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575
1701176576
(3)“回向发愿心”,是指修行的意向、目的,谓自己所做一切善业,所从事的一切修行及所得“善根”和功能,都是为了往生净土(《观经疏》卷四)[76]。
1701176577
1701176578
简言之,“三心”是要求信众对净土法门信仰十分虔诚,始终不渝。其中最重要的是“深信之心”。《观经疏》卷四要求信徒“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动摇,即使有人乃至菩萨引证佛教经论批评净土往生之说不可信,也“不生一念疑心”。[77]由此可以想见,在净土信仰传播过程中也受到佛教内部一些人的怀疑乃至批评。善导强调信心,要信徒不受别的教派和非佛教徒批评的影响。
1701176579
1701176580
善导的净土学说强调一切凡夫可以往生净土,以凡夫作为往生净土的主体,是为了争取社会广泛的普通民众信奉净土念佛法门;强调主观信仰,是为了使净土信仰在各种教说和教派互相竞争的环境中稳固地扎下根来,并得到发展。此外,为了使一般民众能接受净土信仰,他又提出以简单易行的口称念佛为主的念佛论。
1701176581
1701176582
2.提倡口称念佛
1701176583
1701176584
“念佛”是净土宗提倡的重要修行方法。念佛有种种方法,若据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七的说法,可概括为两种:一是无相念佛,或作实相念佛,即于禅定状态下观想佛的“法身”、“诸法实相”,体悟诸法性空之理;二是有相念佛,即弥陀三部经中反复讲的观想阿弥陀的形象和西方净土胜景的观相念佛(或观念念佛),以及口称阿弥陀佛名号的口称念佛。实际上,净土宗最提倡的是后一种有相念佛,包括观相念佛与口称念佛。善导主张往生的主体是“凡夫”、“罪恶生死凡夫”,故其念佛论更提倡简便易行的口称念佛。他的念佛论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是通过对所谓定散二善、三福三善、正行杂行和三缘等概念的论释加以说明的。
1701176585
1701176586
善导在《观经疏》卷四判《观经》净土教义以“念佛三昧”为宗,属于大乘菩萨藏,是顿教。净土法门有两大要点,“即此《观经》定、散二门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78]在禅定中观想落日、西方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净土景象等,从第一观至第十三观,被称为“定善”、意为修禅定之善。《观经》中所讲“三福”(详下)及第十四观至第十六观讲的九品往生,称为“散善”,意为在心处于散动状态(非入定之时)所从事的“废恶修善”的行为。定、散二善可在一般意义上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但净土宗主张应将此自力修行和功德作为往生净土的业因,以期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净土。
1701176587
1701176588
所谓“三福”原是《无量寿经》提出的,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有此三种善业或功德,只要发愿往生弥陀净土,据称皆可如愿。善导在《观经疏》卷四把第一福称为“世俗善根”,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谓“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79]一个人或具此三善,或仅具其中二善、一善、或一善不具,是“十恶邪见阐提人”,但只要发愿往生,称念佛的名号,皆可往生净土。但因原来所具有的“正因”多寡有差,往生的速度、方式及生到净土后所乘莲华展开的时间等,有种种差别。善导按《观经》三品九生的经文,对此详加解释。他在解释中着重说明罪业深重的凡夫(下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只要诚心念佛名号,哪怕在临死前连续念佛十声,也可往生。
1701176589
1701176590
佛教的修行有许多种。善导通过论证“正行”与“杂行”把净土业修行与其他佛教修行区别开来,又在论释“正定之业”与“助业”之中特别提倡口称念佛。他说:
1701176591
1701176592
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按:正报、依报,即佛菩萨、往生者与净土)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1701176593
1701176594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观经疏》卷四)[80]
1701176595
1701176596
是说按净土三部经从事的修行,包括读诵此三经,按经意观相念佛,礼佛供养,口称念佛等,皆为正行。此正行又分两种,专心念诵弥陀名号为正定之业,其他读经、礼佛供养等则为助业,即对修行者往生净土起辅助作用。除此正行之外,即从事净土法门之外的一切修行,都属于杂行。这种杂行,只有在修行者有回向往生净土的意愿时才可以作为业因。这样便把口称念佛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了。
1701176597
1701176598
为什么把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如此重要,当作超离生死烦恼,达到佛国净土的主要原因呢?善导在解释“三缘”中加以说明。他说:
1701176599
1701176600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观经疏》卷三)[81]
1701176601
1701176602
这是从整体上对“念佛”的功能加以解释的,说念佛可以作为修行者往生净土的亲缘(亲密的因缘条件)、近缘(切近的因缘条件)、增上缘(有促进作用的因缘条件)。分开来讲,观想与口称念佛、礼佛是亲缘;发愿往生是近缘;口称念佛是增上缘。可见,口称念佛既是亲缘又是增上缘,因而功能最大。
1701176603
1701176604
善导虽提倡口称念佛,但并不完全排斥观想念佛,而是认为在口诵佛号的同时也就想念到佛了。此即“心口相应”,“心口称念”,“念念注心,声声相续”(《观念法门》)。因此,“口称念佛”不能写作“口称唸佛”。
1701176605
1701176606
1701176607
中国的净土学说从昙鸾开始,中经道绰,到善导时已建立了完备系统的理论。但中国净土宗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派,只是作为一种弥陀净土信仰在各宗流行,所依净土经典外的著作也非一家,天台宗的智、三论宗的吉藏、法相宗的窥基等人及后代各宗高僧也有净土著作传世。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昙鸾、道绰、善导系统的净土宗著作对日本净土宗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中国,他们的完整著作却在宋以后逐渐消失,现见到的著作是在进入近代以后从日本传入的。
1701176608
1701176609
(三)善导的弟子怀感、怀恽
1701176610
1701176611
善导有弟子怀感、怀恽,另有净业也可能出自善导门下。
1701176612
1701176613
怀感,唐长安千福寺僧,原不信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就到善导处请教。善导问:“子传教度人,为信后讲?为渺茫无诣?”意为应先信而后传教。怀感回答:“诸佛诚信,不信不讲。”善导告诉他念佛往生不是“魔说”,应当相信,劝他诚心念佛。此后怀感连续三年专心念佛,“便证念佛三昧”(《宋高僧传》卷六)。他著有《释净土群疑论》(也称《决疑论》、《往生决疑论》)七卷。据书前平昌孟铣之序,此书未写完而怀感去世,由师弟怀恽修补而成。全书采用问答体,分为十二科一百一十六章,对净土教义进行说明,其中以引证唯识学说解释净土教义和批评三阶教信行的理论,最具特色。
1701176614
1701176615
怀恽(640—701),俗姓张,南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唐高宗时于西明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刻苦修行,“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梨,慈树森疏,悲花照灼”,宣说净土法门。他便前往投在善导的门下,“一承妙旨,十有余龄,秘偈真乘,亲蒙付属”。善导死后,为建坟墓,在长安南部的神禾(原作“和”)原建灵塔,并在塔旁广建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囗,直写癨园”。此当即有名的香积寺[82]。
1701176616
1701176617
此后怀恽又在此地造十三级大塔,周围有二百步,朝廷赐以千粒舍利,封置在七珍函笥内令寺供养。武则天永昌元年(689)任怀恽为实际寺(隋建,后称温国寺)主。他在此寺“纲纪僧徒,规模释族”,“每讲《观经》、《贤护》(按:《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弥陀》等经,每数十遍”。宣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超脱生死。他自己在修行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乘此胜因,祈生净域”。他在念弥陀名号之外,还念“般若神咒”(按:此当即《般若心经》),说如此“能令速证菩提”。他一生诵“大般若咒”四万遍,诵“弥陀真偈”十万余遍。他在寺内建净土堂一所,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胁侍像。怀恽于武周大足元年(701)去世,年六十二。唐中宗神龙元年(705)追赐“隆阐大法师”之号。有弟子思庄,撰《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以上介绍即据此碑文[83]。
1701176618
1701176619
另有长安香积寺僧净业(655—712),也很可能是善导的弟子。据《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84],净业,俗姓赵,天水人,后徙长安,父赵秥曾任天马监。净业年二十岁左右在唐高宗忌辰出家,不久即登法座,“《观经》、《疑论》,剖析玄(按:原作‘元’)微,命定生因,抑扬理要”。《观经》是《观无量寿经》,《疑论》当即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据此,净业宣讲的是净土教义。他死于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五十八,被葬于神禾原善导墓之旁,建有灵塔。弟子有思顼等人。
1701176620
1701176621
据上述三人事迹,善导一系的净土宗曾在长安一带地方流行。
1701176622
1701176623
三 其他净土高僧:慧日、承远、法照、少康
1701176624
[
上一页 ]
[ :1.701176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