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244e+09
1701175244 《宝雨经》十卷
1701175245
1701175246 与梁曼陀罗所译七卷《宝云经》属同本异译,署名尚称武后改名前的“达摩流支”,长寿二年(693)于东都佛授记寺译出。据卷三前的署名,由大白马寺大德沙门怀义监译,大周东寺都维那清源县开国公沙门处一笔受,佛授记寺都维那昌平县开国公沙门德感笔受,佛授记寺都维那赞皇县开国公沙门知静、大周东寺上座江陵县开国公沙门法明、大奉光寺上座当阳县开国公沙门惠棱证议等僧证义。从这些署名可以看出此经翻译非同小可,对武则天有特殊的意义。此经主要宣述大乘佛教般若空义和“方便善巧”、菩萨之道,然而其中至少有三处内容对武则天巩固政权有利:卷一说佛陀在伽耶城伽耶山顶说法时,向前来礼拜听说的东方日月光天子预言,在佛灭后第四五百年中,佛法将灭时,日月光天子将“于此赡部州东北方摩诃支那国(按:此为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位居阿鍸跋致(按:意为不退转,即菩萨),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治化”,并将最终成佛;卷三在说“菩萨除遣恶作方便善巧”中宣称无论有智、无智之人,即使犯下伤害父母罪恶,如果听闻“正法”,做到“悔过”和“受菩萨戒”,就能消减罪业,“不失神通”,不堕地狱;卷十谓伽耶山有一天女名长寿,“于贤劫中供养诸佛,于此佛刹当现等觉,号长寿如来、应(供)、正等觉。”显然经中女人可以当国王、菩萨乃至成佛的说法,对武则天篡唐建周当皇帝是有利的;至于所说奉佛可以消减罪业的经文,也可为武则天减轻因铲除政敌杀害异己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此经与《大云经》皆受到武则天的重视。
1701175247
1701175248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1701175249
1701175250 为新旧译经的合编,共四十九会(会,相当于一编或一部经,按佛说法处所、受法者或内容而题名)。玄奘从印度带来梵本,晚年仅将其中第十二“菩萨藏会”译为《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其他未译,说“余气力衰竭,不能办也”。菩提流志入唐又带来梵本,中宗命他译完此经。从中宗神龙二年(706)至玄宗先天二年(713)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称新译;其他二十三会八十一卷为魏晋南北朝历代的旧译。“宝积”意为众宝积聚,“宝”喻佛法。内容涉及大乘佛教极其广泛的内容,包括以“六度”、“慈悲”为中心的大乘菩萨之道、佛菩萨和净土信仰、般若空义、如来藏自性以及密教思想等方面。其中很多会、品已有旧译本。例如第五“无量寿如来会”宣说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与三国吴支谦译《大阿弥陀佛经》、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为同本异译;第四十六“文殊说般若会”宣说般若性空、一行三昧的思想,与南朝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同本异译;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讲如来藏属佛境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所不能染”,蕴含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与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为同本异译。其他诸如第二“无边庄严会”、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七“被甲庄严会”、第十一“出现光明会”等皆有讲述密教教义的内容。
1701175251
1701175252
1701175253 在唐前期除以上译经者之外,尚有智通、西印度伽梵达摩、阿地瞿多、诃陵(或谓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中部,或谓在今马来亚国的吉打)若那跋陀罗[82]、居士杜行、北印度佛陀波利、于阗提云般若、慧智、北印度李无谄、睹贷罗弥陀山等皆译出佛经,其中有不少密教经典。
1701175254
1701175255 综前所述,唐前期译经有三个特点:1.在译经僧中汉地僧人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以玄奘、义净所译佛经占绝大部分;2.所译经典中数量最大的是般若中观和瑜伽唯识类经典,而后者曾盛极一时;所译密教经典也逐渐增多;3.朝廷将译经作为国家重大事业,翻译重要佛经时所设的译场规模很大,有很多官居高位的士大夫奉敕参与译经,从太宗到中宗历代皇帝都为新译佛经写过序,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佛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701175256
1701175257 四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的译经
1701175258
1701175259 大约从7世纪至12世纪,印度佛教进入大乘佛教的晚期,曾兴起并风行密教。在这个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渐强盛,不断向印度扩张,以至在12世纪末占领了孟加拉、比哈尔等地区,统治了北印度。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亡。
1701175260
1701175261 密教是大乘佛教某些派别与从婆罗门基础发展起来的印度教、印度民间信仰相会通和结合的产物,属于大乘佛教的最后阶段。密教之“密”,具有秘密、隐秘,秘奥、深奥之义;谓“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教法,深邃奥妙,而“应身”或“化身”佛所说之法为“显教”,是一般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浅显之教。所谓“真言”,是用梵文语音表述的咒语,也称“密咒”。密教在传法和修行过程中经常运用密咒。
1701175262
1701175263 密教以《大日经》、《金刚顶经》和《苏悉地经》等经典为主要依据。据传大日如来法身佛授法于金刚萨埵,约千年之后传于龙猛(即龙树),再过数百年后龙猛传于龙智,又过数百年后龙智传于金刚智和善无畏。在教义思想方面既吸收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唯识学说,又吸收了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某些成分,以重视咒语、祭祠、仪规和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教义为特色。在发展中后期密教甚至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某些做法,形成所谓“左道密教”,日趋堕落。
1701175264
1701175265 在印度孟加拉和奥里萨一带立国的波罗王朝曾支持密教,建立超岩寺(或译超行寺)作为密教道场,中外闻名的佛学重镇那兰陀寺也成为密教中心之一。
1701175266
1701175267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印度密教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669—741)及其弟子不空(705—774)先后入唐,在朝廷优厚接待和协调之下,将密教主要经典译出。
1701175268
1701175269 (一)善无畏
1701175270
1701175271 善无畏(637—735),音译输波迦罗,或作戍婆揭罗僧诃(意为净师子),中印度人,出身释迦家族,幼年曾嗣位为乌荼国王,后让位于兄,出家为僧,游历各地,广学大小乘佛法,修习禅观。入那烂陀寺,奉达摩掬多为师,学习瑜伽密教,从受灌顶,取得三藏资格。然后周遊印度,巡礼佛教圣迹。后遵照其师达摩掬多之命,到中国传法。沿途经突厥、吐蕃等地,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携梵夹到达长安,敕住兴福寺南院,后移西明寺,受到优遇,翌年奉诏翻译《虚空藏求闻持法》。开元十二年(724)随驾到洛阳,复奉诏于福先寺翻译《大日经》等经典。世人认为他有神异方术。在遇到天久大旱时,玄宗诏他祈雨。至开元二十年(732),求归西域,玄宗不准。善无畏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十月去世,享年九十九岁。玄宗追赠鸿胪卿,命有司举行隆重葬礼,遗骨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有僧俗弟子宝畏、明畏和一行等人。[83]
1701175272
1701175273 善无畏共译经4部14卷。
1701175274
1701175275 《大日经》,音译全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1701175276
1701175277 善无畏到长安后,按敕令将所带一切梵文原本经典进献朝廷,在翻译完《虚空藏求闻持法》之后,未能再译新经。此前有僧无行到印度求法,归国途中死于北印度,有司奉敕派人将他所携梵本迎归洛阳,收藏于华严寺。善无畏与弟子一行随驾入洛,从中选择部分梵经翻译,首先译出的就是《大日经》。原典有十万颂,善无畏与一行仅从中选择要义译出。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并删缀词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然而后世将善无畏与一行并署为《大日经》译者。全经共有三十六品,实际分两个独立部分。前六卷三十一品是选自《大日经》原典翻译的,第七卷五品实际是善无畏集编然后再译出的,集中讲密教供养仪式的。在经文中偈颂占有很大部分,并夹杂很多音译梵文语句(真言或密咒)。此经有藏文译本,然有汉译本没有的外编部分。
1701175278
1701175279 密教宣说大日如来显现宇宙万物,体现其智德(心、智)的方面为金刚界,理性(佛性、理)的方面为胎藏界。本经为宣说密教胎藏界法门的基本经典。经文对密教教义、修行仪轨和与此相应的漫荼罗(后一般写作曼荼罗,意为坛、坛场)、真言密咒进行论述。所谓“大毘卢遮那”,意译为“大日佛”或“大日如来”。据卷一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所载执金刚秘密主所说大日如来能够应机“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菩萨身或梵天身”宣说各种佛法,并且通过“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从而将大日如来说成是一切时处无所不在的至高本尊。卷六《三三昧耶品》又强调法报应三身、佛法僧三者平等无二,称之为“三三昧耶”。
1701175280
1701175281 前六卷三十一品围绕宣说“大悲胎藏漫荼罗”和灌顶而展开。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侧重阐释密教基本教义,属于“教相”。经文“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概括了密教基本教义。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据称是“如实知自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觉悟),然而却是“虚空相”、“不可得”,谓“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又说“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实际将大乘佛教的般若菩提、慈悲、方便智巧(包括各种说法、修行的方式方法,有身语意三密)奉为基本宗旨,然后加以诠释和发挥。经中将清净菩提心(佛性、理、性)比喻为“胎藏”,将由此引发的大慈大悲之心称为“大悲胎藏”,谓“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
1701175282
1701175283 后三十品讲述心“漫荼罗”(坛场)及外在施设的“漫荼罗”、真言密咒的意义和修持方法,亦即所谓“方便”或“救世方便”、“种种善巧方便”,属于“事相”。最后第七卷专就密教的供养方法进行说明。
1701175284
1701175285 一行撰有《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在记述善无畏诠释(“阿阇梨言”)的基础上,又以“私谓”、“今谓”阐释自己的见解。此经是密教基本经典之一,为设置和绘制“胎藏界曼荼罗”的重要依据。
1701175286
1701175287 《苏婆呼童子经》,或称《苏婆呼律》三卷
1701175288
1701175289 开元十四年(726)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1701175290
1701175291 经首载,有位名“苏婆呼”的童子向执金刚菩萨大药叉致敬询问:“我久疑者,遍观一切世间出家在家善男女等为求出离生死海故,求觅陀罗尼速成就法,节食持诵,专心勤苦,如是修行,仍不成就。唯愿尊者分别解说不成就因缘及成就法……”执金刚菩萨称赞他已像菩萨那样做到“庄严法门,不求己乐,利益有情,能忍大苦”,告诉他菩萨之道是“见众生苦,菩萨亦苦;见众生乐,菩萨亦乐”。接着应他的提问,“分别解说”,说如果能够“持诵一切真言法,先於诸佛深起敬心,次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度众生广发大愿,远离贪、痴、賅慢等业,复于三宝深生珍重,亦应虔诚尊崇大金刚部,当须远离杀、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不饮酒及以食肉……”应如法入大曼荼罗坛场,接受灌顶,并虔诚礼佛,供养、修持三密(念诵真言,系心本尊,结手印等),持戒为善等,便可灭罪,“降魔劳怨”,达到“自在无碍”的解脱境界。
1701175292
1701175293 《苏悉地羯罗经》,简称《苏悉地经》,意译《妙成就法》,三卷
[ 上一页 ]  [ :1.7011752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