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83973e+09
1701183973
1701183974 “不可以,世尊。”
1701183975
1701183976 “在感受以外,可以找到乔达摩吗?”
1701183977
1701183978 “不,世尊。”
1701183979
1701183980 “在思想、行念和意识以外,可以找到乔达摩吗?”
1701183981
1701183982 “不,世尊。”
1701183983
1701183984 佛陀望着阿耨楼陀:“那你从哪儿可以找到乔达摩?阿耨楼陀,就是你现在正站在乔达摩前面,你也无法抓住他,更何况在他死后!阿耨楼陀,乔达摩的真绪,一如万法的真绪,都不可以用意念的知识或分别心的类别来衡量和捉摸得到的。视每一样的法,都要以它与其他法的相互因缘关系为本。要领会乔达摩,必要从所有平常当作是非乔达摩的事物着眼,才可以见到乔达摩的真貌。
1701183985
1701183986 “阿耨楼陀,如果你想见到莲花的真绪,必先从平常认为是非莲花的东西里见到莲花。这些东西包括太阳、池水、云、泥土和热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撕破狭见的罗网,这分别心所形成的生、死、这里、那里、存在、非存在、垢、净、增、减等牢狱。要能见到乔达摩,也是同一道理。那些苦行者的四个概念——存在、不存在、同时存在和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都是蜘蛛网中的蜘蛛网,永远都不能抓持住实相这巨鸟。
1701183987
1701183988 “阿耨楼陀,实相并不是文字言语或意念知识所能表达得到的。只有禅定所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确认到实相的真绪。阿耨楼陀,一个从未尝过芒果的人,你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芒果的真正味道,并让他知道是怎样的。我们只有从亲身的体验,才可以掌握到真相。这也是我时常劝比丘们不要在理论上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应多实习彻观一切的原因。
1701183989
1701183990 “阿耨楼陀,一切法的性体,都是‘如是’的,这是万法之妙性。莲花从‘如是’而生起,阿耨楼陀从‘如是’而起,乔达摩也从‘如是’而生。我们可以称所有从‘如是’生起者为‘如来’,一切法从‘如是’生起,又将回归何处?一切法都回归到‘如是’。归到‘如是’,也可称为‘如去’。其实,一切法都没从哪儿来或到哪儿去,因为它们的本性‘如是’。阿耨楼陀,‘如是’的更正确意思,应该是‘无从来者’和‘无所去者’。阿耨楼陀,从现在开始,我将叫自己‘如来’。我喜欢这名词,因为它可以避免因分别而生起的字眼儿,像‘我’或‘我的’。”
1701183991
1701183992 阿耨楼陀微笑说道:“我们都知道我们全都从‘如是’而生起,但我们会只让你专用‘如来’这个名号。每次当我们如此称呼你的时候,便会提醒我们所有众生都具有这无始无终的‘如来’本性。”
1701183993
1701183994 佛陀也微笑,说:“阿耨楼陀,这个‘如来’很喜欢你这提议。”
1701183995
1701183996 阿难陀尊者当时也亲闻佛陀与阿耨楼陀这番对话。他随阿耨楼陀到房外的时候,提议他们应与其他的僧众,在翌日的研讨会上分享这天的话题。阿耨楼陀欣然答应,他说到时会以在舍卫城初遇苦行者的对话作序。
1701183997
1701183998
1701183999
1701184000
1701184001 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 [:1701179068]
1701184002 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 超越这世间的生死
1701184003
1701184004 虽然缚悉底比丘从未被佛陀责备过,但他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缚悉底在修行道上,仍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但他对降伏六根的精勤和意志,则可能就是佛陀再没有对他多做批评的原因。每当有其他的比丘或比丘尼被纠正的时候,缚悉底都会以他自己犯错的心情去听受训导。他这样的学习态度,使他在修行上有很多的进益。他尤其留意佛陀对罗睺罗的训示。罗睺罗在修行上已有很大的进展,这也间接令缚悉底在修行上获益不浅。
1701184005
1701184006 一次,他俩坐在森林附近一处草坪上的时候,缚悉底对罗睺罗诉说他对于自己能成为佛陀的弟子,感到如何幸运。他透露自己已对俗世的生活全无留恋,因为他已尝到真正的平和、喜悦和自由。罗睺罗告诫他说:“你现在这感觉可能是真的,但别这么容易自满。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不停看守着自己的六根,做它们的主人。就是佛陀的大弟子们,也从来不敢在这方面的修行上有半点松懈。”
1701184007
1701184008 罗睺罗告诉缚悉底关于一位才智过人又有言语天分的懵祗沙比丘。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作了几首偈颂来赞美佛、法、僧。佛陀对他的诗偈也甚为欣赏。最初加入僧团的时候,懵祗沙是在舍卫城外依止尼拘律树伽毗比丘的。尼拘律树伽毗去世后,懵祗沙便前来祇园精舍。一天,他与阿难陀在外面乞食时,懵祗沙告诉阿难陀他心中很是困恼,并希望阿难陀可以给他辅助。原来懵祗沙心中对几位前来精舍供食的少妇起了非分之想。阿难陀很明白,像懵祗沙这样的一个文人雅士,是很容易为美色动摇的。于是,阿难陀刻意利用懵祗沙对美感的敏锐,来引领他从美的角度去看转迷成悟的大道,使他不再执迷于障碍修行的刹那娇艳。阿难陀教他如何用觉察之光照亮所有法的空性与无常。依着阿难陀的指示去做,懵祗沙终于成了他感官的主人。有感于这次的经验,懵祗沙写了一首僧众日后都耳熟能详的诗:
1701184009
1701184010 披上袈裟后,
1701184011
1701184012 我仍像水牛盼食般,
1701184013
1701184014 追逐欲望。
1701184015
1701184016 自觉惭愧!
1701184017
1701184018 大将之子,
1701184019
1701184020 善于箭术,
1701184021
1701184022 竟能冲出
[ 上一页 ]  [ :1.701183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