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7643e+09
1701177643
1701177644
1701177645 金刚界曼荼罗,是据《金刚顶经》内容和相关要求设置或绘制。《大日经疏》卷十七说:“金刚者是如来智”,金刚界曼荼罗是表示大日如来之智,以金刚比喻此智坚硬无比,能够摧折一切烦恼、恶魔。相较胎藏界曼荼罗象征的是成佛之因,金刚界曼荼罗表示的是修证之果。据唐海云记《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所说,《金刚顶经》原本有四品:一金刚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调伏品、四一切义成就品,皆统属金刚界。这四品皆有曼荼罗(原作“曼籋罗”)表示,除降三世品拥有十曼荼罗外,其他三品的曼荼罗各具六曼荼罗: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此四曼荼罗,详下)、四印(大印、三摩耶印、法印、羯磨印)曼荼罗、一印(大日法身之智拳印)曼荼罗。佛部有五:一佛部(毘卢遮那佛为部主)、二金刚部(阿佛为部主)、三宝部(宝生佛为部主)、四莲华部(阿弥陀佛以为部主)、五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另有三十七尊金刚萨埵。
1701177646
1701177647 据空海《秘藏记》及其《即身成佛义》[211],金刚界曼荼罗有四种曼荼罗,即:1.大曼荼罗,一切佛、菩萨、众生的形象,也包括有关绘画;2.三昧耶曼荼罗,“三昧耶”意为本誓,诸佛与菩萨解救众生的誓愿,通过各种标帜——刀剑、轮宝、金刚、莲华等来表现,这种曼荼罗也包括对这些东西的绘画;3.法曼荼罗,也称种子曼荼罗,代表诸佛、菩萨的真言符号,象征大日如来的“法”或“种子”的是梵文“阿”(a)字;四、羯磨曼荼罗,“羯磨”意为动作,是指诸佛、菩萨等的动作姿态、事业,也包括有关造像。据称这四种曼荼罗(四大类现象)充满宇宙,彼此融通无碍,是大日如来自体的显现。
1701177648
1701177649 金刚界曼荼罗表现《金刚顶经》中所描述的大日如来智慧无边,神通广大,与一切佛互相融通涉入,显化为菩萨、金刚、诸天等形象,出入一切世界,济度众生脱苦得乐。设置或绘制金刚界曼荼罗是用来配合举行灌顶、授法和旨在息灾、增益、庆爱(欢庆祝贺)、调伏(降伏怨敌、恶魔)等密法仪式。
1701177650
1701177651 综上所述,唐朝后期以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译经僧为代表,所译佛经以密教经典为主,反映了佛经原典输出国印度及南亚诸国密教盛行的情况。这些经典主要有以下特色:1.佛经以法身佛大日如来为最高本尊,然而又以不同语句表示大日如来与大乘一切佛一体不二,相即为一;2.将密教置于佛教大小乘教派中最高的地位,提出胎藏界、金刚界以及围绕金、胎二界的种种佛菩萨名称、教理、真言、仪轨,形成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阶段或形态;3.从所宣述内容来看,仍以传统佛教的教理,特别是大乘菩萨之道的六度、慈悲思想等为中心;4.以汉字音译的梵语真言密咒、在经文中占有很大比重;5.在修行方法中,提倡修持身、语、意“三密”,以求与大日如来的三密相应;6.最高修行目标是即身成佛,所谓“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1701177652
1701177653 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力衰竭,内忧外患相继不断的形势下,因密教拥有大量以密咒、诵经、灌顶、修法等来祈祷护国、禳敌、消灾、求福的内容和仪轨,特别受到朝廷的欢迎和支持,在朝廷和上层社会曾盛行一时,并通过中外交流传到外国。
1701177654
1701177655 密宗由空海、最澄传到日本。空海创立日本真言宗,以东寺为中心,其密教被称“东密”。最澄创立日本天台宗,然而主张密宗与天台宗结合,其密教称“台密”。密教曾风靡日本全国,对日本佛教诸宗乃至文化皆产生很大影响。[212]
1701177656
1701177657
1701177658
1701177659
1701177660 隋唐佛教史 [:1701171361]
1701177661 隋唐佛教史 第七节 义玄和临济宗
1701177662
1701177663 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成为禅宗主流,至唐末五代时期从中产生五个流派,即从南岳怀让的法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从青原行思的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此即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从此,中国禅宗进入五宗迭兴,相继盛行的时期。
1701177664
1701177665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从由降唐的安史旧将占据的河朔三镇(今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地方),到内地不少州镇,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在政治日益腐败的情况下,以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缴纳赋税的两税法在实行中弊端日增,广大农民承受的赋税杂税和差役极其繁重,生活极端贫困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或是沦为佃户、庄客,或是逃亡山海。从9世纪中叶以后,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其中由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874—884)规模最大,一度攻占洛阳、长安,最后虽然失败,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已被基本瓦解,从此名存实亡。此后掌握军政大权的新旧藩镇纷纷称王称帝,互相兼并,最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701177666
1701177667 禅宗在唐末兴起的过程中得到各地军政官员以至藩镇的支持。同样,在禅门五宗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禅门五宗当中,义玄创立的临济宗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宗派。进入宋代以后,临济宗最为兴盛,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也大。
1701177668
1701177669 一 义玄简历
1701177670
1701177671 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的生平事迹和禅法,主要载于唐代慧然集、宋代宗演重编的《临济录》和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僧编《祖堂集》卷十九《临济和尚传》、《景德传灯录》卷十二《义玄传》等史传中。
1701177672
1701177673 义玄(?—866),曹州南华县(在今山东菏泽市)人,俗姓邢。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先学佛教戒律(毗尼)和经论,后认为这些戒律与经论不能断除世人烦恼,改而游方参禅,至洪州高安县黄檗山寺院,在马祖下二世黄檗希运(?—855)门下参禅三年。
1701177674
1701177675 据载,义玄先后三次上堂向黄檗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然而三次遭黄檗棒打。(《临济录·行录》)此后,他遵照黄檗指示到同是马祖二世的高安大愚(嗣庐山归宗智常弟子)和尚处参禅,经大愚巧妙指点而得到开悟,认识到佛法并不深奥神秘,任何人不是天生就会佛法,必须经过一番“体究练磨”功夫才能把握。义玄在大愚门下修禅达十余年。大愚死前曾嘱咐义玄:“以后出世,传心第一,莫忘黄檗。”(《祖堂集·临济和尚传》)他此后自承黄檗希运的法系。
1701177676
1701177677 大约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禁断佛教前后,义玄到达河北的镇州(属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先在真定城东南滹沱河北岸的临济院传法,得到成德镇节度使王氏兄弟,特别是拥有“检校右散骑常侍”头衔的王绍懿(王常侍,857—866年在位)的大力支持。
1701177678
1701177679 义玄上承南宗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黄檗希运的禅法。从马祖到希运的洪州禅法在两个方面是基本一脉相承的:
1701177680
1701177681 1.强调人人皆有佛性,说“即心是佛”,扭转将佛性、清净本性说得过于脱离现实世界、普通民众的倾向,着重讲佛性(心)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现象之中,所谓“立处皆真”,人人是佛;
1701177682
1701177683 2.主张确立对世俗世界“空寂”的认识,“离一切相”,在心识中断除所有是非、善恶、有无等的差别观念,取消各种取舍的意向,以达到与清净无为的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精神境界。
1701177684
1701177685 这种禅法主张给人们选择在家还是出家,理解和决定如何修行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空间。义玄不仅继承了洪州禅法,而且在传法过程中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临济禅法和临济门风。
1701177686
1701177687 二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临济禅法
1701177688
1701177689 临济义玄的禅法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具体表现为:要求弟子和信徒必须建立对佛与众生、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确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与佛、祖无别,无须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说“只是平常无事”,“平常心是道”,“随处做主,立处皆真”。
1701177690
1701177691 (一)要求学佛法者必须建立“真正见解”
1701177692
[ 上一页 ]  [ :1.7011776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