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943e+09
1701175943
1701175944 [112]参见苏晋仁著《佛教文化与历史》第二部分对《续高僧传》的考察和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01175945
1701175946 [113]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
1701175947
1701175948 [114]《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行年六十五矣”;卷二十二《明导传》:“麟德元年,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昙光传》:“今麟德二年,东都讲说,师资导达。”
1701175949
1701175950 [115]大意是:一有热心传法的精神;二能守戒规;三通晓二乘三藏;四博通经史,善于文词;五拥有谦虚的胸怀,不固守成见;六不追逐名利;七精通梵语;八具备中国文字学的基本知识。
1701175951
1701175952 [116]《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末会载,善财童子先后参访五十三位(按人次为五十五,有重叠)善知识(师友),旧译仅列四十六位,缺自第四十三善知识天主光天女以下九人。
1701175953
1701175954 [117]《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宋代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的记载。
1701175955
1701175956 [118]虽列四十八人的传记,有的是二人共传,实有五十人。
1701175957
1701175958 [119]因为笔者在《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九章“禅宗灯史《宝林传》和《祖堂集》”中已作详细论证,这里仅作概要介绍。
1701175959
1701175960
1701175961
1701175962
1701175963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4]
1701175964 隋唐佛教史 第二章 唐朝的佛教宗派
1701175965
1701175966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5]
1701175967 第一节 法相宗
1701175968
1701175969 在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以玄奘与其弟子窥基成立的法相宗拥有庞杂的名相概念体系,通过细密乃至繁琐的论证程序,对意识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说明和阐释,提出世界万物皆“唯识”所变、“一切唯识”和独特的转识成智的解脱成佛论。
1701175970
1701175971 一 玄奘、窥基与法相宗
1701175972
1701175973 关于唐代著名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的生平事迹,在前面译经部分已作介绍。玄奘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离开长安西行求法,辗转经过天山南北道,艰苦跋涉,在贞观四年(630)进入中印度,第二年到达印度最大最负有盛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当时主持那烂陀寺的高僧是瑜伽行派著名论师护法(6世纪中叶前后)的弟子戒贤。玄奘师事戒贤,在此学习五年,并且游历五印度各地,访师问学,虽着重学习当时盛行的瑜伽唯识理论,然而对般若中观理论也深加探究,同时在小乘教义方面对说一切有部的理论用很大力量研修。他对因明学、梵语以及声明学、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的学说,也进行学习、研究。
1701175974
1701175975 玄奘在印度周游求法十七年,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初回到长安,先后受到唐太宗和高宗的优遇,在朝廷统一组织和支持下翻译从印度取回的佛典,在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里,共译出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在这些经典中,大乘般若中观类有6部615卷(内含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占译经总卷数的46% ,瑜伽唯识经典有21部201卷,占译经卷数的15% 。瑜伽唯识经典数量虽不是很大,然而却是玄奘及其弟子弘传的重点,其中重要的有《解深密经》五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摄大乘论本》三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以及《成唯识论》十卷等。
1701175976
1701175977 在玄奘主持译场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既有朝廷从各地调集来的很多学僧协助,从事诸如证义、缀文、笔受等工作,也有陆续皈依他的弟子参与译经,著名的有神窻、嘉尚、普光、窥基、法泰、道世、慧立和高丽圆测等人。弟子窥基不仅在参与译经中有卓越贡献,而且此后在撰写注疏阐释唯识理论方面也成绩突出,因而被奉为玄奘之后的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1701175978
1701175979 窥基(632—682),字洪道,俗姓尉迟,是唐初著名武将尉迟敬德(恭)之侄,京兆长安人,后因长住慈恩寺参与译经,世人尊称为慈恩法师。年十七从玄奘出家,在大慈恩寺跟玄奘系统地学习佛法和五天竺语,年二十五应诏协助玄奘译经,并吸收玄奘译经过程中教示为撰写经论注疏。
1701175980
1701175981 《成唯识论》,也名《净唯识论》,是对印度瑜伽行派学者世亲(也译天亲)所著《唯识三十论颂》的诠释。玄奘在印度接触到瑜伽行派学者护法等十大论师对这三十颂所作的注释。在护法之外,其他九位论师是: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还有护法的弟子胜友、胜子、智月。然而玄奘最赞赏的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他在那烂陀寺师事的戒贤就是护法的弟子。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着手翻译《成唯识论》,弟子窥基与神窻、嘉尚、普光分别负责润色、执笔、捡文、纂义的工作。玄奘原想将十大论师的注释皆译出,后来听从窥基的建议,以译介护法的注释为主。此后,玄奘便命窥基一人协助他将此书译编完成,题名《成唯识论》,署以“护法等菩萨造”。全书按照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的结构顺序分段介绍护法的阐释,而将其他论师的观点以“有义”的方式简要地掺杂到相关部分,并对有的观点予以简评,如“不应理”、“未尽理”或“不违圣说”等。
1701175982
1701175983 窥基此后参照玄奘在翻译过程中的教示,撰写了《成唯识论述记》。序中说:“斯本汇聚,十释群分,今总详译,糅为一部”;卷一(本)说:“制此释者虽十论师,于中护法声德独振,故此论题特以标首。此师所说最有研寻,于诸义中多为南指。”[1]说明《成唯识论》是以护法注释为主,同时杂糅其他论师的观点译编而成的。窥基还撰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弟子惠沼撰有《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惠沼弟子智周撰有《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皆是诠释《成唯识论》的。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从佛法整体的角度,对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体系,诸如判教、唯识理论、修行解脱论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
1701175984
1701175985 窥基治学勤奋,撰述很多,有“百本疏主”或“百部论师”之称。佛经注释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三卷、《金刚般若经赞述》二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二卷、《妙法莲华经玄赞》二十卷、《胜鬘经述记》二卷、《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说无垢称经疏》十二卷、《金刚般若论会释》三卷;唯识论书注释除前面提到的外,尚有《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杂集论述记》十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辩中边论述记》三卷、《百法明门论解》二卷。此外,部派佛教论书注释有《异部宗轮论疏述记》;因明注释有《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等。
1701175986
1701175987 窥基在玄奘逝世十七年,即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于长安慈恩寺逝世,年五十一岁,弟子葬其遗骨于樊村北渠玄奘法师茔陇之侧。[2]
1701175988
1701175989 二 法相宗的判教论
1701175990
1701175991 隋唐相继成立的佛教诸宗一般皆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论,目的是为弘扬自己信奉、倡导的佛典或教说提供佛法证明,是借助对佛法总体的分类、高低优劣的评述提出立教开宗的依据。
1701175992
[ 上一页 ]  [ :1.7011759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