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1442e+09
1701211442
1701211443 《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想想我们,我们今天的身是从百千亿业障所生,从罪业所生。我们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佛是福德所生,佛起心动念决不为自己。怎么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具足四相,所以无不是罪。这个事实真相明白,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1701211444
1701211445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诸相庄严」,这是果报的总说。世间众生福薄,佛陀示现在世间,总是与一切众生现同类身,现同类身里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比较能体会到。而经中赞叹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夫无法理解。世间有志之士,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把果报展现出来,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不修因,果报决定得不到。
1701211446
1701211447 「光明显曜」,这是显示果德。『光明』,就是中国人常讲的气氛,外国人说的磁场,佛法称作光。无论是说气氛,或是说磁场、光明,凡夫所感触到的,只是贴近这一个发光的物体,感觉到目眩。这个光明,实际上它的范围是遍虚空法界。物质的波动,愈远愈弱;从情识里生的思想波,虽然不同于物质的波动,它也是愈远这个波动的力量愈微弱。可是自性的光明不同,大乘经常讲,「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他那个光明是均匀的。但是凡夫依旧不能觉察,原因是被自己的烦恼障碍。如果把烦恼习气断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感受佛光明遍照都是圆满的。
1701211448
1701211449 这就是性德与修德之异,修德是有浓淡之分,像我们感受这个气氛一样。我们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感觉得这个气氛特别浓;虽不在他的房间里,也能感受到。甚至于在他的庭院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来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实在理论上讲,他的磁场、气氛、光波,也是遍虚空法界的,但跟佛、法身菩萨不一样,他的气氛虽然好,烦恼没有断尽。他的烦恼比我们轻,我们感受他的气氛就好;如果他的烦恼比我们重,我们感受的气氛就非常不好,我们是混浊的气氛,他的混浊程度比我还严重,就是这个道理。
1701211450
1701211451 不但理如是,事亦如是。最明显的感受,人没有修持,心地不清净,充满贪嗔痴慢,他身上的气味、口里吐出的气味、呼吸的气味,都很难闻。如果年岁愈大,气氛就愈不好,因为这一生中累积的恶业多,恶的气氛、念头造成生理的变化,生理的不正常。有修行的人不一样,譬如虚云老和尚,不但身体气味清香,连衣服的气味都清香。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衣服从来不换,但全是香味。由此可知,善恶的念头确实影响我们的生理,影响生理的组织,影响分泌。
1701211452
1701211453 佛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象,在佛法称作「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蔽』是隐蔽。
1701211454
1701211455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是假设;『无量亿』是表多;『自在梵王』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在三界里富贵到极处!他们修四禅八定,也是福慧双修,烦恼习气完全伏住,但没有断,如果断了就证阿罗汉果,就不是凡夫。他的气氛、磁场,也无人能相比。
1701211456
1701211457 我们修行要在这些地方勘验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感觉得身体气味很难闻,就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这种难闻的气味,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这是证明自己功夫有进步。一星期不洗澡,身上虽有污垢,但不难闻,真有功夫的人并不染着。这都是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真正得自受用,才能够利益别人;自己都得不到受用,如何谈他受用?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
1701211458
1701211459 诸佛菩萨教诲我们「要真干」!这些年来,我将佛法做了一个总归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大家都熟知,都能记得很清楚,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我们修真诚心,真就不假,诚就不虚伪;清净就不污染;平等就没有高下;正觉就不迷;慈悲就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心,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如是存心。落实在生活,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了;放下是一尘不染,丝毫不染着。表现在外面,就是此地讲的「光明显曜,蔽诸大众」,就是自在、随缘。末后结归到念佛,前面九句十八个字统统是念佛,以念佛作归结里的总归结,这样我们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起心动念都要如是修、如是学,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自自然然做社会大众的榜样。
1701211460
1701211461 「悉不复现」,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会下,他们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现前。好比是在太阳底下点燃无量亿的蜡烛,蜡烛的光都显不出来,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是说明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气氛,大自在天的气氛就没有了。
1701211462
1701211463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这是劝勉、赞叹。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佛虽然离我们三千多年了,实际上佛的气氛是永恒的、是周遍法界的。我们能不能感觉到?能。必须如教修行,果然能将妄想、分别、执著断除,就能感受到诸佛如来的气氛。诸佛如来的气氛,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气氛,不是外来的。真如本性的气氛,哪有不尽虚空遍法界之理?由此可知,众生与佛确实是平等的。今天不平等,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是平等的。自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佛展现给我们看,那是我们的果德。我们今天不幸,染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瘾。佛的教学就是帮助我们戒毒,我们要是肯接受,把病毒从根本拔除,恢复正常,正常就是诸佛如来。佛帮助我们,我们应当接受,认真努力学习,恢复自己的性德与智慧德相。
1701211464
1701211465 这一段经文看似平常,实际含义很深,显示了观像念佛的要领。我们要懂得如何向佛学习,知道自己起心动念,即使是极其微弱的念头,跟依报、正报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得的是什么样的身相,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之中,无一不是自心所变现的,这才真正懂得「心现识变」的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这个「应」在我们看来是劝导的意思,实际是「法尔如是」的意思,自然他就修善业,哪里需要人劝?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不懂得修善业,就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这也显示了教学的重要性。
1701211466
1701211467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1701211468
1701211469 前一段是观佛身,佛身是百千亿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这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来宣说,无量劫也说不尽;因为这是「称性」的,所以没有人能说。
1701211470
1701211471 这一段是观菩萨的妙色身。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妙色」是色相,「严净」是庄严清净。经中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的相好,大经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如此殊胜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劣应身」。佛在经上讲,菩萨示现成佛,如《普门品》云:「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决定是现同类身。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人间示现成佛,一定示现在人道。
1701211472
1701211473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赞叹佛的「广长舌相」,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若是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们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常常打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基础不离十善业。果真将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自自然然现前。
1701211474
1701211475 「庄严清净」这四个字,最重要的是『净』,净是清净心。我们将佛陀的教诲归纳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是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不平等,也不会清净;你迷惑、没有智慧,也不会清净;心地不慈悲,也不会清净。因此,一条成就必定圆满具足其他五条,这样色相才庄严。
1701211476
1701211477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何处?《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言之,着相就不妙。再说得清楚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我们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诱。随顺自己喜爱的,就起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嗔恚心,这是凡夫,这就是造业,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
1701211478
1701211479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是真性、本性,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有善、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与「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1701211480
1701211481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经上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为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时才是「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说这时完全恢复了自性。
1701211482
1701211483 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谓「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是谈不上修为的。修为最关键的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若不知什么是善恶、迷悟,从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每天读诵、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怎么知道?若真听懂、真理解,念头就转过来了。
1701211484
1701211485 因此,佛法不讲「教学」,讲「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用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变化,你得少分明了;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你是真明了。
1701211486
1701211487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讲,依然没有丝毫变化。那要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长时熏习」,这是佛祖传下来的妙法。因为烦恼习气也是长时间熏修成的,如果我们能有长时间熏修圣贤教诲,总有一天会觉悟。古来宗门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少则三年五载,这是根性利的;晚则三四十年才开悟。因此,众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样,成就的时间也不一定。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
1701211488
1701211489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何以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就是能够把所学的落实。「信、解、行、证」,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证就是转凡成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要是不能落实在生活里,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怎么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就是证。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1701211490
1701211491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一遍遍重复的教导,期待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要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这才明白开悟,佛也不舍弃,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 上一页 ]  [ :1.7012114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