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4830
1701174831
印度舍利子说。“六足论”之一。译毕于龙朔三年十二月(已进入公元664)。
1701174832
1701174833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1701174834
1701174835
印度提婆设摩著。“六足论”之一。译毕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
1701174836
1701174837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1701174838
1701174839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五年(660)十月。与刘宋求那跋陀罗等译《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为同本异译。
1701174840
1701174841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1701174842
1701174843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
1701174844
1701174845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简称《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1701174846
1701174847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作《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论藏。“毗婆沙”意为“广解”、“广说”,即广为解释。译毕于显庆四年(659)七月。全书按《法智论》所分八蕴: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作详细论释,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进行批判。北凉浮陀跋摩与道泰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仅有前三犍度,相当新译卷一一一以前部分)是其同本异译。
1701174848
1701174849
《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三十卷
1701174850
1701174851
印度世亲著。永徽五年(654)译完,元瑜笔受。长期以来认为此论虽吸收经量部许多观点,但仍是《大毗婆沙论》提要之著。近人研究,此论的教理体系和论证方法受法救《杂阿毗昙心论》的影响较大。[49]全书以四谛为中心,设八品(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对有部学说重加组织。异译本有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注释本有普光《俱舍论记》、法宝《俱舍论疏》、圆晖《俱舍论颂疏》各三十卷。
1701174852
1701174853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
1701174854
1701174855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译,元瑜笔受。
1701174856
1701174857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
1701174858
1701174859
印度众贤著。永徽五年(654)七月译完,元瑜笔受。“正理”是指有部正统理论。该论据有部正统理论,对《俱舍论》采取经量部观点批评有部的学说进行批判。《大唐西域记》卷四载,此论原称《俱舍雹论》,世亲评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认为仍对《俱舍论》有“发明”,改称《顺正理论》。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中称之为《随实论》。释文有元瑜《顺正理论述文记》二十四卷。
1701174860
1701174861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
1701174862
1701174863
印度众贤著。永徽三年(652)十月译完,慧朗、嘉尚等笔受。是《顺正理论》的节要本,重点在从正面显扬有部宗义。
1701174864
1701174865
《入阿毗达磨》二卷
1701174866
1701174867
印度塞建地罗著。为有部理论的初学入门书。
1701174868
1701174869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
1701174870
1701174871
印度法救著。是对六足论之一的《品类足论》第一品《辩五事品》的注释。五事指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五法”。现已不全,仅存前三事注释。
1701174872
1701174873
《异部宗轮论》一卷
1701174874
1701174875
印度世友著。译于龙朔二年(662)七月,窥基笔受。与《十八部论》(后秦,失译)、真谛译《部执异论》为同本异译。讲佛灭百年至四百年间佛教分裂为二十部派的情况。释文有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1701174876
1701174877
5.其他
1701174878
1701174879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一卷
[
上一页 ]
[ :1.701174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