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394e+09
1701175394 《菩提心论》,又称《金刚顶发菩提心》,全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也称《瑜伽总持释门说菩提心观行修行义》一卷
1701175395
1701175396 关于此论原作者,有不同看法,或认为是印度龙树。然而从论开头引述“大广智(按:不空之号)阿釺梨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及引用《大毗卢遮那经》及其中的“供养次第法”、《毗卢遮那经疏》、《金刚顶瑜伽经》来看,当是不空门下综合密教基本教义而撰述的。全文言简意赅,包括劝发菩提心,通过诠释“行愿”(誓愿求无上菩提,拯救一切众生)、“胜义”(体认诸法性空、成就“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观心、观与心相应的诸佛和菩萨,观代表菩提心的梵字),对密教作了概要论述。对密教的身密、语密、意密的“三密”修持方法、“五相成身”[93]的说法,皆有说明。最后是著名的即身成佛的偈颂:“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1701175397
1701175398 唐朝中后期虽然译出众多密教经典,然而密教在社会上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兴盛。进入北宋以后,朝廷设立译经院(后改称“传法院”),召请来华印度僧天息灾(宋太宗赐名法贤)、法天、中印度法护、施护、北印度法护等人翻译佛经。所译佛经虽有不少传统佛典(包括重译者),但数量最多的是密教经典,而到11世纪20年代由于原典已难以为继,译经陷于停顿。由于中国社会奉儒家纲常名教和礼仪为正统,在佛教界重心性觉悟和反对执著名相、形式的禅宗又迅速兴起,不仅已有的密教原典未被全部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密教经典也未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1701175399
1701175400 中国汉译密教经典,在唐后期大量传入日本,得到迅速流传。以空海(774—835)为创始人的日本真言宗,以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法中心形成“东密”;以最澄(767—822)为创始人的日本天台宗,吸收密教成分,后来形成“台密”(天台密教),皆在日本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1701175401
1701175402
1701175403
1701175404
1701175405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2]
1701175406 隋唐佛教史 第三节 唐朝的佛教经录
1701175407
1701175408 唐代佛教盛行,佛经流通的数量和范围很大。与此相应,对抄录、收藏和传播佛经具有指导意义的经录编纂也比前代有所发展。有所编的经录中,以道宣《大唐内典录》、智升《开元释教录》和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最有名,此外尚有静泰《众经目录》、静迈《古今译经图纪》、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
1701175409
1701175410 一 道宣及其《大唐内典录》
1701175411
1701175412
1701175413 道宣(596—667),从十五岁从长安日严寺智律师受业,十六岁正式出家,唐武德(618—626)年间跟著名律师智首学习以《四分律》为中心的律学,并对大小乘佛法有深厚造诣,先后在终南山白泉寺、崇义精舍、丰德寺、净业寺等寺居住传法,曾奉诏参加玄奘译场协助译经。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敕建西明寺,道宣奉诏任寺上座。他在此寺编撰《大唐内典录》等。[94]
1701175414
1701175415 《大唐内典录》,简称《内典录》,道宣编撰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本录集以往经录之大成,尤其深受梁僧祐《出三藏记集》、隋代法经《众经目录》(《法经录》)、彦琮等《众经目录》(《仁寿录》)和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影响最大,但在结构和内容上独具特色。道宣在序中说:“今总会群作,以类区分,合成一部,开为十例[95],依条显列,无相夺伦,文虽重张,义绝烦乱。”
1701175416
1701175417 全书在结构上分为十部分,或称十篇。包括:
1701175418
1701175419 1.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卷一—卷五)。录自东汉至唐初译著僧俗20多人所译经典及著述2232部7200卷。另有失译(译者不明)经典310 部538卷。按朝代编录,在每代目录前概述佛教流行情况,经目下注明初译或是重译情况,有的还注明出处和译出年代等,并附译者(或著者)的小传。这部分的内容基本继承了《历代三宝记》中隋代经录的大部分和隋以前的经录,变化甚少。
1701175420
1701175421 2.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卷六、七)。这部分是综合利用隋代《法经录》和《仁寿录》的编目方法,把大、小乘经律论按类别编目,指出各经的一译、重译情况,并指明哪些经是某部经的同本异译,哪些是失译及缺本,最后是“贤圣集传”(马鸣、龙树等人传记)。
1701175422
1701175423 3.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卷九),实际是长安西明寺的藏经录。收入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共800部3361卷[96]。被确定入藏的经典是供寺院流通的。
1701175424
1701175425 4.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卷九)。对同类大小乘经典举出最善的通用本,例如《华严经》有十四种多寡不同的异译本,只举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大小品《般若经》有十个异译本,只举出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涅槃经》有五种译本,只举出北凉昙无谶译的四十卷《大涅槃经》等,另举出单译佛经,共举出大小乘经律论及集传562部2696卷。
1701175426
1701175427 5.历代众经有目缺本录(在卷十)。因前代经录已著录,此录“略而不叙”。
1701175428
1701175429 6.历代道俗述作注释录(在卷十),转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的目录及自编从南朝梁至唐的撰述目录。实际著述应比此录收录的更多。
1701175430
1701175431 7.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在卷十)。仅录大小乘佛经的别生经(节选、选译部分内容的经典)的数目,未收录经目。
1701175432
1701175433 8.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在卷十),收载疑伪经论目录,多继袭以往经录所载。
1701175434
1701175435 9.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在卷十)。收载古来经录34种的目录并作简介。其中有24种目录的作者仅见纪传,“未见其本”。此大部分源于《历代三宝记》卷十五。
1701175436
1701175437 10.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在卷十)。作者把从《高僧传》、《旌异记》等史传的记述及自己听闻中收集的36则传说加以编录,述说受持读诵佛经的神奇感应和功德利益。提到的佛经有《般若经》(《道行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从所编录的传说和提到的佛经可以看到《法华经》、《大涅槃经》诸经及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盛行情况。
1701175438
1701175439 《大唐内典录》在中国佛典目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奠定了唐代佛典目录学的基础,对后出的经录,特别对智升编撰《开元释教录》以极大影响。
1701175440
1701175441 二 《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和《古今译经图纪》
1701175442
1701175443 《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简称《众经目录》,因由静泰编撰,故也称《静泰录》,五卷。此录与隋仁寿二年(602)彦琮等人编的《众经目录》相同,分单本(无异译本)录(卷一)、重翻(有同本异译)录和贤圣集传(特指翻译来的。此二录在卷二)、别生(大部经的节选本)录(在卷三)、疑伪录(卷四)、缺本录(卷五)。
[ 上一页 ]  [ :1.701175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