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6975
1701176976
3.“直显真源”,是将“一乘显性教”看作是“佛了义实教”,即佛教中最正确最真实之教(实指依据《华严经》的华严宗教理)。主张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本觉真心”(亦即佛性、如来藏),只因被“妄相”(情欲烦恼)掩蔽,自己不知本来是佛,如果能够体悟本教所说,依之修行,“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便可解脱成佛。
1701176977
1701176978
4.“会通本末”,是依据一乘显性之教,将前述各教义理会通。认为这样便能圆满认识生身本原。说“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对此“因由”的体悟须有过程。按照大乘破相教的说法,“唯一真灵性(按: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然而由于被烦恼隐覆,称之为如来藏,具有生灭之相。大乘唯识教称此为“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对心识及所变之境若不知是虚妄不实,便产生“法执”,进而生成一系列贪爱烦恼。在此情况之下,人天教、小乘宣说的教理便能发挥教化作用,劝人行善止恶,持戒修行。
1701176979
1701176980
实则各教所说可以会通融合,原来人身是“禀气受质,气则顿具四大(地水火风——色),渐成诸根(身体);心则顿具四蕴(受想行识——名)渐成诸识(精神)”,形成身心。再深入推断,人身所禀之气即为元气,所起之心即“真一之灵心”;再往下推究,“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不过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于是身与天地不过是心识所变,所谓“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国邑”。人之所以为“三才”(天地人)中最灵者,是因为“与心神合”。这样,在对各教的会通中将一乘显性教所说“真灵之性”为生身之本的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
1701176981
1701176982
宗密的结论是:“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方能弃末归本,返照心源,粗尽细除,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应现无穷,名化身佛。”
1701176983
1701176984
以上宗密所说与华严宗的判教理论是一致的,所说“真性”亦即华严宗教理的核心内容法界缘起中的“一真法界”、佛性,既用以论证在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中形成世界万有,也用以论证观想法界缘起以达到“返本还源,断除凡习”的修证过程。
1701176985
1701176986
宗密所处的时代,禅宗南宗已广泛传播,而且与其他教派以及禅宗内部诸派之间也产生不少分歧。宗密虽为华严宗学僧,同时也是著名禅僧,主张慧能弟子神会的荷泽宗为禅宗正统,自己以直承荷泽宗法系自许。宗密既著书发挥华严宗教理,又撰专著阐述禅宗史论,并且针对当时禅、教彼此争论的形势撰写会通禅、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论述禅宗的著作有《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实即《裴休拾遗问》)、《禅源诸诠集都序》以及《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钞》中的部分章节,其中皆有会通禅、教的内容。宗密会通禅教,一是在以荷泽宗为禅门正统的前提下,会通禅宗内部诸宗;二是奉禅宗荷泽宗和华严宗为最高佛法,会通禅、教,强调禅门诸宗一致,禅、教一致。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因为笔者已在《唐五代禅宗史》[144]第七章第五节《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中有详细论述,本书不再重述。
1701176987
1701176988
唐代华严宗从法藏到宗密五代建立了庞大的教理体系,曾十分盛行,然而在宗密之后,教势长期不振,至宋代虽曾一度出现振兴景象,然而后来还是陷于法系不明,最终衰落下去,然而它的法界缘起、理事圆融的思想,不仅为佛教各宗吸收,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也产生深远影响。
1701176989
1701176990
1701176991
1701176992
1701176994
隋唐佛教史 第五节 禅宗的成立和早期发展
1701176995
1701176996
在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禅宗继天台宗、华严宗之后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同时又是拥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和深远影响,甚至被认为是体现中国佛教“骨髓”和“特质”的宗派[145]。
1701176997
1701176998
关于禅宗的正式成立,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过去长期流行的传统说法,即以北魏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作为中国有禅宗的开始;另一种是基于中国禅宗长期以唐中期慧能开创的南宗为主流的认识,便以慧能为“实际创始人”,以他从弘忍受法回归曹溪传法作为禅宗的正式成立。本书根据中外学者近80年来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复思索,认为以唐初在黄梅创立“东山法门”的道信、弘忍作为禅宗正式创始人比较妥当。他们正式创立的禅宗,在弘忍去世之后发生分裂,以弘忍弟子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曾长期流行在以东西二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则流行于南方一带,唐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
1701176999
1701177000
因为笔者所撰《唐五代禅宗史》已在上世纪末出版[146],本书不拟对唐代禅宗重作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论述,仅有选择地介绍禅宗成立及早期发展的部分内容。
1701177001
1701177002
一 禅宗的成立——东山法门
1701177003
1701177004
在湖北省黄梅县西的西山,本名破额山,也叫破头山,因有双峰屹立,又名双峰山,现有唐道信传法的道场“四祖寺”。在黄梅县东的东山,原称冯茂山,现有唐弘忍的传法道场“五祖寺”。道信上承菩提达摩—慧可—僧璨法系,禅宗奉为四祖。弘忍嗣法于道信,禅宗奉为五祖。道信、弘忍在这里传授菩提达摩以来的禅法,拥有五百乃至上千人的僧团,对达摩禅法有所发展,正式成立禅宗。人们借用弘忍所在东山的名字把他们所创立的禅宗称为“东山法门”。
1701177005
1701177006
(一)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禅法
1701177007
1701177008
道信(580—651),河内(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俗姓司马,出家后听说舒州皖公山(在今安徽省潜县之西)有“二僧”在静居修禅,便前往归依(此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道信传》)。据唐杜籫《传法宝记》[147],这二僧就是禅宗三祖僧璨与其同学定禅师。道信跟随僧璨学法八九年(《续高僧传》谓十年)。后僧璨南下到罗浮山,道信遵嘱留山一段时间,然后游历各处,随处传法。在隋大业年间(605—617)正式得到官府允许出家,编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吉安市)某一寺院。隋末战乱,道信曾到江州(治今江西九江),住入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应蕲州(治今湖北黄梅)道俗信徒的邀请,到江北传法,见黄梅县西双峰山泉秀丽,便在此处造寺作为修行和传法的中心道场。道信在此居住三十多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续高僧传·道信传》),门下弟子最多时达五百余人,其中弘忍比较有名。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八月道信逝世,享年七十二岁,生前示意由弘忍继其后。
1701177009
1701177010
据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2/5,从文字看像是原文的摘编。
1701177011
1701177012
从菩提达摩以来,师徒之间重视南朝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将其中所说心性思想置于禅法的中心地位。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应参禅弟子的询问所作出的回答,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701177013
1701177014
1.禅法依据:“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
1701177015
1701177016
道信向弟子表示,他的禅法,即《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专为“有缘根熟者”说的。何为“有缘根熟者”呢?自然是愿意信奉他的禅法,并且在修行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的人。道信在谈到自己禅法的依据时说:
1701177017
1701177018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
1701177019
1701177020
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1701177021
1701177022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1701177023
1701177024
《楞伽经》卷一有曰:“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意为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本有佛性)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烦恼情欲之后,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此后所引的《文殊说般若经》,是南朝梁曼陀罗仙译的。引文大意是说“一行三昧”这种禅法是叫人在禅观中专心观察世界万有的平等无差别的“一相”;为了修持这一禅观,首先应当领会般若空的思想,然后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在那里静心入定,专心观想一佛,称念佛的名号,如此念念相续下去,就能由此一佛看见无数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佛;这是因为佛法是等同无二,不存在差别的。这一禅法也叫“一相三昧”,是教人从观想一佛开始,到观察法界实相,达到对世界空寂平等的认识。在《大乘起信论》的“修行止观门”的地方也有对于一行三昧的介绍,说:“依是三昧(按:指真如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既然世界一切平等没有差别,那么佛与众生也平等无二。因此,如能修持一行三昧,修持念佛,进而观想诸法实相,就是通向成佛之路的入口(“念佛心是佛”),就会进入处处是道场,时时入菩提的自由无碍的境界。
[
上一页 ]
[ :1.701176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