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1970
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都得到特别的照顾。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能否有成就,能否得到善知识、善友的帮助,全靠自己。自己要有真因,外面才有好的助缘;因、缘都具足,果报才会现前。凡事怨天尤人,决定不会有成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对;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我,老天爷也对不起我,这个人没救了。为什么?所有善知识、善缘看到你都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一定要真诚、恭敬、谦虚,处处忍让。
1701211971
1701211972
做学问的人没有领袖欲、没有占有欲,非常热心站在旁边、幕后帮助别人,所以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我一生都是帮助人,只要人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所作所为是正法、是利益社会大众的,我们就会相处得很好。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永远是谦敬的。《论语》中,学生赞叹孔老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让是谦虚,处处让,时时让,让是美德。
1701211973
1701211974
「不坏善知识」,就是你亲近善知识的这个缘,绝对不会有人破坏。亲近善友,特别在这个时代,毁谤嫉妒在所不免。我亲近的三位老师,真的是三位大德,但也有人告诉我:「他们不是真正的好人。」说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说李炳南老居士是四宝,说方东美先生厌弃他的元配。这是嫉妒障碍,劝我退心,另找别的善知识。说闲话的人很多,我们听了一笑了之,还是一心一意跟他们学。轻易听别人两舌挑拨,心就动摇,信心就丧失,这是自己没有福报、没有善根。他说的那些话是不是事实?我们不经调查就轻易相信,愚痴到了极处!我们有没有调查的必要?有调查,你的心已经不诚不敬了。为什么?你产生怀疑。如果对老师真的有信心,这些话听而不闻。要用这种态度,才能保住自己学道,不至于受别人的妨碍。
1701211975
1701211976
「不诳惑故」,『诳』是欺骗。老师不欺骗我们,我们做学生的也决定不欺骗老师,以真诚心相待。人生在世,一生能遇到一个知己,可以没有隐私、没有隐瞒地说话,就值得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具备不诳惑别人,不但对老师、父母、尊长、朋友、一切众生,我们都不欺骗。我不欺骗别人,别人欺骗我,我也欢喜接受。为什么会有被别人欺骗的果报?这是过去生中没有遇到佛法,因此也骗了不少众生,今天别人来欺骗我,是冤冤相报。他骗我,我不骗他;他毁谤我,我赞叹他,账就结了。所以,真正修道人、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懂得化敌为友,不可与人对立。
1701211977
1701211978
学佛人懂得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曾经劝过一位科学家,现在在美国,是一位中国人。他发明的东西也有一百多种,样样都申请专利。我告诉他:「放弃专利,你得的利更大。」你为社会众生造福,你要专利干什么?这要智慧,要真正想通。你的东西是好,是利益社会的,何必要版权限制?你的善本来可以扩散到虚空法界,因为「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把它画个圈圈限制住了,不能产生广大的影响。这是绝大的错误,都是自私自利害了自己。圣贤人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在佛法称佛、菩萨,哪里会有专利、所有权?
1701211979
1701211980
善知识不诳惑我们,我们也不诳惑一切众生,才能得真善知识的教诲,才能亲近诸佛菩萨。这是五种不可坏法,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一切真实功德,其真因就是不两舌。
1701211981
1701211982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眷属』,是讲法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虽然有诸魔外道这些恶缘,但是你没有恶因,恶缘再多,也不起作用。
1701211983
1701211984
学佛的人志在无上菩提,以此不妄语、不两舌的功德,为成佛之基因,将来成佛后,所得之眷属皆为修习正法、道心坚固之清净僧团,一切诸魔外道皆不得其便,又岂能破坏?所以,因要正,十善业就是正因。
1701211985
1701211986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1701211987
1701211988
经文很明显,但意思无尽深远。如何成就净业,特别对念佛法门而言,净业从哪里修?欲净其心,先净其口。《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由此可知,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1701211989
1701211990
「恶口」就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而服从,心里不服,这是失败。往往在某种关头时,被下属背叛了。为什么会叛离?必有原因,而因素里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人与人相处,言语占的分量极重。所以,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言语是德行的表现,一个人德行如何,从言语、表态、动作上,就能一目了然。
1701211991
1701211992
我们要如何积功累德?佛菩萨教导我们,要柔和爱语,这是济众。过去我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观察他们接待宾客、接待来学,看了深受感动。他们对学生是严厉的教训,但对大众不会这样,这显示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老师有义务帮助、成就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指责。因此,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朋友、同学说过失顶多是两次,你还不改,就永远不再说,说多了会变成冤家,以后对你是「敬而远之」,远之就是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所得到的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你没有道义上的朋友。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德行的落实,就是「十善业道」。
1701211993
1701211994
若离恶口,就得到八种净业。哪八种?
1701211995
1701211996
「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言语如理如法、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这都不好。因此,说话言词要恰到好处,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养成习惯。
1701211997
1701211998
「二、言皆利益。」无益之言,佛法称作「戏论」,就是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与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若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就不是净业。利益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1701211999
1701212000
「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圣贤君子决定没有悖理之言,决定不违背真理。为什么?他见到真理,即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言语决定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与性德相应。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二部经教,都是性德之流露,所以契理。
1701212001
1701212002
「四、言词美妙。」这不是指说话的音声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但『美妙』有更深远的意思,是让人听到欢喜接受。正是所谓的「金玉良言」,现在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契机。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这真正是从仁慈博爱流露出来的,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这属于净业,亦能净化人心、净化三业,才是真正美妙。
1701212003
1701212004
《六祖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何以不见世间过?他已经转识成智,这是相宗的说法。相宗的修行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这是妙观,智慧现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著,一切都不执著。离开分别、执著,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1701212005
1701212006
《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上,佛都说贪嗔痴即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嗔痴。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平等观。贪嗔痴与戒定慧,在我们看来是极不平等,而在圣者的眼中是平等的,因为贪嗔痴与戒定慧是一个性: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嗔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相是贪嗔痴的相,觉悟变的相是戒定慧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因此,他心平、理得,于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贪嗔痴与戒定慧都清净,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1701212007
1701212008
而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他们看。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就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一定要顾及到当前社会,有利于大众。譬如现今大众不懂得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到此地来一定是示现孝亲尊师。为什么这么做?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何时何处示现,一定要观察时节因缘,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够纠正他,帮他改过,这是善知识。
1701212009
1701212010
现今大众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我们还要毁谤老师,批判老师,这是教导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这是把众生带往三恶道,这种果报在三途。这是什么人?恶魔,不是菩萨。菩萨的做法与此恰恰相反,菩萨决定顺性德,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因此,教化众生要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毁谤、侮辱、陷害我的人,要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是出自于真诚,感化恶人,劝化社会。
1701212011
1701212012
「五、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是接受,而且是欢喜接受。言语一定要温和,自然能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这是你的成功。
1701212013
1701212014
我年轻时,在政府机构上班,工作不繁忙,空闲时就看看书。年轻人比较放逸,坐在那里,身体靠在椅背上,椅子前面两个脚就翘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我的长官从后面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很温和地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从此以后,我就改了这个毛病。如果他是把我叫去骂一顿,我照样还是这样坐,就产生反效果。因此,真正做大事业的大人物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1701212015
1701212016
我们要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但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还改不了,如何教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立刻感受到的,是你的脸色、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廋哉」,人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因此,佛门里将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就是教导我们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说话温和。即使是不好听、责备人的话,也要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别人的感受会不一样,也会感恩于你,这就是「爱语」。
1701212017
1701212018
圣贤人的教诲是帮助众生改正习气、毛病,正所谓是「忠言逆耳」,但这是爱语。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对你决定有利益。爱语以谦虚、和敬的态度,爱护对方,令对方能永远改过,就成功了;阳奉阴违,还是失败。所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违犯。
1701212019
[
上一页 ]
[ :1.70121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