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425
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文水(原误作“汶水”,在今山西省)人。十四岁出家,学习《大涅槃经》,并前后讲了二十四遍,后来师事精通禅、律的瓒禅师,修学般若空理和禅法。据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下记载,隋大业五年(609)以后,道绰“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58]据载,道绰专修净土法门是受北魏东魏之际在石壁谷玄中寺昙鸾的影响。道绰住进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也按昙鸾的修行主张,一心一意修持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他在寺中为道俗信徒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续高僧传》卷二○)。这是提倡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每称念一次,用麻子或豆一粒计数,积攒下来数量很大。不过,说“数百万斛”显然有些夸张。道绰还教人把木子(《续高僧传·道绰传》作“木栾子”)串在一起统计念佛的数量。此当是后世念珠的起源。据载道绰经常面西坐禅念佛,“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续高僧传·道绰传》)。[59]
1701176426
1701176427
1701176428
1701176429
由于道绰的影响,唐初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地方净土信仰十分盛行。唐太宗游太原,文德皇后长孙氏有病,曾乘辇到玄中寺礼谒道绰。“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此后皇后病愈,太宗“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焉(按:表,指塔上高出的幢竿,此指普建寺塔)。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金石萃编》卷八十四)。道绰着有《安乐集》二卷。
1701176430
1701176431
关于道绰的生卒年,各书有不同的记载。《续高僧传·道绰传》中有:“曾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绰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60]意为道绰在贞观二年(628)曾病危,感得信众来寺探望,但随后痊愈,至“年登七十,忽然囗齿新生”,然而未明记逝世年月。宋代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谓道绰于唐贞观三年卒,明代蘟宏《往生集》卷一作贞观二年卒,看来皆受前引《续高僧传》那段记载的影响。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中明确记载道绰在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于玄忠寺寿终”。道宣编撰《续高僧传》初稿即完成于贞观十九年,《道绰传》结尾有“绰今年八十有四”,正是道绰逝世之年。据此,道绰的生年当为公元562年,即北齐河清元年。
1701176432
1701176433
(二)《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1701176434
1701176435
“安乐”是《无量寿经》所说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的名字,在《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中译为“极乐”,即“极乐世界”。道绰在《安乐集》中广引《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和其他净土经典、大乘佛教经论几十种,论述专修净土法门,往生弥陀安乐净土的思想。道宣在《续高僧传·道绰传》中称《安乐集》为《净土论》,说:
1701176436
1701176437
著《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天亲,弥及僧鸾(按:昙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
1701176438
1701176439
但今存《安乐集》中并没有论及慧远(包括隋净影慧远)的净土思想。唐迦才《净土论》之序批评说:
1701176440
1701176441
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杂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
1701176442
1701176443
尽管如此,道绰《安乐集》中关于圣道门、净土门、念佛与往生净土的论述,无论在唐代还是在以后,都有较大影响。
1701176444
1701176445
《安乐集》在结构上分“十二大门”,即按内容分为十二大段,每一门内又分若干层次,在论述中广引佛教经典。中心内容是下述两个问题。
1701176446
1701176447
1.圣道门与净土门,难行道与易行道
1701176448
1701176449
这实际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旨在说明净土教义是适应时代、众生需要的佛法,遵照修行就可以摆脱生死烦恼,达到解脱。
1701176450
1701176451
道绰同隋朝三阶教创立者信行(540—594)一样,也认为佛教已度过“正法”、“像法”时代,而进入充满危机,众生素质下降的“末法”的时代。但道绰不同于信行的地方是认为:在末法时代最适合众生需要的佛法是依据弥陀经典的净土念佛法门,而非其他。《安乐集》卷上说:
1701176452
1701176453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教机时乖(按:原作“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按:指善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61]
1701176454
1701176455
1701176456
“时”指时代,认为佛灭后头一个五百年间是正法时代,此后一千年间是近似正法的像法时代,再后的一万年是末法时代,佛法趋于灭亡[62]。上面引文中所说“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第四五百年”,即谓进入末法之第一个五百年。“机”指众生,原指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道绰引《大集经》是为了证明不同的时代,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不同,总的趋势是佛灭后时间越长,众生的素质越下降,所谓“机解浮浅”和“暗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据称,在进入末法时代以后,人们靠修习智慧、禅定和读诵佛典等方法已不能达到解脱,只有专心地思念,称颂佛的名号(如“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才能灭除无数生积累下的罪业,从生死苦恼中解脱出来。在佛教内部,称念佛的名号并非特指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还有称念释迦牟尼佛、阿佛、药师佛……佛无数,作为佛国的净土也无数,有不少宣说佛国净土的经典或记述。但道绰只提倡称念《无量寿经》等经典所说的阿弥佛陀的名号,称此为“净土门”,谓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死后可往生到西方净土,即生到“极乐世界”。
1701176457
1701176458
与“净土门”相对的是“圣道门”。所谓“圣道”即前述的修习禅定、智慧(理论)及读诵等教法,实指净土宗以外的大小乘教派及其主张。道绰认为,在进入末法时代以后,众生已没有接受圣道的能力,不能通过修习圣道达到解脱。他说:
1701176459
1701176460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按:释迦牟尼佛)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安乐集》卷上)[63]
1701176461
1701176462
道绰认为末法时代是“五浊恶世”,即《阿弥陀佛经》所说的劫(时代)浊、见(见解,特指邪恶见解)浊、烦恼(贪瞋等情欲)浊、众生(体弱心钝)浊、命(命短)浊充满的时代。他强调在这种时代,众生很难理解并修持圣道,唯有修习净土这一法门。
1701176463
1701176464
因为圣道难修,故可称之为“难行道”;而净土易修,故称为“易行道”。早在昙鸾的《往生论注》中已曾引证印度龙树《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的话,对“难行道”与“易行道”、“自力”与“他力”作了论证。道绰又引述这段话劝人信奉净土教。《安乐集》卷上说,在五浊之世,求证不退转(阿毘跋致)的觉悟境界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有“外道”、“恶人”对佛法进行破坏,扰乱修行者;小乘修道者自私自利,不去教化众生;普通众生又颠倒善恶因果;全靠自力修习佛法,而不靠佛菩萨的“他力”。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与此相对,
1701176465
1701176466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者,即阿毘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1701176467
1701176468
什么叫“佛愿力”?即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曾发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说众生只要相信西方安乐净土,称念阿弥陀佛之名,死后都可往生西方净土。道绰说:“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按:指放光的台座,有金刚台、紫金台、莲华台之别)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安乐集》卷上)[64]可见,“他力”是指阿弥陀佛的神威之力,相对于弥陀他力,凡自己发愿、修行、积累功德,都属自力。
1701176469
1701176470
2.念佛与往生
1701176471
1701176472
道绰虽然在《安乐集》中引证《大集月藏经》之文说末法时代“学慧”、“学定”、“多闻读诵”已难能使众生解脱,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它们完全否定,只是强调称念佛的名号是“正学”,而其他则是“兼学”。因为在弥陀经典中对“善业”的解释里包括上述方面,并把修习这些方面作为往生净土的原因。《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者应面西正坐,“专心系念一处”,在心中观想西方落日、极乐世界的水、地、树、八池宝水,净土胜景、莲华座、阿弥陀佛及左右胁侍菩萨观世音和大势至,以及想象三个等级(三品)九类人往生净土(统称“九品往生”)的情景。以上共十六个方面,统称“十六观”。其中前十三观的本身就是以观想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内容的禅观,为“念佛”的形式之一。
1701176473
1701176474
“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也称“念佛三昧”(三昧,是“定”的音译),在《文殊般若经》、《华首经》、《大涅槃经》、《观音授记经》、《般舟三昧经》以及《华严经》等经中都有介绍。比较有影响的有《文殊般若经》中讲的“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经》中讲的以七天七夜为期的专念阿弥陀佛的“般舟三昧”。“一行三昧”是要求在禅定中“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按:此引文与今本卷下之文稍异)。此种“念佛三昧”也是道绰特别提倡的,但他根据弥陀经典,把“专称名字”解释为专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安乐集》卷上说:
[
上一页 ]
[ :1.7011764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