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613e+09
1701176130
1701176131 依障(按:所知、烦恼二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按:永不可断除),即立彼为非涅槃法(按:无种姓者)[28]。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29]
1701176132
1701176133 这是将有无无漏种子及何种无漏种子作为决定五种姓的原因。如果天生就没有无漏种子,那就永远不能断除心识中的所知、烦恼二障,便没有达到涅槃解脱的可能,此种人是“非涅槃法”,即无种姓者,亦即无姓(或无性);如果先天秉有二乘的无漏种子,那么他们在修行中只能断除“二障”中所知障,其中有的属于声闻种姓,有的是独觉种姓;如果天生秉有佛的无漏种子,则可最后彻底断除二障而成佛,此种人便属于如来种姓。这里没有讲到“不定种姓”。
1701176134
1701176135 中国法相宗继承了此五种姓说,特别在窥基的著作中有较多论述。他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对此有个总体说明:
1701176136
1701176137 辨教所被机者,依《瑜伽》(按:《瑜伽师地论》)等,有五种姓: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四不定,五无姓。此论第三云:入见(按:见道,即前述“通达位”)菩萨皆名胜者,证阿赖耶,故正为说(按:谓说唯识之教)。又见道前已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又云,无姓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姓(按:即声闻种姓和独觉种姓),不能通达,故名甚细。由此论旨,唯被大乘及不定姓趣菩萨者,非被独觉、声闻、无姓三种机也。故所被机,必唯上品,所显幽旨,亦离二边,浩瀚包括[30],难可详矣。依《楞迦经》被五种姓,依《大般若》被四种姓(按: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正性定聚”及不定聚)[31],《庄严论》等与此稍异,如《枢要》(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说。[32]
1701176138
1701176139 这是窥基对法相宗所作的判教论证的一部分,指明哪些人或众生适宜接受唯识学说(所谓第三时非有非空的中道之教)并遵循修行达到解脱。他提出,在菩萨、独觉、声闻、不定、无姓的“五种姓”当中,适合接受唯识学说并能依修达到解脱成佛者,只有相当菩萨种姓的“大乘及不定姓趣菩萨者”,而将独觉、声闻、无姓三种姓排斥在外。
1701176140
1701176141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对五种姓也有论述,说“无姓有情,不成佛故”[33],是说无种姓者是不成佛的有情众生。这种只愿顺应世间生死而不求解脱或不能成佛的人,也被称为“一阐提”(或一阐底迦)。《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对此作了新的发挥,说《楞伽经》只说二种不成佛的“一阐提”,一种是“断善根,具邪见”者,另一种是发下度尽众生悲愿的菩萨(大悲菩萨)。然而前者仍有涅槃成佛之时,而后者必不成佛,因“众生界无尽时”,所以没有成佛的期限。窥基认为,实际上无姓种姓应包括三种人:
1701176142
1701176143 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此二,通不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当会成佛,后必不成。……合经及论,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起现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按:三乘定性及不定种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如来乘性),不断善根而成佛者。[34]
1701176144
1701176145 是说,这三种皆可称为“一阐提”的众生,情况不同:第一种(一阐底迦)是“乐欲生死”不求涅槃解脱者,然而不信佛教,心受“愚痴”掩蔽,或断善根或未断善根,皆属“有性断善阐提”,虽有成佛可能,却无现实成佛之因;第二种(阿阐底迦)是“不乐涅槃”的“大智大悲”菩萨,虽有成佛之因(涅槃性),却无成佛之果。这两种人毕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而第三种“阿颠底迦”,属于“毕竟无涅槃性”(佛性)的人,一定不能成佛。属于不能成佛的还有声闻、缘觉(辟支佛)二乘定性者,说他们皆“因果俱不成”,无成佛之因,自然无成佛之果。只有未断善根又属于“如来乘性”的人,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才能成佛。
1701176146
1701176147 法相宗在唐初曾在佛教界兴盛过一时,但毕竟因为名相繁杂,教理过于艰涩,也许还因为主张不是一切人皆可修证唯识之教和达到解脱遥遥无期,不为社会广大民众理解,到唐中期便衰微下去。
1701176148
1701176149 法相宗也传入日本。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629—700)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奈良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窻入唐从窥基的再传弟子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奈良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此后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仍有流传。
1701176150
1701176151
1701176152
1701176153
1701176154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6]
1701176155 隋唐佛教史 第二节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1701176156
1701176157 在隋唐佛教宗派中,天台、华严、禅等宗在理论方面有重大创新,而由道宣创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四分律》为中心的会通大小乘戒律的律学理论则标志着民族化的佛教组织理论和戒规、礼仪的基本确立。
1701176158
1701176159 一 律的传译和戒律基本内容
1701176160
1701176161 在释迦牟尼创教之后,带弟子到各地传教的过程中,看到弟子中有人做了错事,便“随机设教”,制定相应的戒规,命弟子奉行,以“防非止恶”。戒条从少到多,从五戒、八戒、十戒到二百五十戒……又按僧俗不同身份制定出沙弥(含沙弥尼)戒、学法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这些戒条中,有的是取自世俗的法律和道德所禁止的内容(如不杀、不盗等),大量的则是根据教义和修行、传教的需要而创制的。在佛陀去世当年,由大弟子摩诃迦叶召集五百比丘举行会议,由阿难诵出经法,由优波离诵出戒律,形成最初的经、律二藏。优波离是分八十次诵出戒律的,故其律称《八十诵律》[35]。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佛经还是戒律尚未写成文字,只是通过忆诵流传。
1701176162
1701176163 在佛陀逝世一百年或二百年以后,原始佛教发生分裂,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又从这两大部派分出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大的部派一般都拥有自己传承的经和律。在戒律方面,大众部(摩诃僧癨部)有《摩诃僧癨律》;上座部系统的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有《十诵律》,化地部(弥沙塞部)有《五分律》,法藏部(昙无德部)有《四分律》,它们先后被传译到中国。此外,饮光部(迦叶遗部)传承的律有戒本《解脱戒经》传到中国。据传,犊子部(婆粗富罗部)也有律藏,但未传入中国[36]。从已译为汉文的几部律来看,虽结构、内容详略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都源自《八十诵律》的缘故。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称以往佛教为小乘,它们的戒律自然也成了小乘戒律。大乘佛教虽仍然奉持小乘戒律,同时又制定大乘戒律予以补充,相辅奉行。
1701176164
1701176165 (一)小乘四部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
1701176166
1701176167 从东晋到南北朝,有四部完整的戒律被译出:
1701176168
1701176169 1.《十诵律》六十一卷,说一切有部之律。后秦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共译前五十八卷,后三卷《善诵毗尼序》是卑摩罗叉翻译的(《开元录》卷十三)。在现存本中《善诵毗尼序》载于第60—61卷。
1701176170
1701176171 2.《四分律》六十卷,法藏部之律。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1701176172
1701176173 3.《摩诃僧癨律》四十卷,大众部之律。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译,原本是法显从印度抄回的。
1701176174
1701176175 4.《五分律》三十卷,化地部之律。南朝宋佛陀什与竺道生等人译。原本是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取回。
1701176176
1701176177 此外还译出大众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的《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多种,译出饮光部的《解脱戒经》一卷。
1701176178
1701176179 在戒律的论书方面,有“律部五论”之翻译,即:
[ 上一页 ]  [ :1.701176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