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7175
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俱备。
1701177176
1701177177
认为心既然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依据,那么在禅定中观想心,了悟心也可以达到一切修行的目的。如同树根是枝条花果所依附的那样,心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一切善恶,皆由于心”,甚至说“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是说人的善恶行为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那么最后是在三界的生死苦海中轮回,还是达到觉悟成佛,也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决定。因此修行者应当着重内在的心识方面的修行,认为通过坐禅观心,可以思索并了悟心对善恶、迷悟的决定作用,运用佛教的智慧,在心中断恶修善,促成心识的转变,最后达到解脱。
1701177178
1701177179
(2)通过“观心”从内心灭除一切情欲和世俗观念——“除三毒”和“净六根”。《观心论》认为“无明之心”虽然包括无限数量的“烦恼情欲”和所谓“众恶”,但皆以贪、瞋、痴“三毒”为本源,而贪嗔痴又通过作为人的感觉与思维功能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表现出来。因为“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六识”,即形成感觉和认识,使人对外界有所贪恋追求,发生所谓“恶”的行为,形成种种烦恼,所以把“六根”乃至“六识”都称为“六贼”。它说:
1701177180
1701177181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论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根源,则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能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断一切诸苦。
1701177182
1701177183
按照佛教一般的说法,人生来就具有恶的本能,这就是贪、嗔、痴。所谓“贪”既包括普通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也包括贪恋人生和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心理趋向;“瞋”是指由于处在逆境和失利、所求落空的情况下产生的不满或愤怒感情,由此会发生各种争斗,犯下罪恶;“痴”也就是无明,指不明事理,实际特指不接受或违背佛教教义,称贪、嗔皆因它而发。佛教认为众生由此三个方面而导致不断造恶,轮回生死,不能解脱,故把它们称为“三毒”。又认为人的行为不外乎身、语、意三个方面,它们以人具有感觉和思维——六根与六识为前提,故把它们称为“六贼”,谓它们能引导人们造罪,妨碍达到觉悟。《观心论》所说的观心过程便是以退治、断除“三毒”和净化六根、六识为主要内容,将三毒转为三聚净戒,六贼转为六波罗蜜(度)。[156]
1701177184
1701177185
3.《大乘五方便》的禅法思想
1701177186
1701177187
《大乘五方便》,也称《大乘无生方便门》,是唐代相当流行的北宗禅法著作,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很多写本。
1701177188
1701177189
(1)所谓“方便通经”。《大乘五方便》的完本应包括五个部分,在结构上与宗密在《圆觉经大疏抄》上的介绍是一致的。何谓“方便通经”?意为借助智慧巧妙地解释经典,主要是通过对《大乘起信论》、《法华经》、《维摩经》、《思益经》、《华严经》五种佛经思想的解释来论述北宗对觉悟解脱和禅法的主张。
1701177190
1701177191
第一是“总彰佛体”,依据《大乘起信论》,主要用所谓“离心离色”、“无念”的思想论证何为佛、觉,何为解脱的问题,引导修行者超脱来自物质世界(色)和精神世界(心),来自个人身心的一切执著束缚,体认心色俱空,舍弃所有的世俗观念,取消一切好恶、取舍的意念,就能达到与空寂无为的真如相契合的境界,此即觉悟解脱。例如佛有三个含义,一是觉悟,二是使他人觉悟,三是功德圆满。此文则用“离心”、“离念”作解释,说“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心色俱离名觉满”;“离心心如,离色色如,心色俱如,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1701177192
1701177193
第二是“开智慧门”,依据《法华经》,主要是用“身心不动”和“从定发慧”等的思想论释开发智慧,解释《法华经》中的开、示、悟、入“佛知见”的问题。从实际内容看,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部分思想的发挥。认为通过坐禅入定,使自己的感觉意识脱离对外境的接触(六根不动),即“身心不动”,就可达到身心“离念”。说这样在遭遇任何顺逆、苦乐的条件时都不会产生是非、爱憎、取舍的感情和意向。例如说“心不动是定,是智,是理;耳根不动,是色,是事,是慧。此不动是从定发慧方便,开智慧门”;“不动为开,闻是示,领解是悟,无间修行是入,开示属佛,悟入属修道人”。
1701177194
1701177195
第三是“显不思议解脱”,依据《维摩经》,主张对一切事物,包括修行本身,不应当加以推测和带有任何目的性,不要有意地追求什么和舍弃什么,亦即是“无念”。例如说:“以心不思,口不议,通一切法,从诸解脱,至入不二法门”;“瞥起心是缚,不起心是解”(《圆觉经大疏抄》卷三之下)。
1701177196
1701177197
第四是“明诸法正性”,引证《思益梵天所问经》的“诸法离自性,离欲际,是名正性”,说修行者摆脱主观意识和情欲就可达到解脱,得到“诸法正性”。例如说:“心不思,心如;口不议,身如;身心如如,即是不思议如如解脱,解脱即是诸法正性”。据称达摩和尚曾说:“心不起是离自性,识不生是离欲际,心识俱不起是诸法正性……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1701177198
1701177199
第五是“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或简称“了无异门”),依据《华严经》,论证世界万物相融无间的道理,人的感觉思维功能(六根)与外界的一切(六境或六尘)相即不二,清净与污染也相融无异。宣称从六根入“正受”(禅定),于六境中起“三昧”(亦即禅定),意为根尘不二。又说:“眼是无障碍道,唯有知见独存,光明遍照,无尘来染,是解脱道”;“一切法无异,成佛不成佛无异……永无染著,是无碍解脱道。”
1701177200
1701177201
(2)从看净观空到“心色俱离”、“身心不动”。北宗提倡的坐禅观心看净的修习程序和内容大致如下:在有大和尚主持的集体修禅的重要场合,先要举行发心,发四弘誓愿,礼佛,表示三归依和受三聚净戒,忏悔的仪式,然后由大和尚引导众僧凝心入定,观空看净,在想象中向四方上下仔细观看,看到“虚空无一物”,体认一切皆为“虚妄”;僧众在这个持续不间断的坐禅看净的过程中“净心地”,使心识做到“湛然不动”,最后使身心(六根)清净,达到与真如(“如”)相契的解脱境界,此即“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因为真如佛性的本体为空,是本来清净无染的,故观空看净也就是观想体认真如佛性的过程,是显现清净自性的过程。在《大乘五方便》的结尾部分说成佛的根据是“净心体”,此“净心体”即是“觉性”(佛性),它犹如“明镜”,“虽现万象,不曾染著”。要体悟此“净心体”而解脱,就应学习坐禅(“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无染,即是菩提路”。
1701177202
1701177203
三 慧能和南宗
1701177204
1701177205
中国禅宗在弘忍之后,门下分为南北二宗,揭开了中国禅宗史上最富有声色的一幕。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直接继承道信、弘忍的禅法,盛行于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而由慧能开创的南宗对禅法有重大的革新,开始在南方传播,后来逐渐向北方发展,到唐末取替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派。
1701177206
1701177207
(一)慧能生平和北上求法历程
1701177208
1701177209
慧能(638—713),俗姓卢,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原籍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县),因父遭贬官徒居新州。幼时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贫寒,以打柴做零工维持生活。某日,在市上卖柴,有一位顾客买了柴,命慧能把柴送到旅店。慧能在回来时看见一客在读《金刚般若经》,听后似有所悟,迟迟不愿离去。从客的介绍中得知蕲州黄梅县(在今湖北东南)东冯茂山(或作冯母山)有位弘忍禅师在那里传法,劝道俗信徒读诵《金刚般若经》(《祖堂集》卷二《慧能传》)。慧能从此发愿北上投师,修学佛法。但因为老母在堂,不能立即前往。
1701177210
1701177211
唐咸亨元年(670)慧能年三十三岁,母亲已去世。便取道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北上求师学习佛法。在曹溪认识村民刘至(或作“志”)略,因为情投意合,结为兄弟。刘至略之姑是位出家的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慧能白天与刘至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听无尽藏比丘读诵《大般涅槃经》。慧能虽不识字,但善于领会经中的大意,经常向无尽藏解释经中的思想。慧能在当地逐渐受到当地佛教依信徒的敬重。当地有座相传建于梁天监五年(506)的寺院名宝林寺。慧能当时虽然没有出家,但受人劝请,在此寺修学佛法三年。慧能此后曾到乐昌县(在今广东北部)的石窟向一位被称为“远禅师”的人学习坐禅;又听惠纪禅师讲授《投陀经》(此当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十二头陀经》;或为伪经《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有敦煌写本)。
1701177212
1701177213
咸亨五年(674)慧能北上投黄梅县冯茂山弘忍的门下学法,年三十七岁。弘忍上承菩提达摩——道信的禅法世系,被人称为“东山法门”。慧能前来求法时,门下已有徒众七百余人(或云千人)。
1701177214
1701177215
慧能目不识丁,是岭南一个山野樵夫,常与猎人为伍。当时常有人轻蔑地称这种人为“獦獠”。弘忍初见慧能,也曾戏称为“ 獦獠”,但听完慧能机智灵巧的答问,便对他另眼相看了。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57]记载:
1701177216
1701177217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未为堪作佛法。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701177218
1701177219
《祖堂集》卷二《慧能传》所载慧能的回答是:
1701177220
1701177221
如来藏性遍于蝼蚁,岂独于蕑獠而无哉!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深奇其言,不复更问。
1701177222
1701177223
从以上问答可以看出,慧能是紧紧抓住了《大涅槃经》上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道理,说明岭南、岭北之人,和尚与獦獠,皆秉有佛性,皆可修持佛法。这种回答与弘忍的想法是相契合的。记述弘忍禅法的《修心要论》反复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本来清净”;要求修道者首先认识自己的本性,说“此是本师”。慧能能够这样回答,说明他对佛性道理是早就有所了解的。
1701177224
[
上一页 ]
[ :1.7011771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