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6144e+09
1701176144
1701176145 是说,这三种皆可称为“一阐提”的众生,情况不同:第一种(一阐底迦)是“乐欲生死”不求涅槃解脱者,然而不信佛教,心受“愚痴”掩蔽,或断善根或未断善根,皆属“有性断善阐提”,虽有成佛可能,却无现实成佛之因;第二种(阿阐底迦)是“不乐涅槃”的“大智大悲”菩萨,虽有成佛之因(涅槃性),却无成佛之果。这两种人毕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而第三种“阿颠底迦”,属于“毕竟无涅槃性”(佛性)的人,一定不能成佛。属于不能成佛的还有声闻、缘觉(辟支佛)二乘定性者,说他们皆“因果俱不成”,无成佛之因,自然无成佛之果。只有未断善根又属于“如来乘性”的人,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才能成佛。
1701176146
1701176147 法相宗在唐初曾在佛教界兴盛过一时,但毕竟因为名相繁杂,教理过于艰涩,也许还因为主张不是一切人皆可修证唯识之教和达到解脱遥遥无期,不为社会广大民众理解,到唐中期便衰微下去。
1701176148
1701176149 法相宗也传入日本。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629—700)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奈良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窻入唐从窥基的再传弟子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奈良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此后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仍有流传。
1701176150
1701176151
1701176152
1701176153
1701176154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56]
1701176155 隋唐佛教史 第二节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1701176156
1701176157 在隋唐佛教宗派中,天台、华严、禅等宗在理论方面有重大创新,而由道宣创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四分律》为中心的会通大小乘戒律的律学理论则标志着民族化的佛教组织理论和戒规、礼仪的基本确立。
1701176158
1701176159 一 律的传译和戒律基本内容
1701176160
1701176161 在释迦牟尼创教之后,带弟子到各地传教的过程中,看到弟子中有人做了错事,便“随机设教”,制定相应的戒规,命弟子奉行,以“防非止恶”。戒条从少到多,从五戒、八戒、十戒到二百五十戒……又按僧俗不同身份制定出沙弥(含沙弥尼)戒、学法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这些戒条中,有的是取自世俗的法律和道德所禁止的内容(如不杀、不盗等),大量的则是根据教义和修行、传教的需要而创制的。在佛陀去世当年,由大弟子摩诃迦叶召集五百比丘举行会议,由阿难诵出经法,由优波离诵出戒律,形成最初的经、律二藏。优波离是分八十次诵出戒律的,故其律称《八十诵律》[35]。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佛经还是戒律尚未写成文字,只是通过忆诵流传。
1701176162
1701176163 在佛陀逝世一百年或二百年以后,原始佛教发生分裂,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又从这两大部派分出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大的部派一般都拥有自己传承的经和律。在戒律方面,大众部(摩诃僧癨部)有《摩诃僧癨律》;上座部系统的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有《十诵律》,化地部(弥沙塞部)有《五分律》,法藏部(昙无德部)有《四分律》,它们先后被传译到中国。此外,饮光部(迦叶遗部)传承的律有戒本《解脱戒经》传到中国。据传,犊子部(婆粗富罗部)也有律藏,但未传入中国[36]。从已译为汉文的几部律来看,虽结构、内容详略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都源自《八十诵律》的缘故。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称以往佛教为小乘,它们的戒律自然也成了小乘戒律。大乘佛教虽仍然奉持小乘戒律,同时又制定大乘戒律予以补充,相辅奉行。
1701176164
1701176165 (一)小乘四部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
1701176166
1701176167 从东晋到南北朝,有四部完整的戒律被译出:
1701176168
1701176169 1.《十诵律》六十一卷,说一切有部之律。后秦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共译前五十八卷,后三卷《善诵毗尼序》是卑摩罗叉翻译的(《开元录》卷十三)。在现存本中《善诵毗尼序》载于第60—61卷。
1701176170
1701176171 2.《四分律》六十卷,法藏部之律。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1701176172
1701176173 3.《摩诃僧癨律》四十卷,大众部之律。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译,原本是法显从印度抄回的。
1701176174
1701176175 4.《五分律》三十卷,化地部之律。南朝宋佛陀什与竺道生等人译。原本是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取回。
1701176176
1701176177 此外还译出大众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的《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多种,译出饮光部的《解脱戒经》一卷。
1701176178
1701176179 在戒律的论书方面,有“律部五论”之翻译,即:
1701176180
1701176181 1.《毗尼母论》八卷,失译,《开元录》附西秦录,是说一切有部的律论;
1701176182
1701176183 2.《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加》十卷,南朝宋僧伽跋摩译,是说一切有部的律论;
1701176184
1701176185 3.《善见律毗婆娑》十八卷,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注释南传巴利文《律藏》的律论;[37]
1701176186
1701176187 4.《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失译,《开元录》附西秦录,是释《十诵律》的论书;
1701176188
1701176189 5.《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南朝陈真谛译,是正量部的律论。
1701176190
1701176191 一部完整的戒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701176192
1701176193 1.戒本(或称戒经),梵文音译是“波罗提木叉”[38],是比丘、比丘尼必须受持的戒条,也称“具足戒”。围绕每一戒条叙述当年佛陀制戒的因缘,并说犯不同类别戒条应受到的处治。不同的戒律内容大同,但戒条数目有差异,例如《四分律》规定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十诵律》比丘戒257条,比丘尼戒355条,等等。
[ 上一页 ]  [ :1.7011761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