
1701174153 [177]载《大正藏》第51册第2页中。“净名杜言”,净名即维摩诘,据《维摩诘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问诸菩萨何为入不二法门,皆有回答,最后文殊菩萨问维摩诘,“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释迦掩室”,《大智度论》卷七载,佛成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二语出自后秦僧肇《涅槃无名论》,认为涅槃寂寥虚旷,“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意为涅槃法身非语言可表。
1701174154
1701174155 [178]《大正藏》第45册第68页下。
1701174156
1701174157 [179]《大正藏》第34册第428页上。
1701174158
1701174159 [180]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最初由日本岩波书店于1927年出版,书中最后的《别篇》附有敦煌文书中及日本自古传下来的三阶教残卷。1976年日本由中村元、增谷文雄等编的《现代佛教名著全集》第五卷中收有本书正文的节要本。198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将此书《别篇》以《三阶教残卷》的书名出版。西本照真《三阶教的研究》,日本春秋社于1998年出版,全书由“研究篇”和“资料篇”组成。
1701174160
1701174161 [181]张总应笔者请求,特地撰写《三阶教研究情况》,对国内外以及自己的研究作了系统介绍。谨此表示感谢。
1701174162
1701174163 [182]《大正藏》第49册第105页中。
1701174164
1701174165 [183]《大正藏》第50册第560页上。
1701174166
1701174167 [184]《大正藏》第49册第105页中。
[ 上一页 ]  [ :1.7011741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