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036
十善业道的排列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无量寿经》的排列,则是把口业摆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是口业的总说,其果德是「不讥他过」;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范围非常广,意义甚深,要细心去参究。
1701212037
1701212038
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渐进之法,这是渐教。顿教则以「善护意业」为先,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顿教从意业下手,渐教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
1701212039
1701212040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有人问司马光:「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说:「从不妄语始」。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而已。内心真诚就是与佛同在,心不真诚,虽然每天跟在佛身边,也不算亲近佛,这个道理要懂。
1701212041
1701212042
「绮语」,『绮』就是绫罗绸缎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若以现前社会为喻,如电影、电视、歌舞、音乐、西洋绘画等,现在人所谓的文艺,其内容不善,教人贪嗔痴慢、杀盗淫妄,与十善完全相违背。
1701212043
1701212044
现今整个世界是绮语的社会,这个影响面、影响力很深广。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是歌谣,但是古圣先王有真智慧,对于歌舞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1701212045
1701212046
佛也用此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重视仪规、音乐,音乐称之为「梵音」、「梵呗」。但是晚近佛门里,缺乏音乐艺术的人才,所以没有人提倡。这是因为学佛人不能够深解义趣,也就是对于佛的经论,了解的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么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的障碍。
1701212047
1701212048
《大藏经》中收藏的《归元镜》,这是古时候的剧本,是用昆曲、平剧来表演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宣扬方面,应当走向舞台。然而,现代人也看不懂昆曲、平剧,所以我们应当把经典、历代高僧大德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将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中。实在讲,佛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很好的内容。希望有这种天分的人,能将之写成连续剧。利用这种方式弘法,比讲经的效果要好。
1701212049
1701212050
《诗三百》是古时候的诗歌、歌谣,孔老夫子将之搜集,审查鉴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本经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他将不善的、误导众生的内容,予以删除。今天编写电视剧、广播剧,若能遵守孔老夫子指导的原则「思无邪」,就能教化众生,促进社会安定,人心净化。
1701212051
1701212052
可是现前的电影、电视、戏剧、歌舞,内容教仁义道德的少,教人争利、纵欲的多。人人都争利,到最后的演变,决定是流血战争。孟夫子讲:「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举国上下,人人争名逐利,社会就动乱,国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
1701212053
1701212054
圣人之教,是劝人寡欲、节俭、忍让、布施、供养,而今人之教则与之相反,提倡竞争。竞争,世界焉能无灾难!世出世间的圣贤典籍里,都是教人忍让、奉献,绝不与人争。命里面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来。《了凡四训》将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佛也跟我们讲,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自始至终教我们要自求多福,争是争不到的,有种因才能得果,不种因岂能有果!譬如,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1701212055
1701212056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苦难众生,绝不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乐,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将多余的布施给需要的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与人无争」,不争名逐利,清静淡泊,过悠闲自在,进德修业的生活。竞争是自找苦吃,愈竞争生活愈苦闷,精神愈空虚。
1701212057
1701212058
绮语的内涵认识清楚了,我们只要将内容调整正确,也可以利用这个手法来弘法利生。针对现代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毛病,我们提倡忠孝仁义、孝亲尊师,给社会大众做榜样。
1701212059
1701212060
有一位同修问我:「管教儿女可不可以打骂?」现在打骂小孩,好像是虐待;由此可知,现代的社会是非混淆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从小都受过父母的打骂,也受过老师打手心、罚跪的严重处分。但我们不怨恨父母、老师,而是更爱父母、更敬老师,因为那是真正的爱护。
1701212061
1701212062
尤其是口过,父母、师长对小孩要严加管教,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讲:「教儿婴孩」,要从婴孩时教起,否则长大了,叛逆的行为表现出来就难教了。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儿女杀父母、杀兄弟,学生杀老师、杀同学,这都是从小管教不严,长大了稍不随顺于他,就做出悖理之事。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所以父母不严加管教子女,老师就束手无策。而大人一定要给儿童做好榜样,做人说话要诚实,若自己常有过失,就无法教导儿童。
1701212063
1701212064
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的大女儿念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从书店买了一本书,回家去教训她的父母说:「你看看这一条你犯了,那一条你也犯了。」令父母非常难堪。我说:「你是做老师的,你首先不能犯过,学生才不会指责你。你自己言行不慎,不但学生会指责,连女儿都指责,你如何应付?」他非常感慨。而现在这种风气愈来愈盛,许多人对于儿女的教学都摇头,这是社会的危机、灾难的萌芽。因此,教育儿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础,我们要重视。
1701212065
1701212066
学佛的同修必须以身作则,从善护口业做起,决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纵然处处吃亏,要记住古训:「吃亏是福。」在吃亏、忍让里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才能修成功。唯有能忍,随顺佛菩萨教诲,断恶修善,纵然现前你的儿女、学生不听话,时间久了,他会省悟,想想从前老师、父母的教诲,对自己有真实利益。这个社会恶缘、诱惑太严重了,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1701212067
1701212068
下面是远离绮语,所得的三种利益:
1701212069
1701212070
「一、定为智人所爱。」『智人』是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智人在我们现前世间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多。《无量寿经》云: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实慧,而且人数之多,无法计算。《华严经》的华藏世界皆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远离绮语就一定为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所爱;换言之,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心是平和、安定的,所谓理得心安,这是第一桩好事。
1701212071
1701212072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你与别人交谈,言词决定是智慧的真实语。智慧的语言不是学来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见性,修净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心不明、性不见?佛说,这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我们通过听经闻法,渐渐省悟过来,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第一个障碍破了,就证阿罗汉果。
1701212073
1701212074
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第二重障碍破了,就成菩萨(十法界里的菩萨)。若修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就是十法界里的佛。再能将一品无明障碍也去除,就超越十法界,入华藏世界,天台大师所谓的「分证佛」,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佛果,已证得部分。经典里常以月亮作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圆满的,喻究竟佛果;初三、四虽然是月牙,它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分证佛。
1701212075
1701212076
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否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一生圆证佛果;《法华经》上,龙女也是一生证得,这都给我们做了示范。因此,一生证得的关键,在自己能否放弃烦恼。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对一切众生当然能『如实答问』。你无需去读经、研教,别人问的,而你所答的与佛讲的一样。
1701212077
1701212078
所以,经典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是不是真的开智慧?智慧真的开了,所有一切言行与经上所讲,决定相同。如果与经上讲的还有不一样,自己要反省,要明了自己烦恼没有放下,智慧没开,答复别人的问题,多半是以自己的成见来答复,是自己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把问题愈搞愈混淆。由此可知,言语多么重要。
1701212079
1701212080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威』与『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于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诸佛护念,所以『最胜』。不一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就是最胜。孔老夫子生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贫穷而不富,但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如今提到孔老夫子,哪一个人不肃然起敬?这是「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我们应当学。
1701212081
1701212082
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有财富,他放弃了,他乐意过贫穷的生活,以乞食维持生命。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其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后,敬仰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这两位圣者在世,也只有七八十年,能有如是成就,凭什么?我们应当多想想,选择自己前途正确的道路,我们是愿意做释迦牟尼佛、做孔子,还是愿意在这个世间做达官贵人?纯正的道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1701212083
1701212084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利益让一切众生享受,自己不享受。若如是,你将来证得圆满佛果的时候,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唐捐』是丧失的意思。大乘经教里,诸佛所有的授记,你都得到了,样样具足,何乐而不为之!
1701212085
[
上一页 ]
[ :1.7012120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