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444e+09
1701175444
1701175445 此录编撰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据录序说,龙朔三年(663)正月敕令于大敬爱寺“写一切经典”,到全部写完“首尾三年”,即到麟德二年(666)结束。目录前二卷中的单本、重翻、贤圣集传三录,即为大敬爱寺实际入藏录,共有819部4086卷。其中有689部2532卷目录是据隋仁寿二年(602)经勘定录入《众经目录》的入藏录;有31部158卷是贞观九年(635)奉敕入藏的;有20部21卷是贞观九年据缺本录访得经本入藏的;有75部1334卷是玄奘前后新译的佛经。[97]其他别生、疑伪、缺本三录与隋仁寿二年《众经目录》大同,变化不大。此录对了解唐代官造寺院奉敕写经入藏的情况很有参考价值。
1701175446
1701175447 《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唐贞观二十二年至麟德元年(648—664)由靖迈撰写。贞观二十二年(648)大慈恩寺建成,在其翻经院大堂的壁上绘制古今僧俗译者事迹及译经目录,“撰题之于壁”,即成此《古今译经图纪》。据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十指出,此录“但略《费长房录》,翻经之者纪之,余撰者不录”。即唐代以前是取自《历代三宝记》中的历代经录,把其中的撰述目录舍弃,仅录译经录,然而对内容中的错误因袭未改。在唐代部分载录波颇、玄奘二人的译经。其中收录玄奘在麟德元年(665)正月所译《咒五首》一卷,由此可以判明本录最后完成的时间。
1701175448
1701175449 三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1701175450
1701175451 武则天即位当皇帝,改唐为周,以菩萨转世的“金轮皇帝”自居,特别支持佛教传播。为防止有人伪造佛典图谋不轨,在证圣元年(695)降敕“令定伪经及杂符箓等”(《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98];同年九月改元称天册万岁,又命东都佛授记寺明佺等70人编撰经录,“普令详择,存其正经,去其伪本”(同录之序)[99],即成《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此录简称《大周录》,也称《武周刊定众经目录》或《武周录》。
1701175452
1701175453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在体例上没有创新,没有《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等所列历代译经录部分,仅有以下三项内容:1.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包括单译、重翻、失译、缺本,共刊定3616部8641卷为“正经”,取自以往经录、唐代新译经论以及“虽是前代旧翻而未经入目,并虽已入目,而错注疑伪”者;2.确定入藏流通的目录,改大小乘三藏及贤圣集传等860部3929卷[100];3.伪经目录,有228部419卷,其中包括在证圣元年(695)被定为伪经的三阶教典籍目录22部29卷。此与《历代三宝记》卷十八所录信行著作目录是了解和研究三阶教的重要资料。
1701175454
1701175455 本录由于对佛典未能进行精细考证甄别,以致真伪相混,重复与遗漏皆有。唐智升批评说:“妄增部卷,推实即无,诸处交杂,难可备记。”(《开元释教录》卷十)“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准。”(同上卷九)这种批评是有根据的。
1701175456
1701175457 四 智升《开元释教录》和圆照《续开元释教录》
1701175458
1701175459 在唐代经录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应推在开元十八年(730)由长安西崇福寺沙门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
1701175460
1701175461 《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元录》,二十卷。此录中的“入藏录”是宋以后历代编印大藏经的主要依据。内容虽基本上继承《大唐内典录》,但其显著特点是对佛教典籍的分类更加详细,为以后编纂经录所遵循。此录分“正录”、“别录”两大部分:
1701175462
1701175463 “正录”——“总集群经录”(卷1—10),录自后汉至唐译者176人佛典2278部7046卷。
1701175464
1701175465 “别录”——“别分乘藏录”(卷11—20),内分如下例所示:
1701175466
1701175467
1701175468
1701175469
1701175470 上面所列的“有译有本录”的编目体例是本录独创的,一直沿用到近代才有所改变。其体例如下图示:
1701175471
1701175472
1701175473
1701175474
1701175475 本录把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及“五大部外诸经”。在当时,运用这种方法将庞杂的佛经按类分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中唐时代所译大乘佛经已经比较齐备,可以清楚地看出,大乘佛经内容虽然有种种不同,但它们往往以某一部大经为中心,有不少经就是某一大部经部分内容的异译,例如此录所收般若部21部经皆以唐玄奘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中心;宝积部82部经皆以唐菩提留支译的一百二十卷《大宝积经》为中心;大集部24部经皆以北凉昙无谶译的三十卷《大集经》为中心;华严部26部经皆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为中心;涅槃部6部经皆以北凉昙无谶译的四十卷《大涅槃经》为中心,而五大部的许多小经是这些大经部分内容(“会”或“品”)的异译。因此,按这种分类法编集大乘佛经对于使用者循类找经是比较方便的。
1701175476
1701175477 另外,此录正文间的夹注比较详细,对于佛典的翻译缘起、异译经典、所据经录等皆有介绍,其第十卷列出41种经录,对重要经录有所评论。
1701175478
1701175479 智升另编撰《开元录略出》四卷,即从《开元录》中分出单立的“入藏录”,原是编选抄录为朝廷收藏的大藏经目录。全藏480帙皆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字序编号,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以后。
1701175480
1701175481 《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成为宋以后编印大藏经的主要参照依据。
1701175482
1701175483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简称《续开元释教录》),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长安西明寺僧圆照编撰。共三卷:卷上载录智升编撰《开元释教录》之后至贞元十年(794)六十五年的新译经论及念诵法193卷[101];卷中载录新撰经律疏义64卷、贞元元年(785)以来新集古今制诰碑表记录88卷;卷下载录上述三类345卷的“入藏录”。
1701175484
1701175485 《续开元释教录》对译者不空、般若,撰《仁王般若经疏》的作者良贲、《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疏》的作者潜真等人生平事迹有详细介绍,可补相关史书记载之不足。另所列贞元新集古今制诰碑表记录的目录中,诸如《故金刚智三藏行记》、《东京大广福寺金刚三藏塔铭并序》、《僧宝道呗赞六十首》、《新修大庄严寺本师释迦牟尼佛牙宝塔记》、《圣朝无忧王寺大圣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记》等文献目录及所加题解,很有参考价值。
1701175486
1701175487 五 圆照《贞元释教录》
1701175488
1701175489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简称《贞元录》)三十卷,大部分内容因袭《开元录》。其主要不同点是:
1701175490
1701175491 (一)“总录”中的“特承恩旨录”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由蘮宾沙门般若译出《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玄宗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所译经律论及梁译《大佛名经》的入藏牒文。
1701175492
1701175493 (二)“总录”中的“总集群经录”载自东汉永平十年至唐贞元十六年(67—800)僧俗187人所译著佛典2447部7399卷并附有他们的传记,其中从东汉迦叶、摩腾至唐智升系转载《开元录》的“总括群经录”,但增加梁失译《大佛名经》十六卷、唐法琳《别传》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义净《有部毗奈耶药事》等七部五十卷,以及金刚智、无能胜、法月三人译经九部二十卷,合为19部92卷。自智升编撰《开元释教录》之后,经玄宗朝后期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追补不空、般若、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五人译经120部224卷。
[ 上一页 ]  [ :1.701175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