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4994
1701174995
《能断金刚般若经论颂》一卷
1701174996
1701174997
印度无著作。
1701174998
1701174999
《能断金刚般若经论释》三卷
1701175000
1701175001
无著作颂,世亲论释,与北魏菩提流支所译《金刚般若经论》为同本异译。
1701175002
1701175003
2.瑜伽唯识类经典
1701175004
1701175005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1701175006
1701175007
印度护法著,是论释世亲《唯识十二论》的,也称《二十唯识顺释论》。
1701175008
1701175009
《观所缘论释》一卷
1701175010
1701175011
护法著,是玄奘所译《观所缘缘论》的重译。当年玄奘主要传授护法的唯识之学。义净翻译以上这两部著作,是对已有护法论述的补充。
1701175012
1701175013
《掌中论》一卷
1701175014
1701175015
印度陈那所著,是陈朝真谛所译《解卷论》同本,全文由五言四句的六颂和释文组成,论三界但有假名,而实无外境,并破“极微”之说。
1701175016
1701175017
《取因假设论》,一卷
1701175018
1701175019
《观总相论颂》,一卷
1701175020
1701175021
以上两部皆为陈那所著。陈那是新因明的创始人,建立宗、因、喻的三支论证作法。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三十五、长发有无》载:“因明著功,镜彻陈那之八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境论》;四、《因门论》;五、《似因门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其中之二的《观总相论》即为义净译的《观总相论颂》。
1701175022
1701175023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1701175024
1701175025
印度无著作颂,世亲作释文,通过对求解脱人、胜行资粮(听闻正法)、修禅定、三种圆满、定的种类、修定之人六个方面的解释,论证瑜伽唯识理论。
1701175026
1701175027
《手杖论》一卷
1701175028
1701175029
印度释迦称著,认为有情众生的种子本有,但由于“业”的熏习而有进退,反对所谓种子新熏说。
1701175030
1701175031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义净对大乘空、有二宗的看法。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有这样一段话:
1701175032
1701175033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珈。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珈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拨济众生。岂欲广至纷纭,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弃背则并溺生津。
1701175034
1701175035
这是说,大乘佛教不出两大系统:一个是般若中观学派,主张世俗世界认为实有的一切事物和认识,皆空幻无实;另一个是瑜伽唯识学派,认为外部世界的一切不过是内在心识所变。义净认为,这两种主张皆遵循了佛的教法,都可以引导众生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两者之间不存在真伪、是非问题。他不主张为此而相互争论。可见,他对般若中观和瑜伽唯识两派是主张采取融合会通的态度的。
1701175036
1701175037
3.其他大小乘经论
1701175038
170117503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1701175040
1701175041
此前有北凉昙无谶的译本四卷,南朝陈真谛又译有七卷本,北周耶舍崛多译有五卷本,隋代宝贵以昙无谶的译本为主,合糅其他译本,编为《合部金光明经》八卷二十四品。义净所译是以前诸译本中最多者,有三十一品。其思想与《法华经》、《大涅槃经》等相近,讲佛身常住等。其中所说国王以正法治国,四天王前来护国的内容在古代很有影响。唐慧沼为此本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
1701175042
1701175043
《药王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
上一页 ]
[ :1.7011749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