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675
智俨(602—668),俗姓赵,后因在终南山至相寺、长安云华寺传法,人称至相尊者、云华和尚。长安天水(在今甘肃)人,年十二随终南山杜顺出家,学习佛法,受具足戒后,听读《四分律》、《阿毗昙八犍度论》、《成实论》、《十地经论》、《地持经》、《大涅槃经》等。随后在终南山至相寺随智正学《华严经》,参阅北齐慧光律师的文疏,深入研究《华严经》。遇异僧来访,告之曰:“汝欲得解一乘义者,其十地中六相[94]之义,慎勿轻也。”智俨受到启发,撰写《华严经搜玄记》,立五教,阐释六相,开十玄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入住京城云华寺,盛讲《华严经》,声名远扬,前来就学的僧俗弟子日多。智俨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十月二十九日逝世于清净寺,享年六十七岁。
1701176676
1701176677
智俨弟子有薄尘、道成、法藏、慧晓、怀济、新罗义湘等人。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智俨传》说他所撰义疏、解诸经论共凡二十余部,“皆简略章句,剖曜新奇”。著作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简称《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简称《华严孔目章》)四卷,另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
1701176678
1701176679
(三)祖法藏——华严宗正式创始人
1701176680
1701176681
法藏(643—712),字贤首,唐中宗赐“国一”之号,祖籍康居国(在今哈萨克斯坦国咸海以西锡尔河流域一带),故以康为姓,自祖父时徙居中国,父康谧在太宗朝官授左侍中。法藏自幼奉佛,十六岁时至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炼一指”(烧指)以作供养。翌年辞亲,入太白山(秦岭一支,毗连终南山)阅读佛经,在回京探亲病期间,得悉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便前往投师就学。此后,二十六岁受菩萨戒。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后之母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武后为追荐冥福,舍宅为太原寺,并敕度僧。智俨弟子道成、薄尘遵师遗托连名推荐法藏为僧,法藏得以正式出家为太原寺僧,不久奉诏任住持。上元元年受具足戒,受赐“贤首”之号,从此在太原寺常讲《华严经》,并从事研究撰述。
1701176682
1701176683
当时流行的《华严经》是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有六十卷。法藏认为此译不全。印度僧地婆诃罗(意译日照)于仪凤初年至武周垂拱末年(676—688)奉诏在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翻译佛经,法藏前往请教并参与检校地婆诃罗带来的梵本《华严经》,从中找到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所缺的部分,译出(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补入晋译本。法藏逐渐受到武后的崇信。于阗僧实叉难陀(意译喜学)从证圣元年(695)至圣历二年(699)奉诏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佛授记寺译八十卷《华严经》,法藏担任笔受,武后亲临法座并撰经序。此后,法藏奉诏于太原寺讲新译《华严经》,传说在讲“华藏世界海震动”经文时讲堂及寺宇发生振动,寺具表奏闻,武则天御批“斯乃如来降迹”。此后法藏将新经所缺的地婆诃罗所译“入法界品”中的部分文字补入,为以后新《华严经》的流通本。法藏此后协助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等,还奉诏于内道场举办华严法会。在应召为武后讲经时,因武后问六相、十玄门之义,他以殿角金师子为喻讲法界圆融之理,谓“一一毛头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头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受到赞赏,后撰《金师子章》进上。长安四年(704),法藏为大崇福寺主,在内道场讲“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武后听说后即派凤阁侍郎博陵崔玄玮和法藏、文纲等人到法门寺奉迎佛骨巡礼东西两京,供皇室臣僚参拜供养。武后死后,法藏先后为中宗、睿宗授菩萨戒,受到尊崇。
1701176684
1701176685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法藏于长安大荐福寺逝世,享年七十岁。玄宗敕赠“鸿胪卿”,葬礼依三品格式,门人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碑文。法藏先后为五帝(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门师,受到朝臣礼敬,声名极为显赫。法藏门下弟子很多,著名嗣法弟子有宏观、文超、长安华严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静法寺慧苑、经行寺慧英等人。
1701176686
1701176687
法藏的著作有百余卷,重要的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五教章》)四卷、《华严经指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玄义章》、《华严策林》、《华严三昧观》、《华藏世界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95]、《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大乘起信论疏》(《大乘起信论义记》)、《入楞伽心玄义》以及《华严经传记》五卷、《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等。[96]
1701176688
1701176689
(四)祖澄观
1701176690
1701176691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名大休,越州会稽(在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出家学习佛教经论,稍长参访各地名师,探究各宗教义,先后从昙一学南山律;从金陵玄璧、剡州成都寺慧量学“三论”;从淮南法藏学“海东《起信疏义》”,又从杭州天竺寺法诜(诜法师,《清凉国师妙觉塔记》作“东京大诜”)学《华严经》义;在苏州从湛然学天台宗止观学说和《法华》、《维摩》等经疏;从牛头山慧忠及径山道钦学牛头禅法,并到洛阳参谒禅宗无名禅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97]
1701176692
1701176693
1701176694
前述学者可考者有:昙一(692—771)师承律宗相部宗法砺—满意—大亮的法系,撰《发正义记》阐明南山律、相部律的不同,阐发律学旨要。法诜(718—778)是法藏弟子慧苑的弟子[98]。湛然(711—782)师承玄朗,为隋智《摩诃止观》、《法华玄义》等多种著述著述作注疏,中兴天台宗。牛头山慧忠(683—769)师承智威,是以法融为祖的牛头禅派的六祖;径山道钦(714—792)上承智威—玄素,也传牛头禅法,唐代宗赐以国一大师之号。无名(723—793),据从五台山发现的《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讨南宗荷泽,自顿而证”。“北祖华严”是北宗神秀的弟子普寂,因曾住洛阳华严禅苑,被人尊称华严尊者(日本《元亨释书》卷十六《道璇传》);“南宗荷泽”是慧能的弟子神会,以所住洛阳荷泽寺名为号。据《清凉妙觉塔记》,澄观“参无名大师,印可融宗”;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谓“谒洛阳无名禅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看来澄观从无名禅师处受到南宗顿教禅法的较大影响。[99]至于北宗慧云,情况不明,也许是普寂的弟子。[100]
1701176695
1701176696
澄观还广读儒道经史、老庄诸书并研究语言文字、方术等学问。这样,澄观对8世纪后半期中国流行的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华严宗以及律宗等都有深入系统了解,积累了广博知识,为以后广泛吸收各宗教理建立自己的华严宗学说奠定了深厚基础。
1701176697
1701176698
唐代宗时,澄观曾奉诏入以不空为译主的译场,参与新译经典的润文。大历十一年(776)他在读《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时看到记述文殊菩萨住五台山说法的经文,受到感召,于是不远万里到五台山巡礼圣迹,并往传为普贤菩萨传法的道场峨眉山巡礼,然后再回到五台山,住入大华严寺。在此为唐新译八十卷《华严经》撰疏,此即《华严经疏》;后又作注释,撰《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七年(791)应河东节度使李自良之请赴太原住崇福寺讲新疏。此后奉唐德宗之诏到长安讲佛法,协助般若翻译四十卷《华严经》(相当《华严经·入法界品》的重译),奉诏撰《贞元华严经疏》(即《华严经行愿品疏》)。澄观在长安先后受到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的敬重,常应召入宫说法,并且与朝廷重臣齐杭、韦渠牟、武元衡、郑薩、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钱徽、归登以及地方藩镇严绶、孟简、韦皋、韦丹等人建立密切关系。澄观《华严经纲要》、《法界法界玄镜》等就是应他们的请求撰述的。
1701176699
1701176700
澄观先后受赐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之号,受任“天下大僧录”、“僧统”等僧官荣誉职位。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去世[101]。弟子达千人之多,著名的有海岸、寂光、僧睿、宗密等人。
1701176701
1701176702
澄观生活的时代主要在“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藩镇割据和朝廷内部的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日渐发展,朝政日益腐败。在江浙、江西、淮南、湖南等地先后发生农民反抗斗争,在剑南、岭南也发生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唐朝迅速从盛转衰,社会危机四伏。在思想文化领域,针对佛教、道教在社会上的广泛深入的影响,儒家学者韩愈著《原道》、《原性》等文,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以来一脉相承的道统和儒家纲常名教,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李翱吸收佛教的心性思想撰写《复性书》,强化对儒家性善论和伦理学说的哲学论证,以维护儒家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在佛教界,以南宗为主流的禅宗在地方藩镇支持下,以州府所在城市和山林地带的寺院为中心迅速风行社会。这种社会形势和思想文化背景,对澄观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他在阐释华严思想过程中,特别吸收禅宗心性思想和天台宗止观学说,注重发挥心性思想并且强调宗教实践,所提出的四法界论成为后世华严宗法界思想的典型表述。
1701176703
1701176704
澄观的主要著作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二十卷(现作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四十卷(现作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华严经略策》等。
1701176705
1701176706
(五)祖宗密
1701176707
1701176708
宗密(780—841),因曾长期住陕西圭峰草堂寺,也被人称为草堂和尚。俗姓何,果州西充(在今四川)人。幼年学儒学经书,青年时期阅读佛教经论,年二十三入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义学院专攻儒学,本想通过科举入仕,两年后,有道圆禅师至此,因相见投缘,遂从他出家。[102]在他为沙弥时,曾随众到府吏任灌家赴斋,受赠《圆觉经》,读过之后很受启悟,决心深入钻研并弘扬此经。受具足戒后,辞别道圆,至益州(今成都)拜谒南印(惟忠)禅师。南印说他宜于传教,劝他到国都去。他到了东都洛阳,会见南印另一位弟子神照禅师,神照赞誉他是“菩萨人也”。
1701176709
1701176710
据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裴休拾遗问》)、《圆觉经略疏钞》卷四及《圭峰碑铭》,荷泽神会的门下有一支是:
1701176711
1701176712
磁州法观寺智如(俗姓王)—成都圣寿寺唯(或作“惟”)忠(俗姓张,亦称“荆南张”、“南印”)—遂州大云寺道圆[俗姓程,长庆二年(822)后被成都信徒迎归圣寿寺] 、洛阳神照。
1701176713
1701176714
宗密是道圆的弟子。《祖堂集》卷六《草堂和尚传》也记载:“磁州如禅师嗣荷泽,益州惟忠和尚嗣磁州如,遂州圆禅师嗣惟忠,草堂和尚嗣圆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也有这种记载,但其中有明显错讹之处。
1701176715
1701176716
胡适曾撰文《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后有补充和修订未完稿,原意未变),认为宗密“存心诈欺,存心攀龙附凤”,伪造自己上承荷泽神会的受法世系。说上述继承荷泽神会的智如和尚当是“宗密捏造出来的”,后来虽看到日本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二)》第五章《荷泽宗的盛衰》,查到《宋高僧传》卷二九《道齐传》所附的《法如传》,但仍怀疑他的真实性。胡适又据《宋高僧传》卷十一《自在传》所附《南印传》,谓南印是成都净众寺神会(俗姓石)的弟子,净众神会应上承弘忍—智诜—处寂—无相的法系,与南宗慧能—荷泽神会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断定“宗密故意把成都净众寺的神会认作东京荷泽寺的神会”。[103]胡适的说法仍缺乏充足的证据。在《宋高僧传》《南印传》中明明记载南印在师事净众寺神会之前已经“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证”,才拜谒净众神会,后成为其弟子。那么,南印是从谁受“曹溪深旨”呢?应当认为就是宗密的禅宗著述中的“磁州智如”(即《景德传灯录》中所说的“磁州法如”)。此人当即《宋高僧传》《道齐传》附传的法如(约722—810),他俗姓韩,慈州(磁州旧称)人,在东京出家,“往嵩少间,游于洛邑,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后到太行山的马头峰下结茅居住传法,此地后建成寺,此即宗密所说的磁州法观寺。磁州地处太行山分布区域,法观寺未必如胡适理解的非置于磁州治所城内不可。宗密虽将他的俗姓误作姓王,并称为“智如”,但仅据这些不足以否定宗密所说自己承继荷泽神会法系的真实性。[104]
1701176717
1701176718
宗密离开洛阳来至襄汉(此指襄阳,今湖北襄樊),在恢觉寺遇到病重的灵峰和尚。灵峰是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的弟子,把自己珍藏的澄观所著《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赠给宗密。自此之后,宗密遥尊澄观为师,潜心研读澄观的华严章疏,并向门下众僧讲述。元和六年(811)他离开襄阳到洛阳瞻礼祖师之塔,住永穆寺讲经,听众泰恭竟以断臂来表示对佛法的恳诚和谢师之恩。宗密写信派弟子玄圭、智辉送给在长安的澄观,表示自己对华严义理的理解,并遥叙门人之礼。澄观回信对他能如实理解他的华严撰述表示赞许,但认为泰恭断臂的做法不宜后学效仿,“当断其情虑,勿断其形骸;当断其妄心,勿斩其肢分”。(宗密的信和澄观的回信见载《圆觉经略疏》卷下之二《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宗密此后到长安礼谒澄观,在其身边师事数年,深究华严宗教理。
1701176719
1701176720
在元和十一年(816)宗密住终南山的智炬寺,撰《圆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此后连续住在山中三年研读大藏经。在元和十四年(819)先后住长安兴福、保寿等寺,撰《金刚纂要疏》二卷、《唯识疏》等。从长庆元年至长庆三年(821—823),退居地处圭峰之下的草堂寺(在今户县),有时住终南山丰德寺,先后撰《华严纶贯》、《四分律疏》、《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钞》二十六卷(现存已不全)、《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四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等。此外还撰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华严原人论》、《注华严法界观门》,对《大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盂兰盆经》等也著有注疏。
1701176721
1701176722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庆成节(文宗生日,十月十日),宗密应诏入京城内殿说法,受赐紫袈裟,敕号“大德”。前后住京城三年,太和四年(830)底回到草堂寺。[105]在此前后,他应裴休之请著《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实即《裴休拾遗问》),大约在太和七年(833)以后,集编《禅源诸诠集》,撰《禅源诸诠集都序》。(主要据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并序》,载《全唐文》卷七三四与《金石萃编》卷一○四,及《宋高僧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十三本传、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106]
1701176723
1701176724
宗密于会昌元年(841)正月于长安兴福寺去世,遗体被迁至圭峰荼毗(火化),年六十二。宣宗大中七年(853)追谥“定慧禅师”之号,赐塔额“青莲”。由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裴休撰《圭峰禅师碑铭并序》(或作《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大中九年(855)建碑。
[
上一页 ]
[ :1.7011766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