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7225
弘忍虽赏识慧能,但鉴于寺中嫉贤害能的风气,暂时打发他到碓房舂米。慧能在碓房舂米共计八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弘忍曾到碓房对他说法,讲“直了见性”的道理(《历代法宝记》)。也有的资料记载,在弘忍登座说法之时,慧能也曾前往“默然受教”(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
1701177226
1701177227
某日,弘忍召集弟子们到身边,吩咐他们把自己学习佛法的心得各作一偈呈上,以此作为选择嗣法弟子的依据。上座神秀,素为寺僧所重,自写一偈于廊下中间的壁上,曰:
1701177228
1701177229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1701177230
1701177231
1701177232
1701177233
1701177234
1701177235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1701177236
1701177237
1701177238
1701177239
1701177240
1701177241
弘忍看到此偈,虽不十分满意,但因为看到其中有勉励勤苦修行的意思,也叫众人抄写此偈,说依照此偈修行可以得到好的报应。但在私下却对神秀说,他的偈所表述的见解尚未入门,按照这种见解是达不到最高觉悟的,告诉他“要入得门,见自本性”。
1701177242
1701177243
慧能虽每天在碓房忙于干活,但似乎也经常考虑人生的解脱问题。当听说弘忍叫门下的人写偈,神秀已经写出被人传诵时,便叫人带领也到廊下,听人读后,立即明白偈的大意。但他并不同意神秀的见解,当即作了二偈,请人写在壁上。第一首偈是:
1701177244
170117724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1701177246
1701177247
1701177248
1701177249
1701177250
1701177251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1701177252
1701177253
1701177254
1701177255
1701177256
1701177257
又一首偈曰:
1701177258
1701177259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1701177260
1701177261
1701177262
1701177263
1701177264
1701177265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以上见敦煌本《六祖坛经》)
1701177266
1701177267
1701177268
1701177269
1701177270
1701177271
慧能的这两首偈都是针对神秀的偈作的。神秀认为人身实有,是觉悟(菩提)的当体,而身内所秉的心性如同明镜一般,应当勤于修行除去情欲妄念,以使心性永远明净。这是劝人修善去恶,后人称之为“拂尘看净”,归之为渐教禅法。慧能认为,身与心皆不可执著,从根本说来是空无所有,众生所秉佛性本来是清净的,何有尘埃可染?第一首偈的第三句从宋代惠昕本《坛经》开始,一般皆作“本来无一物”。唐裴休在《宛陵录》中记载慧能的四传弟子黄檗希运的语录中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的语句,但未明确地说是来自慧能的得法谒。从般若学说来看,“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并无根本的差别。因为在大乘般若学说中,“佛性”也就是“诸法实相”、“法性”、“般若波罗蜜”、“毕竟空”等。“佛性常清净”是从第一义谛(真谛)说的,谓佛性超言绝象,本来是空无一物的。净也就是空。[158]
1701177272
1701177273
按照涅槃佛性学说,众生皆有佛性,但被情欲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神秀的偈即据此意,认为应当通过勤于修持“观心”禅法断除烦恼,而使清净的佛性显现。慧能则运用般若中观的理论,认为垢净不二,以空扫相,直探心源,故说“佛性常清净(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第二首偈原是借用神秀偈的前两句,但把“心”和“身”的次序似乎是有意搞颠倒了。它的后两句与第一首偈的意思是一样的,大意是说,即使从俗谛来说,众生现实之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佛性,也是清净无染的,无须执意地苦修不已。
1701177274
[
上一页 ]
[ :1.7011772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