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1836e+09
1701211836
1701211837 说话发出的气味难闻,通常自己不觉得。早年「华藏图书馆」成立时,那时我讲经满二十年,有一位老居士,大概六十多岁,常来听经。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法师,从前你口里气味很难闻,现在没有了。」二十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也从未有人讲过。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行,时间久了,一定会有转变。可是经要天天读、天天讲,若离开经教,就会胡思乱想;离开佛陀教诲,对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决定抵挡不住,肯定堕落。我们等于是大风大浪中的一条破船,还能不沉没,靠的就是佛法天天提醒、勉励,在境界现前时,立刻想到佛陀教诲,才不至于淹没。
1701211838
1701211839 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换,领子上的油垢很厚,但闻起来很香。我们是三天不洗衣服就有臭味,而他的衣服出清香,清香就是青莲花香。老和尚是三业清净,感得这个果报。我们无法与他相比,这值得我们警惕、学习。修行要勘验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修学就有信心,这样能警策自己,勇猛精进,确实得好处。
1701211840
1701211841 古人讲,我们四十岁以前,果报还受过去业报的影响;四十岁之后,这一生所造的业逐渐现前。过去生中造恶业不怕,只要真正觉悟、回头,断恶修善就好了。像《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这样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国过去乃至现代都很多。佛陀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改造命运。断恶修善是改造命运,破迷开悟是转凡成圣。我们想改造自己的命运,就要好好地跟着佛学,佛对我们是慈悲到了极处,佛完全是义务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教诲。
1701211842
1701211843 因此,心清净,身就清净,体质就清净。能够依教修行,十善业道可以改变体质、容貌,这是「相随心转」。口里的气味没有了,转变成清香,这是「不妄语」的第一个好处,也是勘验自己不妄语的一个准则。经上讲的「广长舌相」,是三世不妄语的果报,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而释迦牟尼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将脸盖住,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是三十二相之一。
1701211844
1701211845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中国古代对信用非常重视。五常:「仁、义、礼、智、信」,「常」是恒常,所以五常也称为「常道」,即做人基本的道理。佛法对「信」也非常重视,净土宗往生的三个条件「信、愿、行」,这不仅是净土宗,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法门,都不可缺少。尤其「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称为「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可见信之重要!
1701211846
1701211847 现在人都使用信用卡,要是没有信用,你在社会上就很难生存。所以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外国人非常重视。他们重视信是为了利,而佛家讲信是为了道。我们与人接触,别人是不是用妄语对待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受一次骗、两次骗,就会学到教训,不会上第三次当。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打妄语,有没有欺骗别人。可是在现前社会,妄语成了一种习惯。为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不打妄语。实际上,你的权益非常有限,纵然打妄语可以得到整个地球,还免不了生死轮回。因为妄语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决定不能往生净土,这个损失多大!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1701211848
1701211849 现在人不懂得说话,也不能怪他,因为没有人教他,正如《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真正明白人要体谅现前社会一切众生,他们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而明理的人虽然不责备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报,自己造的业因一定有果报,因缘果报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也一定要明了,听话的人能否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有时你的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说实在话是误解、曲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都会误会、曲解,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往来,别人的意思我们也可能错解,等到自己知道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学习。
1701211850
1701211851 佛指导我们一个原则「诚实」,非常重要,诚实就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及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于产生误会。因此,诚实的言语,为世间人所信,为世间人所尊重。
1701211852
1701211853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因为别人相信你诚实、不妄语,往往引用你的言语、说法来作证,就像我们引用经典、古大德所说的为证。这是诸天所称赞。
1701211854
1701211855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众生因迷惑,而随顺烦恼、习气,造作种种不善,所以得的果报不善,常生活在苦难之中。苦难不分贫富贵贱,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朋友远离;财富太多,时时刻刻提防别人,出门要请很多保镖,行动不自由。真正的知心朋友没有了,所遇见的人他都提防,变成孤单的人。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难,贫贱人有贫贱人的苦难。
1701211856
1701211857 苦难,唯有菩萨能帮助。菩萨于世间一无所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因此能以爱语安慰他。『爱语』是爱护的言语,不一定是好听的,对他有真实利益,打他、骂他都是爱护他,这是真正的爱心。如今大概只有父母对子女还有爱心、爱语,老师对学生都未必有,朋友之间更难。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伦理道德沦丧的悲惨世界,是一个大乱时代。在这个时代,还能听闻佛法,发心修行,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自己有善根、福德,非常稀有,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这一念善心。
1701211858
1701211859 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你们自己看。如果你能通达社会的现象,就是古人所讲的「审而明之」,吉凶祸福就了如指掌。人与人之间果然充实「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有福,即佛家讲的福地、福城。反之,没有仁慈、道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社会必定有凶灾。
1701211860
1701211861 综观历史的兴衰,天下大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社会所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现象?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又是怎样的现象?历史是一面镜子,拿这面镜子照照现前社会,就能清楚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社会的治乱、吉凶祸福,根本是家庭,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组织。这个组织破坏了,社会永远得不到安定。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从前夫妇是道义的结合,有「恩、义、情、爱」。如今这四个字没有了,夫妇结合是「利」、「欲」,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1701211862
1701211863 所以,今天社会的结合,从基本家庭的组织到整个国家世界,就是利、欲。有几人能看清其中的业因果报?又有几人能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一人回头,一人得度;两人回头,两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头,我们自己要晓得回头,才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
1701211864
1701211865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胜意乐』就是法喜充满,儒家所说的「不亦说(悦)乎」。悦是胜意乐,是从内心而生的喜悦,像泉水一样,非从外来。这是法喜,这是乐道,所以「三业清净」就乐了。《无量寿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展开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统统做到了,就得胜意乐。经论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个果报你真正得到。诸佛菩萨得到,祖师大德也得到,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的人都能得到,我们只要肯干也能得到。这种喜悦能消除一切烦恼、业习、天灾人祸,这是三业清净之德,可见言语非常重要。
1701211866
1701211867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么?他有智慧。常妄语是烦恼、习气作主,所以错误不能避免。人诚实,没有妄语,心地真诚清净,不欺诳众生,这个人常开智慧,言论当然就没有过失。『心常欢喜』,就是佛法常说的「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是身心健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古人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遇到悲伤、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伤害。多愁的人决定多病,杂念多的人决定不健康,而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
1701211868
1701211869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一个人诚实、可靠,他所说的话,大家都相信,不怀疑。不但人不怀疑,诸天听到都欢喜、尊敬,也会奉行。佛法讲,天有二十八层,高级的天人五通(五种神通)的能力很强。六通之中,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知他人心中之所思)、宿命通和神足通(变化无碍),唯独没有漏尽通;「漏」是烦恼,因为他的烦恼没有断尽,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语是严重的烦恼,因此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从不妄语始」。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不断犹罢,天天还在增长,真的是不进则退,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就?
1701211870
1701211871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这就是讲无碍辩才。无碍辩才不是学来的,它是属于果报,这个果报是从智慧来的。我们一定要明了,烦恼轻,智慧增长;烦恼重,智慧就少。因此,我们要想开智慧,就不能不断烦恼。「智慧殊胜」,就辩才无碍,当然「无能制伏」。『无能』是哪些人?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人,他没有能力跟你辩论。
1701211872
1701211873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度外道,就是以佛的智慧能力、无碍的辩才,将之降伏。当时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说外道不是毁谤,不是贬低。「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所以,我们要细心检点、反省,自己是不是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称作「门内外」,佛门里的外道。虽然学佛、皈依、受戒了,还是心外求法;换言之,对经教的义理没有深入了解,念念还受外境影响,这都叫做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广。
1701211874
1701211875 与外道相对的是「内学」。佛法从哪里学起?从内学起,「内」是心性。换言之,内是能现能变,外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何时才能见道?「见道」就是见到心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才入门,「入大乘之门」,但距离登堂入室,还相当遥远。《华严经》讲,入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换言之,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还没有入门,但是接近了,向着这个大门的方向。佛家讲位次,入门才算拿到学位,所以初住菩萨以上才有位次。
1701211876
1701211877 由此可知,佛法是向内求,内求诸己,不求诸人。实在讲,内证的方法好,直接稳当,不迂回,这是佛法的殊胜。我们往往不懂佛的意思,不明了佛教导方法之所以然,于是有意无意中,思想、言行与佛所教的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不能证果,不能入门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修学,一生当中契入境界,不是难事。
1701211878
1701211879 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做到。什么原因?「我」没有忘记,总有个「我」,这个关不能突破。《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还要坚固执著「我」?诸佛菩萨敢讲真话,因为他「无我」;凡夫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无明,损失太大了,将明心见性损失了。所以,真正知道利害得失,肯定会随顺佛陀教诲。
1701211880
1701211881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这是如来果地上得的相好。如来的真实语,是从不妄语这个业因得来的。如果从相上讲,即得如来广长舌相。
1701211882
1701211883 佛教我们的是真实善法,其果报非常殊胜。若违背善法,所招感的必定是灾难。如今我们放眼社会,细心观察,大家都在造作十恶业,甚至是在竞争谁将十恶业做得广大便是英雄,被社会所赞叹;反之,修十善业者,则被视之为无能、窝囊。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与十善相应,还是与十恶相应,一定要认真思量。人生苦短,死了以后,会换到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就是常言的来生。可是讲来生,现在人很难相信,要是他相信有来生,起心动念便会谨慎。然而事实如是,你相信有,不相信还是有。美国有些杂志、报纸常常刊登这方面的讯息,有些同修将之搜集起来,翻成中文给我看。现在这些轮回的例子更多,应当要多搜集、多发表、多流通,让大家晓得决定有来生,这是事实。
1701211884
1701211885 若细心观察也不难体会,我们每天晚上会做梦,梦中的空间维次与现实不一样,生命会舍掉,梦境不会舍掉。为什么?梦境跟我们的身体不相干,它会存在。佛法讲的梦境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佛所讲的十法界就能体会到。
[ 上一页 ]  [ :1.7012118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