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6725e+09
1701176725
1701176726 下面引证他们的著作,对唐代华严宗的宗旨和教理体系进行概要介绍。
1701176727
1701176728 二 华严宗的基本教义
1701176729
1701176730 唐代华严宗的宗旨和教理体系主要由判教论、法界观、十玄门和六相圆融、四法界论组成。现对此作概要介绍。
1701176731
1701176732 (一)华严宗“五教十宗”的判教论
1701176733
1701176734 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都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论或说法,有的系统,有的比较零散,其中华严宗提出的判教理论是比较系统的。虽然这些判教理论多少受到从南北朝以来佛教界判教学说的影响,然而皆具有时代特色,皆为自己开教立宗的正当性、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
1701176735
1701176736 杜顺、智俨在华严著作中已经提出了判教见解,而至法藏进而构建比较系统的判教理论。杜顺在《华严五教止观》中将佛法分为五教,即:1.法有我无门(小乘教);2.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3.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4.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5.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智俨在《华严孔目章》中提出小乘、初教、熟教、顿教、圆教,或小乘、初教、终教、顿教、一乘(圆教)的分类。[107]法藏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教十宗”的判教论。现据《华严五教章》卷一和《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相关部分对此略作介绍。
1701176737
1701176738 五教
1701176739
1701176740 按照佛典所说佛法内容和表述方式来作分类,分为五教:1.小乘教,也称“愚法二乘教”,包括声闻、缘觉二乘;2.大乘始教,以《解深密经》判教所说的第二时“空教”(般若空义)、第三时“中道教”(唯识学说)为大乘始教,认为二者“广说法相,小说真性”,皆属“定性二乘”(瑜伽唯识学派所指声闻、缘觉二乘),谓修持此教不能成佛。3.终教,主张一切众生,包括上述“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皆能成佛,“少说法相,广说真性”,发挥“大乘至极实之说”,指《楞伽经》、《宝性论》等经论中所说涅槃佛性学说;4.渐教,以上二教主张依次渐修,皆属渐教;5.顿教,“不说法相,唯辩真性”,主张“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按次第修证达到顿悟,指《思益经》、《维摩经》等经典所说中道不二思想;6.圆教,意为圆满、圆融之教,宣说“性海圆融,缘起无碍”,“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指《华严经》所说法界缘起,“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初发心即成正觉。圆教又分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如《法华经》所说一乘可开合为三乘教与佛乘,主张会三归一,实指天台宗;别教一乘,如《华严经》所说超越三乘教的一乘教理,实指华严宗。
1701176741
1701176742 十宗
1701176743
1701176744 按照佛法义理、思想来分,分为十宗:1.法我俱有宗,指五乘中的人、天二乘及小乘中的犊子部等,主张人我、法我皆有;2.法有我无宗,指小乘中萨婆多(说一切有部)等,虽认识人我空,却主张法我(五蕴、三世)有;3.法无去来宗,指小乘中大众部等主张,认为有现在及无为法,却不承认过去、未来法体实有;4.现通假实宗,谓小乘说假部等,认为没有过去、未来二世,在现在法中五蕴为实有,而十八界、十二处则为假有,因此认为诸法中假、实是不定的,《成实论》及小乘经部、分别说部有此主张;5.俗妄真实宗,小乘说出世部等的主张,世俗法假虚妄不实,而出世法真实不虚;6.诸法但名宗,小乘一说部等认为“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7.一切皆空宗,指大乘初教,说诸法性空,无所分别,如《般若经》等所说;8.真德不空宗,属于大乘终教诸经所说,认为一切法皆为真如、如来藏的显现,“真体不空,具性德故”;9.相想俱绝宗,是大乘顿教所说,认为理超言绝相,“理事俱泯,平等离念”;10.圆明具德宗,谓如《华严经》别教一乘,认为真如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主伴具足,无尽自在”,实指华严宗。
1701176745
1701176746 不难看出,法藏的判教理论有明显的目的:一是不仅像隋唐各宗一样将小乘(声闻、缘觉)置于佛法中最低地位,而且将其他宗派依据和发挥的大乘各个学派理论也加以贬低,甚至将唐初玄奘、窥基创立的法相宗置于较低的“大乘始教”地位,乃至打入永远不能成佛的“定性二乘”之中;二是论证在一切佛教经论中唯有《华严经》义理最为高深圆满,属于“一乘圆教”和“圆明具德宗”,从而标榜以《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地位。
1701176747
1701176748 (二)法藏的法界观
1701176749
1701176750 华严宗以阐释法界缘起、法界圆融为特色,因此也被世人称为法界宗。法藏在继承杜顺、智俨华严思想的基础上,对法界、法界缘起作了系统论证,形成独具特色的法界圆融思想。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说明。
1701176751
1701176752 1.法界和华严“一乘圆教”
1701176753
1701176754 法界这个概念不是华严宗专用名词,但确实在华严宗那里赋予了新的丰富的内涵。法界原是小乘和大乘佛教的通用语汇,是属于“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中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法境或法处)。据属于小乘的论书《俱舍论》卷一的解释,它包括“五蕴”中的受(感觉)、想(相当于表象)、行(心理意向和活动,有46心法和不与心相应的14不相应行法)三蕴和“无表色”(在禅定中想象的善色、不善色和由受戒产生的“无作戒体”,即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三种“无为法”(指虚空无为、择灭无为——相当于涅槃和非择灭无为——缺缘不生的诸法)。在大乘中也有这种用法,但在分类和意义上有所发展。因为“法”可以包括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所以作为“法界”自然可以包含世界万有,例如小乘说一切有部提出五位七十五法,内含为法(色、心、心所、不相应行四类)、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大乘唯识学派提出五位百法(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大乘佛教的经论中也常把法界与真如、法身、法性等同,把它看作是世界万有的本源、本体或绝对真理,例如在《华严经》、《文殊说般若经》以及《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中就有这种用法。[108]
1701176755
1701176756 应当指出,华严宗高僧并没有改变法界概念的传统含义,只是特别突出了法界所具有的真如、法性和法身的意义,并结合《华严经》思想作了系统的发挥。
1701176757
1701176758 下面让我们结合法藏的著作看一看他对法界一词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1701176759
1701176760 何为法界?《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说:
1701176761
1701176762 法有三义:一、持义,谓自性不改故。二、轨义,谓轨范生解故。三、对意义,是意识所知故。界亦有三义:一、因义是界义,谓生圣法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中边论》意亦同此说。二、性义是界义,谓法之实性。《起信论》云: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又云:法性真如海。故云也。三、分齐义是界义,谓诸法分齐各不相杂,故名为界。前二(按:指界的因义和性义)皆法之界故,名为法界;后一法即界故,名为法界也。[109]
1701176763
1701176764 在这个解释突出了法界是法性、真如的含义。是说“法”除了有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意义之外,尚含有自性不变(性,具有体、本质、本体之意)和具有规则能够使人悟解的属性,它与含有因、性二义的“界”组合,便具有法性、真如的意义,是一切清净佛法的本源,是世界万有的共同本性、本体;它若与含有分齐(界限、类别或方面)意义的“界”组合,便具有现在常用的事物、现象、东西等概念的含义。
1701176765
1701176766 法界在华严宗那里是有多种含义的。法藏之师智俨在《华严经搜玄记》卷五上《入法界品》中说“法”有十种,即:因、果、行、理、教、义、事、人、法、解。[110]可以说包容从真如、法性、佛身到各种教理、教法、修行和众生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
1701176767
1701176768 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入法界品》在对法界作了如同前面所引述的解释以后,对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解释,说法界按类来分,有五个领域(五门)包括:
1701176769
1701176770 (1)有为法界,特指“本识”,即阿赖耶识,说它含有“诸法种子”(能产生诸法的精神功能、因素),具有“因”义,所以是法界;也包括“三世诸法差别边际”,此指世界万有一切具有差别的事物和现象。
1701176771
1701176772 (2)无为法界,包括两个方面:性净门,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虽在“凡位”,但本性清净,如同真空,无有差别;离垢门,指通过修行“对治”烦恼,使被烦恼覆盖的佛性显现的过程,根据修行程度的深浅有十个阶次。
1701176773
1701176774 (3)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也有二门:随相门,指十八界中的与意识相应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识和五种色(此指唯识学派所说的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八无为法(同上,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碍门,指《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门”(指超言绝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体)和“心生灭门”(处在情欲烦恼之中的真如佛性,实指现实的精神作用),二者“各总摄一切法”。其中,六无为法与心真如门都属于没有生灭的无为法,其他则属于有生灭的有为法,两种法永不分离。
[ 上一页 ]  [ :1.7011767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