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1520
1701211521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冷静观察,人世间确实是一场梦,昨天过去了,不会再回来;眼前刹那刹那,都不会再回来。我们一步一步往坟墓走,往死亡线上走,一口气不来,什么是你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着你走的是业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会跟我们走,就要放下,决定不能在带不去的这一方面起心动念。我们要想着带得去的,带得去的是业。造善业福德能带去,造作恶业也会带去,那为什么不断恶修善,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1701211522
1701211523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就觉悟了。决定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一个恶念都不起。为什么?对自己有害,他不会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动念都善,知道这是带得去的,这对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报。如果我们念头恶、行为恶,必堕恶道。
1701211524
1701211525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作善恶业,自己不晓得。譬如旅行,团队七点钟要上车出发,你要是耽误五分钟,让那么多人在车上等你,这就是恶业,亏欠那么多人的债务。你不能守规矩,就是占别人的便宜。我曾听说:弘一大师在日本时,跟朋友约定八点钟见面,八点一分这个人还没有来,他就把门关起来。过一会儿这个人来了,他在窗口把他骂一顿,赶他回去,他不守时间。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一个人迷惑颠倒太久了,要觉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1701211526
1701211527
大家都会念「阿弥陀佛」,虽念但没有能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加上「南无」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是对一切人事物,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觉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古圣先贤的教诲无他,教导我们如何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1701211528
1701211529
我们学佛了,生活依旧过得非常苦,什么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学,学了不能跟生活结成一体,不晓得怎么过日子。这种学习,就是「所学非所用」。譬如我们一走进佛教道场,第一个看见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笑脸,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国天王教你负责尽职,增长天王教你求进步,广目天王教你多看,多闻天王教你多听。多看、多听、少说,「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无话」,心地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1701211530
1701211531
因此,大威德、大福报,跟没有威德福报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这当中才能体认到佛陀的真实慈悲。
1701211532
1701211533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1701211534
1701211535
这是世尊劝勉我们,「当应」就是你现在应当要做的;「如是修学」,『如是』二字是彻前彻后。前面教导我们,要认知「一切法由心想所生」,以及《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是心现的,决定没有善恶好丑,相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的妙相(或称妙色),何以变得如此复杂?由心想所生。后面说得更具体,一切「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想念有善、有恶,所以改变了清净平等的相。其实,真相是永远不变的;改变的,是妄心在操纵,妄心显妄相,不是真相。
1701211536
1701211537
真相是什么?一真法界是真相。《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真相,净土法门的极乐世界是真相,常住不变。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古德说:「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此话非常难懂。现在科学讲的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将之比喻为电视荧幕的不同频道。佛家常说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就像电视荧幕一样,有十个频道,我按一个频道,这个频道的相现前,其他九个频道都隐没了;换一个频道,那个频道的相出现了,刚才的相又隐没了。其实都在一起,没有分开,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是一个法界。我们从这个比喻,才懂得「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这就是转换空间的维次,将人间的空间转变成华藏空间,转变成极乐世界的空间,就像换频道一样。按钮在哪里?按钮在起心动念,从心想生。我们现在借这些科学工具来理解,能逐渐体会到经上讲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谓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能通达明了。
1701211538
1701211539
此地『如是』,特别指「修习善业」。不但自己应当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佛教的基础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学上,因果是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对不是迷信。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法华经》的一乘因果,《华严经》的五周因果,哪一部经论不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念善、行善,必定得善报。你对别人好,人家也对你好。「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是善因,别人尊敬我们是善果,这是因果。我们以恶意对人,这是恶因;人家以恶意回报我们,这是恶果,要懂得这个道理。
1701211540
1701211541
《了凡四训》是很好的一本书,将「了达因果」说得很具体、很详细。印光大师一生不遗余力地弘扬,体显了大师的真实智慧、大慈大悲。他知道挽救现前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渐没落、变质了,学校教育着重在科技、工商经济,人文教育也疏忽了。因此这个世间虽富裕,但是必定灾难重重。科技发达到一定的饱和点,世界就会毁灭,这是有科学的证据。挽救之道还是伦理道德,如果伦理道德丧失,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现在全世界人生活纵然很富裕,物质条件不缺乏,但身心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讲的「不是人的生活」。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
1701211542
1701211543
印祖一生倡导三种书籍:第一是《了凡四训》,教我们「了达因果」;第二是《感应篇汇编》,教我们「善恶的标准」,以此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第三用《安士全书》做为「修习善业」的总结。《安士全书》分为四篇:第一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讲的是善恶的标准;第二是「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第三是「欲海回狂」,专门讲戒淫;最后是「西归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生就圆满了。这三部书,你能相信、理解、依教奉行,决定往生做佛。「了达因果,修习善业」,这两句话就是印祖一生的事业。
1701211544
1701211545
世尊这一段开示,其实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难众生的总结,言语非常简单,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努力学习,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这一生就没有白来,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1701211546
1701211547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1701211548
1701211549
这是世尊总结劝勉我们。「汝当于此」,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
1701211550
1701211551
这次接受香港亚视访问时,记者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不为自己?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是错误的,不是正见,误导了许多众生。什么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
1701211552
1701211553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先生,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老了去检查身体,发现营养不良。他的钱全部都做了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有钱并不享受,坐飞机时,他的儿子坐头等舱,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有一次,他的儿子被绑票,强盗提出要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后来,那个强盗把他的儿子放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所以,今天在南洋,没有人不尊敬陈老先生。
1701211554
1701211555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为什么不享受,还要天天出去托钵、树下一宿?就是告诉我们要万缘放下,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消业障,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因此,「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
1701211556
1701211557
菩萨行里面,释迦牟尼佛讲了六个要领,第一是布施,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持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除此之外,有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应当遵守。佛菩萨每一句话里,含义都无限深广。
1701211558
1701211559
我们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见,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如果将这些念头放下,如何会被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因果的循环与相续,这是世出世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了。
1701211560
1701211561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田』是比喻,田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田能够生福,就称作福田。「福田」有三种:第一是「敬田」,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宝为主要代表。恭敬三宝,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对一切众生,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一切众生同样恭敬。这种做法就是「普贤行」。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同之处,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与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报不可思议。
1701211562
1701211563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于对一切众生。同修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没有报恩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么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为报答亲恩,报答师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
1701211564
1701211565
第三是「悲田」,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脱离贫困。这里面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学的帮助。我们要知道,物质的帮助只是一时,解决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说得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如何帮忙?教育,教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圆满幸福的生活。
1701211566
1701211567
古圣先贤,无论中外,无不重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懂得怎样做人。在业因果报里面,你会逐步向上提升,不会堕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贤人、做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在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这从小就开始教,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称为「礼仪之邦」,礼从何时学起?从小学开始,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最后才谈到「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
1701211568
1701211569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两条是根本,根本没有了,社会看起来很好看,就像花瓶里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这是舍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还是要走老路,谁能走古圣先贤的老路,将来就是世界领导人,是世间真正的救护者。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才晓得如何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广修供养。
[
上一页 ]
[ :1.701211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