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5994e+09
1701175994
1701175995 第一时是有教。谓佛为破除众生“迷执有我”,成道后先在鹿野苑为“声闻”(谓闻佛之声教而修行入悟者)小乘人说《阿含经》等,宣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佛第一时宣述“我空”的教理。小乘人虽知我空,却不知法(和合为人的五蕴)亦空,“于诸法迷执实有”,不求进取修持大乘佛法。
1701175996
1701175997 第二时是空教。谓佛为破除小乘人对诸法实有的迷执,在灵鹫山等地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使具有中等根机的人体悟法空,从而舍弃小乘而信奉大乘。这是佛在成道后第二时开示法空之说。于是有人认为既然“诸法性相都无”,便否定一切,不知“何所造修,何所断舍”。[3]
1701175998
1701175999 第三时是中道教。谓佛为破除有人执著于空,否定一切,便在宣说《解深密经》的场合,说一切法唯有识等。说心外法无,破除对有的迷执;说内识非无,一切唯识,则破除对一切皆空的迷执。这样,“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佛第三时讲识外境空之说,即“非空非有中道教”[4]。
1701176000
1701176001 根据这种判教说法,唯识学说属于第三时的中道之教,是真“了义”的“非空非有中道教”。这是法相宗提出三时判教学说的真实目的所在。
1701176002
1701176003 三 法相宗的唯识理论
1701176004
1701176005 法相宗是依据并发挥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创立的。据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介绍,唯识经典主要有六经和十一部论,然而其中有的经论没有传译进中国。下面对这些经论连同译者一并介绍。
1701176006
1701176007 六经包括:《华严经》(有晋佛陀跋陀罗、唐实叉难陀两种译本)、《解深密经》(有北魏菩提流支、唐玄奘两种译本)、《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译)、《楞伽经》(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实叉难陀三种译本)、《厚严经》(或谓未传译,或谓即《大乘密严经》);十一部论:印度弥勒述《瑜伽师地论》(玄奘译)、印度无著著《显扬圣教论》(玄奘译)、无著著《大乘庄严经论》(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印度陈那著《集量论》(唐义净译本已佚,现有藏语译本。近人吕贗据以辑译有《集量论释略抄》、法尊译有《集量论略解》)[5]、无著著《摄大乘论》(北魏佛陀扇多、南朝梁真谛、玄奘三种译本)、印度世亲著《十地经论》(菩提流支译)、弥勒述《分别瑜伽论》(未传译)、陈那著《观所缘缘论》(玄奘译)、世亲著《唯识二十论》(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三种译本)、世亲著《辩中边论》(真谛、玄奘两种译本)、无著著《阿毗达磨集论》(玄奘译)。
1701176008
1701176009 实际上,在这些经论中,对唯识学说论述比较集中和系统的佛经有《解深密经》,大乘论书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至于《成唯识论》,虽未列入上述唯识论书之内,然而它是玄奘、窥基在吸收上述经论的唯识内容并以印度护法为重点的十大论师的见解编译的,对唯识学说作了最为完整而系统的论述。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以及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等,都是了解和研究法相唯识学说的重要参考著作。
1701176010
1701176011 法相宗最重要的教义理论是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八识和种子说、论证“一切唯识”的三自性和三无性说、“转依”和转识成智的修行解脱论以及五种姓各别的思想。
1701176012
1701176013 (一)阿赖耶识为中心的八识、四分和种子说
1701176014
1701176015 中国法相宗移植自印度的瑜唯识学派,以其庞杂的名相概念体系和细密乃至带有烦琐倾向的心理和精神现象分析而著称。
1701176016
1701176017 以往的佛教,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直至大乘佛教的形成和盛行,皆对意识、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十分重视,然而只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来表述人的感觉和意识。其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对自身、周围环境具备认知动能、作用的只有六识中的第六识——意识,在有场合也称为心。认为意识(心)中潜藏着贪、瞋、痴(无明)“三毒”或“根本烦恼”是造成众生各种苦恼、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几乎佛教的一切修行解脱主张都是围绕如何驾驭控制意识(心),如何克服和断除意识中的贪、瞋、痴而展开的。然而大约在进入四五世纪,印度佛教在继大乘中观学派之后,出现瑜伽唯识学派,以传说的弥勒菩萨和出身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学者无著、世亲兄弟等人为代表,通过撰述论书,对传统的心识理论有很大开拓和创新,提出了系统的法相唯识学说。中国法相宗特别重视的《成唯识论》正是按照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的框架,主要援引护法论师的见解对唯识心性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1701176018
1701176019 法相唯识学说是在传统的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外增加了二识,实即按照原第六意识的功能和作用将它分为三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加上前五识成为八识。《成唯识论》卷一称此八识具有变现“外境”(包括主体的“我”、万事万物的“法”)的功能,所以称为“能变识”。又进而将此八识分为三类:一是“异熟识”,指第八阿赖耶识;二是“思量识”,指第七末那识;三是“了别境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1701176020
1701176021 何谓阿赖耶识?它被描绘为人的精神主体、主宰,《成唯识论》卷二说:“有情(按:主要指人)执为自我”。佛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死后灵魂承载着生前的善恶业因在六道轮回。在法相宗那里,阿赖耶识也指承担着业报轮回的灵魂。
1701176022
1701176023 法相宗用“三相”来解释阿赖耶识的功能和特性:一是“自相”,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意为藏,藏东西的场所,例如仓库。此为储藏精神性种子的场所。就“藏”来说,又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个含义。“能藏”与“所藏”是指它摄藏一切善、恶、无记(非善非恶)的精神种子(能藏与所藏不二);“执藏”是指第七末那识常把阿赖耶识执为“自我”。二是“果相”,名为“异熟(果报)识”,说它藏有的善恶“业种”(行为造成的潜在精神功能、报应之因)能够招致善恶业报,轮回生死。三是“因相”,称“一切种”,说阿赖耶识摄藏的一切精神种子是万事万物、人的身体和行为产生的原因。阿赖耶识所摄藏的精神种子既能够变现为“器”,即“器世间”,指三界有情众生居住的环境;亦能变现一切“有根身”,即众生的整个身体、器官和身心行为。同样,七识不仅是阿赖耶识的产物,而且皆以阿赖耶识作为“根本依”,才能进行活动和发生作用。
1701176024
1701176025 此外,在《成唯识论》卷三对第八识有个综合性的说明,谓此识具有多种精神功能和作用,因而拥有不同的名称:一名心,谓能够积聚和熏习各种精神性种子;二名阿陀那(意为执持、执我),谓“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意为能支撑和维持生命正常活动;三名所知依,谓“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即为所知的一切清净和污染的精神因素聚集之所;四名种子识,谓“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即持有导致在世或出世的精神性功能之所;五名阿赖耶,谓“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谓能储藏一切属于烦恼、业、果的精神因素,并且被永远与“我见、爱”相俱的第七末那识执为自我;六名异熟识,谓“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谓能招致生死和善恶的果报;七名无垢识,是通过唯识修行使精神达到“最极清净”阶段的名称。
1701176026
1701176027 据称,第八识随修行的进展,名称是有改变的,当名“阿赖耶”时,是适用于未修行的凡夫和虽修行但尚未达到“不退转”菩萨阶位者,他们的精神尚未得到完全净化,仍有“杂染法执藏”(我见烦恼等)。称异熟识是适用于凡夫、小乘(声闻、缘觉)和其他尚未达到成佛地位的菩萨。对他们而言,尚有“非善非恶”前世业因招致的果报(异熟无记)。对于最后达到觉悟成佛者,第八识则称为无垢识,它已与最高的佛智——“大圆镜智”融为一体。
1701176028
1701176029 据以上引述可以认为,阿赖耶识在法相唯识学说中具有精神主体、主宰、灵魂和世界万有本原等多种含义。
1701176030
1701176031 在唯识学派依据的佛经中,《解深密经》对唯识思想(“心意识秘密之义”)论述的最为集中和系统,对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是这样说的:
1701176032
1701176033 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6]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7]
1701176034
1701176035 经文对阿赖耶识等的解释与前面意思大体相通,这里不再解释。应当指出的是,此经尚未提出“末那识”的概念。末那识是瑜伽行派在此经后提出的心识概念。
1701176036
1701176037 那么,作为第七识的“末那识”是什么呢?“末那识”意译“意识”,然而为了与第六识“意识”相区别,特地用音译“末那识”。旧译也曾译为阿陀那识。瑜伽唯识学说认为,末那识是依阿赖耶识而生起,并且依托于阿赖耶识而“恒审思量”,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说它“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成唯识论》卷五)所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指的是因为执持有“我”(生命主体)而产生的思想(种种与自我相关联的见解)、贪爱、傲慢与无知(不明“我空”之理)。从这段话蕴含的深刻内容可以看出,所谓“末那识”不仅具有现代人所说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的含义,而且还包含能够分别判断主体与客体、是与非、好与恶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思。唯识学派主张一切是唯识所变,认为存在“我见”便可导致产生种种“邪业”、种种烦恼,所以称具有自我意识的末那识为“染污识”。
1701176038
1701176039 至于第六意识,它是要依托第七、第八二识才能发生认知作用,而前五识要依托第六、第七、第八识才能运转,进行感觉。
1701176040
1701176041 按照法相宗的说法,八识作为心法的不同分位,各自具有不同的精神功能和心理活动、作用,称为“心所”,共有五类五十一种心所。即:1.遍行心所五种,谓“一切心中定可得”,“心起必有”,可通行于八识和善、恶、非善非恶各种心境,包括触、作意、受、想、思,性质属于无妨入悟的非善非恶的“无覆无记”;2.别境心所五种,“缘别别境而得生”,是在各别心境生起作用,包括欲、胜解、念、定、慧;3.善心所十一种,“唯善心中可得生”,包括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4.烦恼心所六种,性质属于“根本烦恼”,有贪、瞋、痴、慢、疑、恶见;5.随烦恼心所有二十种,“唯是烦恼等流性”,意为是根本烦恼所生,有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6.不定心所四种,“于善染等皆不定”,包括悔(恶作)、眠(睡眠)、寻、伺,它们在性质上属于非善非恶。唯识学说认定,在八识之中,第八阿赖耶识唯与遍行的五种心所相应,第七末那识与十八心所相应,包括:遍行心所的五种,别境心所中的慧一种,烦恼心所贪、瞋、痴、恶见四种,随烦恼心所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八种;第六意识与上述五十一个心所皆能相应;前眼、耳、鼻、舌、身五识能与三十四心所相应,包括别境的五种心所,善心所的十一种,烦恼心所中的贪、瞋、痴三种,随烦恼心所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十九种。[8]
1701176042
1701176043 法相宗奉“实无外境,唯有内识”[9]为理论原则,所以它讲的诸识的认识活动实际只是以自己的心识为外境,认为外部世界没有真实性,只不过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卷七说:“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10]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意为八识的每一个识及其心所(心的功能与作用)都能变现自己的“见分”和“相分”。所谓见分相当于心识的可以“缘境”(接触境)、“了别”(感受、分辨)的部分,也称“能取”,而相分则是心识变现出来与“见分”对应的可缘(被接触)的境,也称“所取”。又认为,心识的“见分”的了别活动、结果需由作为“识体”的“自证分”来加以确证。
[ 上一页 ]  [ :1.7011759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