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77593
1701177594
语密,是口诵梵字真言文句。参照《大日经疏》卷一的解释:“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忘不异之音。龙树《释论》(按:《大智度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真言是真实之语,是梵语“漫怛攞”或“曼怛罗”(mantra)的意译,也译为咒、明、神咒、密咒、密语等。密宗所念诵的真言是不翻译的,以汉语音译表示,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或代表佛、菩萨、天龙八部等的本誓、身份与功能,例如有如来圆光真言、如来顶相真言、释迦牟尼佛真言、一切诸佛真言、一切诸菩萨真言、梵天真言、毗纽天真言、不动尊真言等,还有在修持密法的场合与手结的印契相配合念诵的真言,等等。
1701177595
1701177596
密宗在对梵文字母(悉昙)的解释中作了很多宗教意义上的诠释和发挥,对“悉昙四十二字门”或“悉昙五十字门”中能从一字转多字的情况称为转字轮[197],予以密宗教义上的解释。如《大日经疏》卷十四说:“所谓字轮者,从此轮转而生诸字也。轮是生义,如从阿字一字即来生四字,谓‘阿’是菩提心,‘阿(长)’是行,‘暗’是成菩提,‘恶’是大寂涅槃,‘恶(长)’是方便;如阿字者,当知迦字亦五字,乃至佉等凡二十字,当知亦尔。”[198]并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来自大日佛。《大日经》卷二以大日如来的口气说:“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佉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明确地将这种对梵字的解释说成是大日佛“开示”的“真言教法”。阿即a,用以表示一切现象本不生义、不动义,可代表菩提心;它的长音是ǎ,意为行、活动;所生暗am,意为菩提;恶ah代表涅槃寂灭。另外,迦即ka,谓一切事物没有造作及造作者;佉即kha,意为一切皆空幻无相;哦即ňa,意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空不可得的,等等。这些正是密宗要求修行者在确立菩提心过程中应当达到的认识。
1701177597
1701177598
1701177599
在一切真言中,阿字地位最高,据称因“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若无此阿声,即离一切之语,无有可说”[199],所以不仅被看做是象征大日如来的种子乃至大日佛,还代表菩提心、一切诸佛之心、自性清净心,称“阿字门为一切真言之王,犹如世尊为诸法之王”,也是“一切法教之本”。[200]阿字还代表“五大”中的地,此外,真言字(va)代表水,啰字(ra)代表火,诃字(ha)代表风,佉字(kha)代表空。密宗认为既然世间事物发生、发展必须借助外缘,那么修持密法也需众缘,众缘中的重要成分就是五大,说“一切智性如来种子”靠“五大”众缘才能发展成“菩提常住妙果”,称此为“一切智门五义”。
1701177600
1701177601
何为意密呢?意密也称心密,是在禅定中观与大日如来融通的菩提心,观代表大日如来的阿字、白净圆月等。观菩提心,首先通过观察诸法缘起性空、不生、不动的道理来净化自心,确立菩提心,体认菩提心在修证成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所谓“一切如来,皆从佛性种子菩提心生,当知一切印(按:手结之印契、代表佛、法各种标帜及佛菩萨所执器具),亦从菩提心生”。因为真言阿字(A)代表大日如来的种子、“大日之体”,又是代表诸佛之心,所以在修持三密过程中,念阿字,心中以各种形象观想阿字,反复体味诸法空寂、不生之义,是十分重要的修证内容。认为通过观想阿字,便能与大日如来相应,得到大日如来的加持,达到修证的最高果位,即解脱成佛,如《大日经疏》卷十二所说“入阿字门故,即能了知真言行之与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授得无上大果也”,卷十四又说“以入阿字门故,即能究竟自在法身也”。[201]
1701177602
1701177603
密宗认为,修持身、语、意三密虽各有规定,然而修持三密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三者是平等的,故称为身口意三平等或三三昧耶(意为平等,另有誓愿、惊觉、除垢障三义)。《大日经疏》卷十七说:“自持真言手印,想于本尊,以专念故,能见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实之理也。非但见本尊而已,又如实观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实也。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也,语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观其真实,究竟皆等我。此三平等与一切如来三平等无异,是故真实也。”这里所讲的同时修持平等的三密,强调“身即印也,语即真言也,心即本尊”,说在专念中见到“真实之理”的大日本尊,实现自身三密与大日三密的平等,从而自身也与本尊等同,达到修行的目的。
1701177604
1701177605
《菩提心论》在对修持三密的说法中,将修三摩地(禅定)放到重要地位,说:“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从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大毗卢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是说通过观菩提心,体悟佛性,修证成与大日佛三身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在“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的偈颂中的“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讲的是即身成佛。
1701177606
1701177607
2.即身成佛
1701177608
1701177609
密宗虽认为自己比传统佛教五乘或三乘优越,然而仍承认普通人从不信佛教到信佛教有个过程。在《大日经》卷二称不信奉佛法,执著“我名我有”的人为“愚童凡夫”,此后产生善心,能持斋素食,进而学会布施,从向父母亲戚行施,扩展到对其他人施舍,再向具有器量的高德者、尊宿行施,再学会守戒,信仰外道,虔诚供养……按照这个顺序形成逐次升高的阶位,称之为“心”,并以花为喻说共有八心,继种子心、牙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七心之后,最后第八是婴童心,从所列举修持内容和达到的境界皆未出世间范围,相当五乘中的人天乘。[202]第八所谓“婴童心”是讲信奉外道,供养自在天,梵天等,“心怀庆悦,殷重恭敬,随顺修行”,《大日经疏》卷一称为“世间最上心”;“虽未闻佛法,然知此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报”。如果进而想求解脱,须认识“空”义,虽尚未离断、常二见,也算前进了一步,此境界则为第九“殊胜心”;如果再进一步便于“空法作证”,则为第十“决定心”。至此虽未入佛教,但已为正式信奉佛教打下了基础。[203]
1701177610
1701177611
按照《大日经疏》卷二的说法,如果修行者在达到第八“婴童心”之后直接归依佛教,亲近善知识(师友),受戒持斋,认识现世因果,持续修习佛法,“于此中殊胜住,有求解脱慧生,思惟观察,生决定想,从此即发声闻菩提初种子心。皆应准傍前文(按:指《大日经》中讲十心的段落)广分别说,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种子、牙、疱、叶、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观毕竟空,得至金刚际也”。意思是说,按照《大日经》将世间法分为十心的思路,众生在信奉佛教后,无论是在声闻乘、缘觉乘还是菩萨乘,也不管是菩萨十地的任何一地,修行者皆要阶阶升进,经历从种子心、牙种心直到婴童心、殊胜心、决定心这“十心”的浅深的次第,直至成佛。
1701177612
1701177613
密宗强调,修行者要做到“如实知我”,必须体认诸法性空、自性无性、一切平等的道理。如要信奉真言密教,应通过观察“十缘生”之句达到这种认识。所谓“十缘生”,是借比喻表述诸法性空的思想,即一切事物皆如“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那样皆空幻无实。[204]从此开始修持密教,先发菩提心,“直观自心实相”,进入修持以三密为中心的“法明道顿悟法门”。[205]
1701177614
1701177615
传统大乘佛教主张菩萨修行要经过十个阶位,即十地,包括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然而《大日经疏》卷二提出:“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这是将传统的菩萨十地用所谓“信解行地”(也称“信行地”)统而括之,最后是佛地,即契合大日佛的“究竟一切智地”。此外,《大日经疏》卷十五还提出信行地有“一者信,二者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乘,五者成佛”五阶位的说法[206],这里不拟详述。
1701177616
1701177617
实际上,密教在修证佛法方面是主张顿悟并且是即身成佛的。即身成佛与禅宗主张的“即心是佛”是不同的,是指当下自身成佛,是父母所生的肉身成佛。《大日经》卷一说,大日佛通过一切身业、语业、意业,时时处处向有情众生宣说“真言道句法”,又借显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相貌,向十方众生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何为“真言道清净句法”?即为真言密教,亦即所谓“顿觉成佛神通乘”。《大日经疏》卷一解释说:
1701177618
1701177619
所谓清净句者,即是顿觉成佛神通乘也。若余乘菩萨,志求无上菩提,种种勤苦,不惜身命,经无数阿僧癨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真言门菩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尽庄严加持境界,非但现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207]
1701177620
1701177621
是说,其他乘佛法,虽也以求成佛(无上菩提)为目标,付出种种勤苦,经历难以计量的劫数也不一定成佛,然而修持真言密教的菩萨,却能在“此生”亲眼见到大日如来的显化之身和境界,并且能够超升佛地,等同大日如来。
1701177622
1701177623
此外,类似说法还有,如《大日经疏》卷一载:“今真言行者,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法明道顿悟法门也”;“谓初发心,欲入菩萨位,……乃至满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皆说修行者在最初发菩提心时,体悟自心本不生的实相,已圆满菩萨十地的修行,达到觉悟,所以称真言密教为明道顿悟法门。
1701177624
1701177625
正因为如此,《菩提心论》所谓通过修持三密,“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1701177626
1701177627
(四)曼荼罗和胎藏界、金刚界二曼荼罗
1701177628
1701177629
在记载唐代密宗僧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建立曼荼罗”或“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208]为某某灌顶授法之类的记述。何谓曼荼罗,什么是胎藏界和金刚界曼荼罗呢?
1701177630
1701177631
曼荼罗(mandala),或作漫荼罗、曼陀罗、曼籋罗等,意译坛、坛场,也译轮圆具足、聚集等。称坛、坛场,是源自密宗用来举行法事、灌顶、供养和授法仪式的场所;称轮圆具足、聚集,是因为在此坛场要安置或绘制以大日佛为中心的各种佛、菩萨、执金刚、诸天的图像。密宗在传播和发展中,依据经典绘制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曼荼罗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胎藏界曼荼罗和金刚界曼荼罗。对此,除《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日本空海在唐笔录长安青龙寺惠果的传授而撰写的《秘藏记》[209],也提供不少重要资料。
1701177632
1701177633
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内容和相关要求设置或绘制。《秘藏记》说:“胎,理也”,“曼荼罗谓三密圆满具足之意”。意为胎藏界曼荼罗是表示大日佛之理,修持三密圆满。何为理?前面引《大日经疏》卷十七说“本尊者,即是真实之理”,实指大日法身,亦即佛性、心。此与所谓菩提心是相应、相契合的。又,胎藏界曼荼罗表示从发菩提心到修持三密成佛,是从因到果,具有“发生”之意,像从种子至出芽,从胎儿到出生的过程。《大日经疏》说:
1701177634
1701177635
经云:应发菩提心者,谓生决定誓愿,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当普度法界众生。此心犹如幢旗,是众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根本。若不发此心,亦如未托歌罗罗(按:受胎七日),则大悲胎藏何所养育!自不能建立善根,况复为人师耶?(卷三)
1701177636
1701177637
漫荼罗是轮圆之义,今既限局名数,似于理未圆,故复问此中漫荼罗者为是何义。凡有二问,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义。就答名中,还复申明本旨云:夫漫荼罗者是发生义,今即名为发生诸佛漫荼罗也。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中,润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按:包括三密在内的各种修行)风,不碍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议法性牙(按: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故以发生为称。……次答义中,梵音漫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漫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所不能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漫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按:三密),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一切金刚智印,同共集会,于真常不变甘露味中,最为第一,是为漫荼罗义也。(卷四)[210]
1701177638
1701177639
可见,“胎藏”本身带有比喻的意思,将菩提心比喻为菩提种子(觉悟因种),在“大悲”或“大慈大悲”的母胎中滋养生长,以修持三密等为助缘,促成最后的成佛。曼荼罗原有“攒摇乳酪成苏之义”,修证成佛犹如从乳酪制成味道最好的醍醐,其中三密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此道理用曼荼罗表示,就是胎藏界曼荼罗,也称大悲胎藏曼荼罗。
1701177640
1701177641
1701177642
在绘制的胎藏界曼荼罗中,处于中间(中台)的有大日佛和四方的阿、宝相、无量寿、微妙声四佛,此外有普贤、观自在、文殊、弥勒四菩萨及其他执金刚、诸天等。
[
上一页 ]
[ :1.7011775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