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1492e+09
1701211492
1701211493 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识的提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是经书、录像带、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学的方法,其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若同时学很多,就把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
1701211494
1701211495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要有坚定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从内心中将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
1701211496
1701211497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1701211498
1701211499 这一小段,佛教我们观察世间「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这些人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亦因善业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福德,这个威势决定得不到。「大威势」是果报,果必有因,正是说「种善因得善果」。
1701211500
1701211501 佛举例「诸天」,这是讲天王。无色界天没有身相,就不提了;从有色相的来说:色界天,四禅天顶摩醯首罗天王,初禅天顶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层天,这都是「诸天」。诸天往上去,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们的大福报,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再往下是人间的人王,现在称之为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大威势者」,有许多人拥护他,为他效命,决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生。
1701211502
1701211503 我们办事觉得很辛苦,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过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理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现前怎样作法,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业因果报。
1701211504
1701211505 世间「大威势者」都要修善业福德,善业福德就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奉献别人。如果我们不能舍己为人,必定是贪嗔痴慢增长。贪嗔痴慢增长,虽然学佛,也要堕三恶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传记里面,赞叹这个同学「明经好施」,对教理通达,喜欢讲经,又喜欢布施。他到外面托钵,托的菜饭不好,心里就不欢喜,觉得「我对社会贡献这么多,社会对我的回报竟是如此」,心里感觉得难过。起这个恶念堕到畜生道,去做龙王。我们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们造的恶业比他更重,他堕龙王,我们堕到哪里去?我们看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万劫难复。
1701211506
1701211507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1701211508
1701211509 这是世尊首先让我们观察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然后再回头看看,六道有情众生造作不善业,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显示出佛说的「智者知已,应修善业」。
1701211510
1701211511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大海』是比喻有情众生。「形色麤鄙」,『形』是体质,身体的形状;『色』是肤色、容色;『麤鄙』是粗恶鄙陋。「或大或小」,这是说形状,在大海里有很大的动物,也有很小的鱼虾。这是让我们仔细观察,众生福德差别太大了。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环境亦有差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言行当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应。
1701211512
1701211513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身』造杀、盗、淫;『语』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有贪、嗔、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报。「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应当要知道自求多福,这才是真的觉悟。
1701211514
1701211515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感召的果报,自己决定避免不了。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晓得这个事情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佛法讲「四缘生法」,他只看到一缘,其他三种缘没有看到。外面干扰属于增上缘,自己本身具备的有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这三种缘好,增上缘是决定不受干扰。所以,诸佛菩萨不受干扰,修学禅定的人不受干扰。由此可知,干扰是你自己的三种恶缘与外界的增上缘相结合,真正因素在此。
1701211516
1701211517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守法、繁荣富裕,这在今天世界很难找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地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这就错了。苦、乐两种境界,乐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小乘的修学非常重视苦行,在苦行里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叶尊者为代表。大乘是在无障碍的法界里面成就自己圆满功德。大乘在顺境修行,以善财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贵的家庭,过荣华富裕的生活,在这里面成就圆满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1701211518
1701211519 综观历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杰都是从苦难当中磨炼成就的,而富贵家庭少有好儿孙,这就说明富裕淘汰人。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大乘是圣人,他可以在极乐世界成就,因为他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他才有资格享受极乐、华藏圆满的世界。如果在顺境善缘还有贪爱,逆境恶缘还有嗔恚,就是凡夫。在顺境里面必定被淘汰,最明显的是懈怠、懒散,不知上进,这是最普遍的。
1701211520
1701211521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冷静观察,人世间确实是一场梦,昨天过去了,不会再回来;眼前刹那刹那,都不会再回来。我们一步一步往坟墓走,往死亡线上走,一口气不来,什么是你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着你走的是业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会跟我们走,就要放下,决定不能在带不去的这一方面起心动念。我们要想着带得去的,带得去的是业。造善业福德能带去,造作恶业也会带去,那为什么不断恶修善,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1701211522
1701211523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就觉悟了。决定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一个恶念都不起。为什么?对自己有害,他不会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动念都善,知道这是带得去的,这对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报。如果我们念头恶、行为恶,必堕恶道。
1701211524
1701211525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作善恶业,自己不晓得。譬如旅行,团队七点钟要上车出发,你要是耽误五分钟,让那么多人在车上等你,这就是恶业,亏欠那么多人的债务。你不能守规矩,就是占别人的便宜。我曾听说:弘一大师在日本时,跟朋友约定八点钟见面,八点一分这个人还没有来,他就把门关起来。过一会儿这个人来了,他在窗口把他骂一顿,赶他回去,他不守时间。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一个人迷惑颠倒太久了,要觉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1701211526
1701211527 大家都会念「阿弥陀佛」,虽念但没有能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加上「南无」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是对一切人事物,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觉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古圣先贤的教诲无他,教导我们如何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1701211528
1701211529 我们学佛了,生活依旧过得非常苦,什么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学,学了不能跟生活结成一体,不晓得怎么过日子。这种学习,就是「所学非所用」。譬如我们一走进佛教道场,第一个看见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笑脸,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国天王教你负责尽职,增长天王教你求进步,广目天王教你多看,多闻天王教你多听。多看、多听、少说,「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无话」,心地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1701211530
1701211531 因此,大威德、大福报,跟没有威德福报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这当中才能体认到佛陀的真实慈悲。
1701211532
1701211533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1701211534
1701211535 这是世尊劝勉我们,「当应」就是你现在应当要做的;「如是修学」,『如是』二字是彻前彻后。前面教导我们,要认知「一切法由心想所生」,以及《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是心现的,决定没有善恶好丑,相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的妙相(或称妙色),何以变得如此复杂?由心想所生。后面说得更具体,一切「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想念有善、有恶,所以改变了清净平等的相。其实,真相是永远不变的;改变的,是妄心在操纵,妄心显妄相,不是真相。
1701211536
1701211537 真相是什么?一真法界是真相。《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真相,净土法门的极乐世界是真相,常住不变。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古德说:「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此话非常难懂。现在科学讲的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将之比喻为电视荧幕的不同频道。佛家常说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就像电视荧幕一样,有十个频道,我按一个频道,这个频道的相现前,其他九个频道都隐没了;换一个频道,那个频道的相出现了,刚才的相又隐没了。其实都在一起,没有分开,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是一个法界。我们从这个比喻,才懂得「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这就是转换空间的维次,将人间的空间转变成华藏空间,转变成极乐世界的空间,就像换频道一样。按钮在哪里?按钮在起心动念,从心想生。我们现在借这些科学工具来理解,能逐渐体会到经上讲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谓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能通达明了。
1701211538
1701211539 此地『如是』,特别指「修习善业」。不但自己应当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佛教的基础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学上,因果是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对不是迷信。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法华经》的一乘因果,《华严经》的五周因果,哪一部经论不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念善、行善,必定得善报。你对别人好,人家也对你好。「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是善因,别人尊敬我们是善果,这是因果。我们以恶意对人,这是恶因;人家以恶意回报我们,这是恶果,要懂得这个道理。
1701211540
1701211541 《了凡四训》是很好的一本书,将「了达因果」说得很具体、很详细。印光大师一生不遗余力地弘扬,体显了大师的真实智慧、大慈大悲。他知道挽救现前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渐没落、变质了,学校教育着重在科技、工商经济,人文教育也疏忽了。因此这个世间虽富裕,但是必定灾难重重。科技发达到一定的饱和点,世界就会毁灭,这是有科学的证据。挽救之道还是伦理道德,如果伦理道德丧失,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现在全世界人生活纵然很富裕,物质条件不缺乏,但身心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讲的「不是人的生活」。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
[ 上一页 ]  [ :1.7012114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