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02e+09
1701212020 「六、言则信用。」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中,一定要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可是,佛法是智慧,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但是一定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有一年,台湾中部有个道场请我去讲《佛学常识》,这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我讲到第十一课时,寺庙里发生人事纷争。我回到台中,将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我们知道,佛法的僧团称为「和合僧团」,僧团不和,虽然天天讲经,也是一句都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讲经可以中断,这不违背道义,这是一种特殊状况。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过失?不是。一切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1701212021
1701212022 「七、言无可讥。」『讥』就是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是正确的,没有人能够批评。古人非常重视言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决不是好事。话多的人容易败事,而且不容易得到上司重用;反之,谨言慎行即使是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委以重任。
1701212023
1701212024 「八、言尽爱乐。」『乐』,念去声(音「要」),爱好的意思。你所说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世出世间所有事业,无论大小,决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要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友有两三万人,这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这么大的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的成员有几十名,大家共同策划、领导。开会沟通离不开言语,如果领导人跟大家宣布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大家听到不欢喜,事业就不能成就。由此可知,言语之重要性。
1701212025
1701212026 言语要从什么地方培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见到人说话,就是你练习的场所。尤其,自己的毛病不易发现,要多观摩别人。若发现别人的毛病,不能包容,轻易批评毁谤,这是造业。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造成自己严重的过失。这是大家常常犯的,而自己并不晓得,也没有人提醒,因为别人不愿与你结冤仇。
1701212027
1701212028 前面讲过,会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其他人对你的不善,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这是不与人结怨,这是古礼。你有过失,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1701212029
1701212030 这是远离恶口的八种好处,都属于净业,对我们修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若还常犯恶口,就不能往生。一定要修净业,三业清净,念佛才能往生。
1701212031
1701212032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佛的音声称作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这个殊胜梵音从哪里来的?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就一定要远离恶口。
1701212033
1701212034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1701212035
1701212036 十善业道的排列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无量寿经》的排列,则是把口业摆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是口业的总说,其果德是「不讥他过」;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范围非常广,意义甚深,要细心去参究。
1701212037
1701212038 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渐进之法,这是渐教。顿教则以「善护意业」为先,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顿教从意业下手,渐教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
1701212039
1701212040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有人问司马光:「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说:「从不妄语始」。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而已。内心真诚就是与佛同在,心不真诚,虽然每天跟在佛身边,也不算亲近佛,这个道理要懂。
1701212041
1701212042 「绮语」,『绮』就是绫罗绸缎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若以现前社会为喻,如电影、电视、歌舞、音乐、西洋绘画等,现在人所谓的文艺,其内容不善,教人贪嗔痴慢、杀盗淫妄,与十善完全相违背。
1701212043
1701212044 现今整个世界是绮语的社会,这个影响面、影响力很深广。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是歌谣,但是古圣先王有真智慧,对于歌舞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1701212045
1701212046 佛也用此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重视仪规、音乐,音乐称之为「梵音」、「梵呗」。但是晚近佛门里,缺乏音乐艺术的人才,所以没有人提倡。这是因为学佛人不能够深解义趣,也就是对于佛的经论,了解的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么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的障碍。
1701212047
1701212048 《大藏经》中收藏的《归元镜》,这是古时候的剧本,是用昆曲、平剧来表演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宣扬方面,应当走向舞台。然而,现代人也看不懂昆曲、平剧,所以我们应当把经典、历代高僧大德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将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中。实在讲,佛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很好的内容。希望有这种天分的人,能将之写成连续剧。利用这种方式弘法,比讲经的效果要好。
1701212049
1701212050 《诗三百》是古时候的诗歌、歌谣,孔老夫子将之搜集,审查鉴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本经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他将不善的、误导众生的内容,予以删除。今天编写电视剧、广播剧,若能遵守孔老夫子指导的原则「思无邪」,就能教化众生,促进社会安定,人心净化。
1701212051
1701212052 可是现前的电影、电视、戏剧、歌舞,内容教仁义道德的少,教人争利、纵欲的多。人人都争利,到最后的演变,决定是流血战争。孟夫子讲:「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举国上下,人人争名逐利,社会就动乱,国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
1701212053
1701212054 圣人之教,是劝人寡欲、节俭、忍让、布施、供养,而今人之教则与之相反,提倡竞争。竞争,世界焉能无灾难!世出世间的圣贤典籍里,都是教人忍让、奉献,绝不与人争。命里面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来。《了凡四训》将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佛也跟我们讲,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自始至终教我们要自求多福,争是争不到的,有种因才能得果,不种因岂能有果!譬如,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1701212055
1701212056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苦难众生,绝不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乐,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将多余的布施给需要的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与人无争」,不争名逐利,清静淡泊,过悠闲自在,进德修业的生活。竞争是自找苦吃,愈竞争生活愈苦闷,精神愈空虚。
1701212057
1701212058 绮语的内涵认识清楚了,我们只要将内容调整正确,也可以利用这个手法来弘法利生。针对现代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毛病,我们提倡忠孝仁义、孝亲尊师,给社会大众做榜样。
1701212059
1701212060 有一位同修问我:「管教儿女可不可以打骂?」现在打骂小孩,好像是虐待;由此可知,现代的社会是非混淆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从小都受过父母的打骂,也受过老师打手心、罚跪的严重处分。但我们不怨恨父母、老师,而是更爱父母、更敬老师,因为那是真正的爱护。
1701212061
1701212062 尤其是口过,父母、师长对小孩要严加管教,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讲:「教儿婴孩」,要从婴孩时教起,否则长大了,叛逆的行为表现出来就难教了。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儿女杀父母、杀兄弟,学生杀老师、杀同学,这都是从小管教不严,长大了稍不随顺于他,就做出悖理之事。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所以父母不严加管教子女,老师就束手无策。而大人一定要给儿童做好榜样,做人说话要诚实,若自己常有过失,就无法教导儿童。
1701212063
1701212064 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的大女儿念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从书店买了一本书,回家去教训她的父母说:「你看看这一条你犯了,那一条你也犯了。」令父母非常难堪。我说:「你是做老师的,你首先不能犯过,学生才不会指责你。你自己言行不慎,不但学生会指责,连女儿都指责,你如何应付?」他非常感慨。而现在这种风气愈来愈盛,许多人对于儿女的教学都摇头,这是社会的危机、灾难的萌芽。因此,教育儿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础,我们要重视。
1701212065
1701212066 学佛的同修必须以身作则,从善护口业做起,决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纵然处处吃亏,要记住古训:「吃亏是福。」在吃亏、忍让里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才能修成功。唯有能忍,随顺佛菩萨教诲,断恶修善,纵然现前你的儿女、学生不听话,时间久了,他会省悟,想想从前老师、父母的教诲,对自己有真实利益。这个社会恶缘、诱惑太严重了,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1701212067
1701212068 下面是远离绮语,所得的三种利益:
1701212069
[ 上一页 ]  [ :1.70121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