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147e+09
1701211470
1701211471 这一段是观菩萨的妙色身。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妙色」是色相,「严净」是庄严清净。经中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的相好,大经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如此殊胜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劣应身」。佛在经上讲,菩萨示现成佛,如《普门品》云:「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决定是现同类身。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人间示现成佛,一定示现在人道。
1701211472
1701211473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赞叹佛的「广长舌相」,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若是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们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常常打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基础不离十善业。果真将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自自然然现前。
1701211474
1701211475 「庄严清净」这四个字,最重要的是『净』,净是清净心。我们将佛陀的教诲归纳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是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不平等,也不会清净;你迷惑、没有智慧,也不会清净;心地不慈悲,也不会清净。因此,一条成就必定圆满具足其他五条,这样色相才庄严。
1701211476
1701211477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何处?《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言之,着相就不妙。再说得清楚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我们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诱。随顺自己喜爱的,就起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嗔恚心,这是凡夫,这就是造业,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
1701211478
1701211479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是真性、本性,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有善、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与「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1701211480
1701211481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经上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为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时才是「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说这时完全恢复了自性。
1701211482
1701211483 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谓「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是谈不上修为的。修为最关键的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若不知什么是善恶、迷悟,从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每天读诵、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怎么知道?若真听懂、真理解,念头就转过来了。
1701211484
1701211485 因此,佛法不讲「教学」,讲「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用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变化,你得少分明了;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你是真明了。
1701211486
1701211487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讲,依然没有丝毫变化。那要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长时熏习」,这是佛祖传下来的妙法。因为烦恼习气也是长时间熏修成的,如果我们能有长时间熏修圣贤教诲,总有一天会觉悟。古来宗门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少则三年五载,这是根性利的;晚则三四十年才开悟。因此,众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样,成就的时间也不一定。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
1701211488
1701211489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何以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就是能够把所学的落实。「信、解、行、证」,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证就是转凡成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要是不能落实在生活里,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怎么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就是证。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1701211490
1701211491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一遍遍重复的教导,期待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要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这才明白开悟,佛也不舍弃,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1701211492
1701211493 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识的提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是经书、录像带、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学的方法,其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若同时学很多,就把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
1701211494
1701211495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要有坚定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从内心中将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
1701211496
1701211497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1701211498
1701211499 这一小段,佛教我们观察世间「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这些人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亦因善业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福德,这个威势决定得不到。「大威势」是果报,果必有因,正是说「种善因得善果」。
1701211500
1701211501 佛举例「诸天」,这是讲天王。无色界天没有身相,就不提了;从有色相的来说:色界天,四禅天顶摩醯首罗天王,初禅天顶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层天,这都是「诸天」。诸天往上去,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们的大福报,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再往下是人间的人王,现在称之为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大威势者」,有许多人拥护他,为他效命,决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生。
1701211502
1701211503 我们办事觉得很辛苦,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过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理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现前怎样作法,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业因果报。
1701211504
1701211505 世间「大威势者」都要修善业福德,善业福德就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奉献别人。如果我们不能舍己为人,必定是贪嗔痴慢增长。贪嗔痴慢增长,虽然学佛,也要堕三恶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传记里面,赞叹这个同学「明经好施」,对教理通达,喜欢讲经,又喜欢布施。他到外面托钵,托的菜饭不好,心里就不欢喜,觉得「我对社会贡献这么多,社会对我的回报竟是如此」,心里感觉得难过。起这个恶念堕到畜生道,去做龙王。我们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们造的恶业比他更重,他堕龙王,我们堕到哪里去?我们看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万劫难复。
1701211506
1701211507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1701211508
1701211509 这是世尊首先让我们观察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然后再回头看看,六道有情众生造作不善业,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显示出佛说的「智者知已,应修善业」。
1701211510
1701211511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大海』是比喻有情众生。「形色麤鄙」,『形』是体质,身体的形状;『色』是肤色、容色;『麤鄙』是粗恶鄙陋。「或大或小」,这是说形状,在大海里有很大的动物,也有很小的鱼虾。这是让我们仔细观察,众生福德差别太大了。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环境亦有差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言行当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应。
1701211512
1701211513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身』造杀、盗、淫;『语』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有贪、嗔、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报。「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应当要知道自求多福,这才是真的觉悟。
1701211514
1701211515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感召的果报,自己决定避免不了。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晓得这个事情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佛法讲「四缘生法」,他只看到一缘,其他三种缘没有看到。外面干扰属于增上缘,自己本身具备的有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这三种缘好,增上缘是决定不受干扰。所以,诸佛菩萨不受干扰,修学禅定的人不受干扰。由此可知,干扰是你自己的三种恶缘与外界的增上缘相结合,真正因素在此。
1701211516
1701211517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守法、繁荣富裕,这在今天世界很难找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地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这就错了。苦、乐两种境界,乐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小乘的修学非常重视苦行,在苦行里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叶尊者为代表。大乘是在无障碍的法界里面成就自己圆满功德。大乘在顺境修行,以善财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贵的家庭,过荣华富裕的生活,在这里面成就圆满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1701211518
1701211519 综观历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杰都是从苦难当中磨炼成就的,而富贵家庭少有好儿孙,这就说明富裕淘汰人。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大乘是圣人,他可以在极乐世界成就,因为他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他才有资格享受极乐、华藏圆满的世界。如果在顺境善缘还有贪爱,逆境恶缘还有嗔恚,就是凡夫。在顺境里面必定被淘汰,最明显的是懈怠、懒散,不知上进,这是最普遍的。
[ 上一页 ]  [ :1.701211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