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044
1701176045
参照《成唯识论》卷二的解释,从因明学说的角度,作为心、心所的相分是所缘之境,为“所量”;见分是能缘诸识的了别功能,为“能量”,而二者所依之心识自体(心及心所)则为自证分,是“量果”。然而所量(似境相、相分)、能量(能取相、见分)、量果(自证分)是“三体无别”的,皆为统一心识。那么,对自证分又如何加以证明呢?于是又提出一个“证自证分”,用以对“自证分”进行证明。据称,证自证分也属于“能量”,只以自证分为所缘,为其证明。应当说,这“四分”不过是心识的各种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说法。
1701176046
1701176047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及《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的相关记述,在印度“唯识”学说发展史上,对心性理论是有不同说法的,安慧(或作“惠”)只主张有心识“自证分”(谓八识种子、自体分),此后难陀提出心识有见分、相分,陈那又在见、相二分外提出自证分(自体分),至护法才进而提出四分说,即在见分、相分、自证分之后,提出证自证分。[11]中国法相宗所依据的正是护法的唯识理论。
1701176048
1701176049
在“唯识”学说中,“种子”说是论证“一切唯识”的重要环节。
1701176050
1701176051
阿赖耶识是“种子识”,摄藏具有“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的各类精神性种子。按照这种说法的实际含义,阿赖耶识中的精神性种子是具有世界万有本原的意义的。据《成唯识论》卷二,阿赖耶识所藏种子有两大类:
1701176052
1701176053
一类为“本有”(本来就有),所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按:自然、本来)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蕴”是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包括能够产生认识活动的六种精神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感觉认知对象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六种感觉或认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处”是十二处,即前面十八界中的六根和六境。蕴、处、界三者,可概括为世界万有和众生。这段话是说“本有”种子是久远以来阿赖耶识中藏有的能够产生世界万物与众生的各类精神功能。
1701176054
1701176055
另一类为“始起”种子,也称“始有”或“习所成”种子,说是由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和前五识“现行”运转或作用而形成的种子,也称为“熏习而有”的种子。实际含义是人的各种行为、语言、思想(统称为“业”)在心灵中造成的或善或恶,或净或染的具有潜在影响或报应功能的后果。各类种子可以通过熏习而再生种子。(以上见《成唯识论》卷二)根据法相宗的修行理论,人们的修行过程就是不断熏习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中的“无漏(按:清净的、没被烦恼染污的)善种”,增加清净的善的种子,而彻底断除“有漏恶种”,最后达到解脱。
1701176056
1701176057
这样,通过对八识及其功能、心识四分和阿赖耶识种子说的论证,法相唯识宗建立了“实无外境,唯有内识”或“实无外色,唯有内识”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又借助对“三有性”、“三无性”和“转识成智”等的论证环节,进一步充实了法相唯识宗的唯识理论和修行解脱的主张。
1701176058
1701176059
(二)三自性、三无性的理论
1701176060
1701176061
“三自性”(三性)和“三无性”是法相宗用唯识观点对世界总体的说明,并为其修行解脱主张铺垫基础。“三自性”包括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识性。
1701176062
1701176063
为便于读者理解,在对此作详解之前先从总体作一说明。大乘佛教,特别是般若中观学说,在对世界和佛法的观察、论证中提出了俗谛(世谛、世俗谛)和真谛(第一义谛、胜义谛)的说法,意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形成,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自体、规定性),从本质上来说皆是空幻不实的,然而世人却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的,称这种认识为“世俗谛”或“俗谛”。相反,佛教贤圣(佛、菩萨)体认一切皆空,指出世人这种见解颠倒不可信,此则为“第一义谛”或“真谛”。法相宗所提出的三自性中,“依他起性”是指世界上依因缘生灭的现象,“遍计所执性”则为世人认为这些现象实有的认识,二者相当于上述的俗谛,而“圆成识性”则相当于真谛。然而法相宗对此二谛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1701176064
1701176065
法相宗将世界上一切借助因缘聚散而形成有生有灭的现象归之为依他起性,虽与传统的俗谛基本一致,但站在“一切唯识”的立场上,主张世上各种因缘归根到底不过是八识及其精神种子,所谓“心、心所(按:心理作用、活动)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从而断定世界万有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在内,不过是心识在一定条件的显现,如同梦幻一样,虽无而好像是有,皆是没有客观实在性的“假有”。遍计所执性是指将上述“假有”现象看作是真实的种种认识,唯识学说有时称此种认识为“妄”、“妄执”。至于圆成实性则是修行者通过严格修行,舍弃认为世界万物实有的认识和由此引发的妄念,达到完全体悟与真如相契的“一切唯识”的至高认识和精神境界。按照《成唯识论》卷八所说:
1701176066
1701176067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12]
1701176068
1701176069
是说,修行者应当对前述“依他起”心识显现世界的认识中,清除属于“遍计所执”的迷情妄见,体悟人、法“二空”的道理,如此则可形成与真如相契合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圆成识性。这里应当指出的是,真如、法性等概念虽然为大乘佛教各派共用,但具体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法相宗唯识学说的“圆成识性”虽也被称为真如,然而实际不过是“一切唯识”之理的另一种说法,有时也被称之为“唯识实性”。简言之,如果能够完全领悟世界万物皆是唯识所变现的道理,便达到了“圆成实性”的精神境界。
1701176070
1701176071
在《成唯识论》卷八对三自性有个总括性的论述,特别强调三者皆属于心法。现引述如下:
1701176072
1701176073
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按:愚夫,指认识的主体)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13]
1701176074
1701176075
在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强调三自性皆不离识,皆名“唯识”,说:
1701176076
1701176077
略有三性:谓即遍计所执性,虚妄唯识;依他起性,非有似有,因缘所生,因缘唯识,即是识相;圆成实性,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空无之理,真实唯识,即是识性。[14]
1701176078
1701176079
引文对三自性的解释大体同前。这里要指出的是,前段引文强调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说依他起性是由心和心所“所变现众缘生”的世间万象,是“非有似有”的。遍计所执性则是被贬称为“愚夫”的世人将这世间万象看作是我、法(五蕴等因素)的认识,或说有或说无、说一说异等,实则“性相都无”。至于圆成实性,则是世人通过悟解我法二空的道理,进而体悟一切乃是“唯识”所显的真实的认识。后段引文强调三自性皆是“唯识”(识亦即是心),谓依他起性属“因缘唯识”,遍计所执性属“虚妄唯识”,圆成实性属“真实唯识”。
1701176080
1701176081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唯识学说除将以往大乘所说“俗谛”所指的因缘所生世间万物(“因缘所生法”)说成是“依他起性”之外,还特别将对此的世俗认识单独分离出来称为“遍计所执性”。虽将二者皆断为“空无”,然而却又强调它们皆为“唯识”显现,将达成这种“一切唯识”的认识称为圆成实性。
1701176082
1701176083
至于“三无性”,是对上述“三自性”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贯彻大乘佛教普遍承认的“一切法皆无自性”的道理。“自性”意为永恒不变的“自体”、主宰,亦即规定性。
1701176084
1701176085
“三无性”是相对于“三自性”提出的,即依“遍计所执性”,立“相无性”,意为一切反映世界万有的名相概念、世俗认识皆虚妄不真,如同“空花”;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即一切缘生现象皆“非有似有”,虚幻无实;依“圆成识性”,立“胜义无性”。既然名相、世俗认识不真实,就不应执著;生由缘起,“此如幻事”,就不必看作真有;“圆成识性”虽也被称为“无性”,然而此为“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仍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因为它超越于世俗的遍计、依他二性,所以称为“胜义”,亦即与“真谛”同义的“胜义谛”。
1701176086
1701176087
(三)“唯识五位”与“转依”、转识成智的解脱论
1701176088
1701176089
法相宗的八识分类、见相二分说和三自性、三无性的论述,都是为它的修行解脱论提供理论基础的。法相宗的修行解脱论包括“唯识五位”、历经难以计算时间的十个阶位过程中通过证智“断障”,完成“转依”,最后实现“转识成智”成佛的内容。
1701176090
1701176091
《成唯识论》卷九概述通过五位达到最后解脱成佛的过程,说:
1701176092
1701176093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15]
[
上一页 ]
[ :1.7011760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