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4780
3.其他大乘经典
1701174781
1701174782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1701174783
1701174784
贞观十九年(645)九月译,智证笔受,道宣证文。用“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对早期大乘佛经宣说的教理进行系统组织。对“般若”尤重视,说明般若之相(闻慧)、正行、如理正观、如理方便和证入,认为构成般若有“十善巧”(蕴、处、界、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法、缘起、一切法),主张修“无相行”等。对瑜伽行派有较大影响。[47]此经后被编入《大宝积经》第十二会。
1701174785
1701174786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1701174787
1701174788
与旧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同本。
1701174789
1701174790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1701174791
1701174792
是《华严经·寿量品》的异译。
1701174793
1701174794
《说无垢称经》六卷
1701174795
1701174796
是《维摩诘经》的异译。
1701174797
1701174798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
1701174799
1701174800
与隋达磨笈多译《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同本。专论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为本经特色。
1701174801
1701174802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1701174803
1701174804
与隋达磨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及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为同本异译。为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经典[48]。
1701174805
1701174806
此外还译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与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同本;《甚希有经》一卷,与《未曾有经》一卷(后汉失译)同本;《最无比经》一卷,与隋阇那崛多译《稀有较量功德经》一卷同本;《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与唐智严译《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同本;《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与刘宋沮渠京声译《谏王经》同本,此后义净译《胜光天子经》亦为异译本;《缘起圣道经》一卷,与吴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同本;《佛地经》一卷;《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佛临涅槃记法住经》,简称《法住经》,一卷,谓正法住世千年后将灭,当有诸菩萨出世护法,饶益众生;《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故亦称《瑜伽戒本》;《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出处同前。
1701174807
1701174808
1701174809
玄奘还译有密教经典:《不空索神咒心经》、《十一面神咒心经》、《咒五首经》、《胜幢臂印陀罗尼经》、《诸佛心陀罗尼经》、《拔济苦难陀罗尼经》、《八名普密陀罗尼经》、《持世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各一卷。
1701174810
1701174811
4.小乘经典
1701174812
1701174813
《缘起经》一卷
1701174814
1701174815
译于龙朔元年(661)。是《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的异译,讲十二因缘。
1701174816
1701174817
《本事经》七卷
1701174818
1701174819
《天请问经》一卷
1701174820
1701174821
《阿毗达磨发智论》,简称《发智论》,二十卷
1701174822
1701174823
印度伽多衍尼子著。显庆五年(660)译完,玄则笔受。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书,故也称《发智身论》。“身”喻根本。全书分八蕴(音译犍度)四十四纳息,意为八章四十四节。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部派之间争论的一切问题。前秦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是其异译本。此论另有六部辅助性论书,称“六足论”,玄奘译了其中的如下五种。
1701174824
1701174825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
1701174826
1701174827
印度大采菽氏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四年(659)九月。
1701174828
1701174829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
上一页 ]
[ :1.701174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