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5294
1701175295
开元十四年(726)译。《开元释教录》卷九经题后注云:“此与《苏婆呼》并是咒毘柰耶,不曾入大曼荼罗不合辄读,同求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罪。”意为此经与《苏婆呼童子经》皆属密教真言之戒律,未入大曼荼罗(坛场)者不可阅读,否则犯盗听戒律罪。
1701175296
1701175297
现存三种刻本。据《大正藏》第十八册所载,一是高丽藏本,有三十七品;二是宋本,原有三十八品,现存三十五品;三是日本应永二十五年(1418)惠淳刊宝寿院藏本,有三十四品。三本相比,高丽藏本缺宋本最后的“成就具支法品”;宋本和日本藏本皆缺高丽藏卷中的“扇底迦法品”、“补瑟征迦法品”、“阿毗遮噜迦品”三品。
1701175298
1701175299
此经是密教用作息灾、增益、降伏怨敌的常用经典之一。卷首载,忿怒军茶利菩萨向执金刚尊者请教:“以何法则,持诵真言,次第速得成就?其请真言法虽有一体,所成就事,其数无量。云何真言相?云何阿阇梨?云何成就者弟子?云何方所为胜处?云何真言速成就?云何调伏相?云何诵真言方便及次第?云何花供养?云何用涂香?云何供养食?复烧何等香?云何然灯相?云何扇底迦?云何增益相?云何降伏怨?……”接着金刚尊者宣说此经具有五种“庄严”,一谓“大精进”,二谓“明王”(指密宗诸尊,也指真言陀罗尼),三谓“能除障”,四谓“成就一切猛事”,五谓“能成就一切真言”,宣称如能诵持胎藏界的佛部(表示大日如来法身众德,体现法界体性智)、莲华部(即观音部,表示众生菩提心的理德和大日如来大悲,体现妙观察智)、金刚部(手持金刚杵的诸尊,表示大日如来智德庄严,体现大圆镜智)三部的真言(梵咒),并且如法供养佛菩萨诸尊、建立灌顶坛,举行灌顶、护摩(火祭)、遵守密教戒规等,便能达到息灾(扇底迦)、增益(补瑟征迦)、降伏怨敌魔障(阿毗遮噜迦)的目的。
1701175300
1701175301
《虚空藏求闻持法》,全称《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1701175302
1701175303
开元五年(717)在长安译出,选译自梵本《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缀文笔受。内容讲述虚空藏菩萨的最胜心陀罗尼(密咒),谓称此诵此陀罗尼,则“诸有善愿无不满足,一切苦患皆悉销除,常生人天不堕恶趣”,并讲述绘制虚空藏菩萨之像、结坛供养和手印的方法。
1701175304
1701175305
(二)金刚智
1701175306
1701175307
1701175308
金刚智(669—741),音译跋日罗菩提,中天竺国利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84],后因南天竺国王命米准那将军向唐朝荐闻,从此称南天竺人。金刚智年十岁在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声明论,十五岁往西天竺国学法称论因明的《释量论》等论四年,又回到那烂陀寺,年二十受具足戒,六年学大小乘戒律,又学中观学派的《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年二十八到迦毘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国),三年间从胜贤论师学唯识学派的《瑜伽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等,至三十一岁游南天竺,在七年之间从龙树菩萨弟子龙智学《金刚顶瑜伽经》、《毘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等密教经典及五明论,接受密教五部灌顶,然后返回中天竺。后携道俗弟子越海游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到无畏王寺顶礼佛牙,登楞伽山参拜佛足迹,再回南天竺国。听闻中国佛教兴盛,决定到中国传法。南天竺国王派遣米准那将军进贡梵夹及珍贵礼物,并送他入唐。
1701175309
1701175310
金刚智一行乘波斯船,经佛逝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或云在占碑),约经三年,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广州登岸,翌年初到东都,得到玄宗接见,从此受到优遇,并随驾往复东西两都。所到之处必建曼荼罗(坛场),弘传密教。僧徒参谒请法,王公前来问道。大智、大慧二禅师及智藏(不空)皆投入其门下。沙门一行曾从金刚智受教密教法门,他皆一一教示,并主持一行入坛接受灌顶。据传,金刚智能以密法咒语“摄取鬼物”,“去疾除祆”,曾奉敕求雨。金刚智接受一行建议,着手翻译密教经典。
1701175311
1701175312
开元二十九年(741)[85]有敕“放还”金刚智回归本国。金刚智在弟子不空陪同下踏上归程,经洛阳广福寺时生病,于当年八月十五日逝世,年七十一岁。敕令将他的遗骨于龙门安置,至天宝二年(743)于奉先寺西岗起塔安奉。经不空奏请,敕谥国师之号,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为撰写碑文。唐代宗时经不空奏请,追赐金刚智“开府仪同三司”,“大弘教三藏”之号。[86]
1701175313
1701175314
据《贞元释教录》卷十四记载,金刚智从开元十一年(723)开始在长安资圣、荐福等寺翻译佛经,先后共译佛经8部14卷,皆为密教经典。仅简介其中两部。
1701175315
1701175316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亦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
1701175317
1701175318
开元十一年译于长安资圣寺。与中国密教通行的不空所译《金刚顶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为同本异译,然而为其节略译本,如卷一所说:“我今于百千颂中《金刚顶大瑜伽教王》中,为修瑜伽者成就瑜伽法故,略说一切如来所摄真实最胜秘密之法。”意为《金刚顶经》原本有10万诵,此仅选译其中一部分。内容讲接受密法及入金刚界坛场(金刚界曼荼罗)的资格,设置金刚界曼荼罗及入坛受法、灌顶的方法,以及如何发菩提心和忆念菩提心、以心观想佛菩萨,以及持诵密语以成就圆满佛身,如何供养、护摩仪轨及其意义等。此经强调不论“器、非器”,包括犯过大罪的恶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皆可入“金刚界大坛场”受法,谓能使“一切罪障皆得远离”,“一切所求皆得圆满”,“获一切喜乐最上成就。”
1701175319
1701175320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简称《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1701175321
1701175322
内容讲“金刚界毗卢遮那如来三摩地”的修习方法。“三摩地”原意为定、等持、正定等。密教主张身、语、意“三密”平等,以“三摩地法”概称一切密法。卷一偈颂说:“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业遍虚空。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我依瑜伽最胜法,开示如实修行处。为令众生显真实,顿证无上正等觉。”是说归命大日如来,修持三密法门,便可迅速成就佛果。经中讲述如何入定,“谛观诸法皆由自心”,进而观空,观佛,认识“善恶皆由心”;可通过修持“六度”、“四摄”将心熏习清净,加以念诵真言,手结各种印契,便可以“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
1701175323
1701175324
此外尚翻译《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等经。
1701175325
1701175326
(三)不空
1701175327
1701175328
不空(705—774),法名智藏,号不空金刚,意译阿目佉跋折罗,出身北天竺婆罗门族,或谓原为执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人[87]。自幼丧失父母,生年十岁,随舅父游历中国武威、太原等地,十五岁时礼来华传法的金刚智为师[88],从学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受菩提心戒,入金刚界大曼茶罗(坛场)接受密法,系统学习一切有部的戒律,期间通晓诸国语言和文字。金刚智让他参与译经,后应他的苦苦请求,授以密教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毘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又为他举行灌顶仪式以授阿阇梨(导师)资格。
1701175329
1701175330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降敕“放还”金刚智归国。他在途经洛阳时逝世。弟子不空料理丧事后,奉旨前往师子国和印度。不空到达师子国,受到国王隆重接待,又从当地密教大师普贤受学密教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毘卢遮那大悲胎藏坛法,并与弟子含光、慧辩等人同受五部灌顶。后周游各地,广求密教经典,得到经论五百余部及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等。此后,不空与弟子渡海周游五印度,巡历诸国。
1701175331
1701175332
不空于天宝五载(746)还京,进奉师子国王尸罗迷伽之表及金宝璎珞等礼物和《金刚顶瑜伽经》、大小乘论梵夹等。奉敕入宫建坛场,为玄宗皇帝灌顶。此后敕住净影寺,因奉敕求雨、止暴风有验,得赐紫袈裟及智藏之名。玄宗天宝八载(749),降敕不空回归本国,路上患病,寄居韶州疗医。天宝十二载(753)在河西抵御吐蕃的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奏请不空赴河西边陲,“请福疆场”。玄宗依奏,降敕韶州。不空奉诏北上,先回长安,后西下直赴河西,被安置住于武威开元寺,受到哥舒翰的至高礼遇,应请翻译佛经,并设坛场弘传密法,为哥舒翰、李元琮等人举行灌顶仪式。不空先后译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译《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等密教经典。
1701175333
1701175334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河洛失陷,制皇太子李亨(即位为肃宗)监国。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皇太子前锋兵马元帅,驻守潼关。然而不久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后为安庆绪所杀。天宝十五载(756),诏下河西命不空入朝,住兴善寺,为国开坛场灌顶,作法“转祸禳灾”。六月叛军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结集军队平叛。不空虽身陷京城,为表示忠诚仍与肃宗朝廷有秘密往来。
1701175335
1701175336
安史之乱平定后,肃宗于至德二载(757)十月回到长安,对不空给予空前优遇,敕今后不得称呼其名,只称其号。不空上奏表示:“誓为国家翻译经论,瑜伽密教,息难除灾”。应不空奏请,在各地搜寻到未翻译的密教梵夹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有一千二百卷。当时唐朝已极度衰颓,各地藩镇割据,吐蕃、回纥等连年进犯。朝廷想借助密教的法会、诵经、密咒和举行灌顶仪式来祈祷佛、菩萨和善神的保佑,达到国泰民安,制伏敌寇的目的。正如乾元三年(760)内官史元琮在奏请于大兴善寺修灌顶道场的表中所说:“度灾御难之法,不过秘密大乘。大乘之门,灌顶为最”。不空奉诏日夜翻译佛经,并经常奉敕举行各种禳敌祛灾的法会和灌顶仪式。
1701175337
1701175338
代宗即位之后,对不空更加崇敬。永泰元年(765)不空奉敕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重新译出,又译出《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广德二年(764)十月,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入寇,震惊朝廷。代宗在派郭子仪前往征讨的同时,又诏西明寺、资圣寺的法师为国讲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祈求制敌取胜。事后,代宗追赐不空之师金刚智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衔,号“大弘教三藏”,赠不空以特进试鸿胪卿,号“大广智不空三藏”。大历四年(769),代宗依不空奏请,敕全国寺院在食堂将文殊菩萨像置为上座,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法王之子,威德特尊,为诸佛之导师”。第二年诏不空到五台山修功德。后又依其所奏,敕京城及全国僧尼寺内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
1701175339
1701175340
大历六年(771),不空在代宗生日随表呈献他自开元以来翻译的佛经一百一卷七十六部及目录一卷,附有笔受僧俗的名字,谓“皆是上资邦国息灭灾危,星辰不愆,风雨顺序,仰恃佛力,辅成国家”。大历九年(774),不空患病,代宗遗使慰问,派名医诊治。代宗在敕文中称不空是“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又授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衔,并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在当年六月十五日逝世,享年七十岁。代宗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空,仍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之号。遗体火化后,敕在大兴善寺建塔供奉其舍利。碑由御史大夫严郢撰文,光禄大夫徐浩书字。
1701175341
1701175342
不空有弟子数百人,由慧朗继其后,“专知捡籌院事兼及教授后学”。中国密宗奉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89]
1701175343
[
上一页 ]
[ :1.7011752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