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070
「一、定为智人所爱。」『智人』是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智人在我们现前世间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多。《无量寿经》云: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实慧,而且人数之多,无法计算。《华严经》的华藏世界皆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远离绮语就一定为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所爱;换言之,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心是平和、安定的,所谓理得心安,这是第一桩好事。
1701212071
1701212072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你与别人交谈,言词决定是智慧的真实语。智慧的语言不是学来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见性,修净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心不明、性不见?佛说,这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我们通过听经闻法,渐渐省悟过来,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第一个障碍破了,就证阿罗汉果。
1701212073
1701212074
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第二重障碍破了,就成菩萨(十法界里的菩萨)。若修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就是十法界里的佛。再能将一品无明障碍也去除,就超越十法界,入华藏世界,天台大师所谓的「分证佛」,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佛果,已证得部分。经典里常以月亮作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圆满的,喻究竟佛果;初三、四虽然是月牙,它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分证佛。
1701212075
1701212076
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否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一生圆证佛果;《法华经》上,龙女也是一生证得,这都给我们做了示范。因此,一生证得的关键,在自己能否放弃烦恼。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对一切众生当然能『如实答问』。你无需去读经、研教,别人问的,而你所答的与佛讲的一样。
1701212077
1701212078
所以,经典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是不是真的开智慧?智慧真的开了,所有一切言行与经上所讲,决定相同。如果与经上讲的还有不一样,自己要反省,要明了自己烦恼没有放下,智慧没开,答复别人的问题,多半是以自己的成见来答复,是自己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把问题愈搞愈混淆。由此可知,言语多么重要。
1701212079
1701212080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威』与『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于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诸佛护念,所以『最胜』。不一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就是最胜。孔老夫子生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贫穷而不富,但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如今提到孔老夫子,哪一个人不肃然起敬?这是「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我们应当学。
1701212081
1701212082
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有财富,他放弃了,他乐意过贫穷的生活,以乞食维持生命。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其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后,敬仰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这两位圣者在世,也只有七八十年,能有如是成就,凭什么?我们应当多想想,选择自己前途正确的道路,我们是愿意做释迦牟尼佛、做孔子,还是愿意在这个世间做达官贵人?纯正的道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1701212083
1701212084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利益让一切众生享受,自己不享受。若如是,你将来证得圆满佛果的时候,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唐捐』是丧失的意思。大乘经教里,诸佛所有的授记,你都得到了,样样具足,何乐而不为之!
1701212085
1701212086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1701212087
1701212088
此段意思深广无尽,诸菩萨的修行,及六道众生的堕落都在这一条。贪嗔痴三毒烦恼,是烦恼之根本。而贪、嗔、痴再精缩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菩萨修学的六大准则,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欲。因此,若要把六波罗蜜再精缩归纳,就是布施波罗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就是能离贪欲。若能尽除贪欲之根,就成佛了;若断之未尽,就是菩萨。凡夫不但未能远离,而是日日增长,增长贪欲,就是增长堕落三恶道的机会;离开贪欲,就远离恶道。
1701212089
1701212090
要知道人生苦短,刹那之间耳。即使是希求眼前的福报,也决不是从贪嗔痴而来,贪嗔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今世所求得之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善因;这一生所造之恶业,果报在来世。因果通三世,丝毫不爽。
1701212091
1701212092
中国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看病是问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出生的处所。这是什么道理?观察你身体的本质,就知道你会得什么病,这是从根本来对治,相当高明。而佛法讲的根本就更深了,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中国人讲求养生之道,有很多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但若只懂得养生,不懂得养心,病根不能拔除,体质就得不到根本的转变。因此,你的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反之,心存贪嗔痴,这是万病之源,无论如何保健养生,都无济于事。
1701212093
1701212094
贪欲的范围很深广,尤其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但毁人之德行,而且是堕落三恶道的第一因素。断贪是要断贪的念头,不是改变贪的对象,所以不但世法不能贪,佛法也不能贪。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堕三途;贪佛法,生三善道,终究不能脱离六道轮回。《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是不贪,并不是说不要。我们需要佛法来帮助脱离生死轮回,可是不能贪着;有贪的念头,学习佛法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1701212095
1701212096
因此,贪心不能不舍。但是我们无量劫来,就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烦恼习气的熏习,今天想一下就断除,谈何容易?其实,了生死、出三界、脱轮回,就在认知。为什么别人能成圣、成贤,做佛、做菩萨,就是因为他们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贪嗔痴慢是轮回之因,六道轮回是贪嗔痴慢的果报;因断了,果就不会现前。因此,只要我们认清这个事实,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认真行持,就一定能远离贪嗔痴,远离十恶业。
1701212097
1701212098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云:「百千万劫难遭遇」。因此,今天得人身、闻佛法,一定要掌握住,下定决心,在这短暂几十年,舍弃贪嗔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永脱轮回。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了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的好榜样。他舍弃了王位,舍弃了富贵,过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个示现就是教我们要彻底舍离贪嗔痴慢,才能永脱轮回。
1701212099
1701212100
「远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这是一切众生所向往的果报。五种自在是果,永离贪欲是因,修因必定证果。
1701212101
1701212102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三业』是身、语、意。『自在』是没有烦恼、忧虑、牵挂,身心清净。身无病,身自在;口业清净,口自在;意业充满智慧,不生烦恼,心地清净,意自在。『诸根具足』,用现代话说,就是身心健康,没有缺陷,这是第一等的福报。佛家讲的「清福」,就是这八个字。诸根具足是果报,三业自在是因缘。
1701212103
1701212104
三业自在,身心清净。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妄念都不生。为自己的,都是妄念;修行,为自己成佛、做菩萨,都是妄念。佛教导我们无妄念,无妄念要有正念;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妄念。正念是为一切众生;我修行,为一切众生,我成佛、成菩萨,还是为一切众生。凡是自私自利,都是妄念、邪念。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是外道天。佛家讲无念是无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正念,正念是为佛法常住世间,为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利益,才能得三业自在,诸根具足。除此之外,所有利益都是小利益。
1701212105
1701212106
这一句的义理、境界,无限深广。这部经是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根本教诲,即因果的真实道理,离此根本,修学一切法门都不能成就。人生在世,有两种人:第一、六道凡夫,过去造业,今生受报,称之为「人生酬业」。若过去生修福,这一生就是来享福;过去生中造恶业,这一生是来受苦受难。第二、诸佛菩萨,是来救苦救难的。救苦救难的人比我们平常吃的苦头还多,因为他要示现舍己为人,为我们做榜样。
1701212107
1701212108
我们属于业报身,酬业而来。现在我们通过学佛,明了业报可以转变之理,就要努力将业力转变成愿力,所谓转凡成圣,我们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就无二无别。这是真正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佛到世间,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只要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地改习气、去烦恼,决定能转。
1701212109
1701212110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刚入佛门,章嘉大师就将这些道理教给我。甘珠活佛曾说我,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而我依照老师的教导,无福转变成有福,无寿命转变成有寿命,如何转的?断恶修善。李老师讲得更透彻,他说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所以劝那些面相很薄的同学学讲经。因为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世间,发心代佛说法的人,得佛的智慧、寿命,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1701212111
1701212112
我们不是希求寿命,寿命长短无所谓,重要是在这一生取得成就。什么成就?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第一等的成就,一切诸佛所赞叹。如何取得?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有人说:「我不会讲经」;只要你发心,三宝加持。上台不是我说的,诸佛菩萨说的,我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佛菩萨,借给他用;要发这个愿心。而自己要舍得干干净净,恢复清净心,清净寂灭。愈清净、愈寂灭,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愈显著、愈殊胜。若心中存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想加持都没办法。
1701212113
1701212114
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广度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一生成佛。我们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你为什么成不了佛?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受外面境界诱惑,立刻堕落、变心,这才招来长劫轮回。今天世人何以这么容易堕落?容易变心?失去了圣贤教育。古人能保持,就是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落,帮助我们提升。
1701212115
1701212116
近百年来,社会大众疏忽伦理道德教育,崇尚争名逐利。认为道义是旧社会的产物,新社会不需要五伦八德、忠孝仁爱,而是要名、要利,因此全世界的人都纵欲争利。古人讲:「危邦不居,乱邦不入。」现在地球是既危又乱,聪明人都赶紧想法子移民。移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想走,也随时走得了。这个身体还在世间,是帮助能信、能解、能行的有缘人,一起去极乐世界。
1701212117
1701212118
经论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好学就是有缘。经云:「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有缘。若是受持读诵,而不为人演说,这是小乘,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之,为人演说,帮助别人,这是大乘。有些老阿公、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稀有,他没有为人演说,他怎么能往生?他是没有缘为人演说,条件不具足,不是没有心愿;若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心愿,也不能往生。往生的人都是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虽然不能讲经说法,逢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若能将念佛的道理、方法为人讲解清楚,就更殊胜。
1701212119
[
上一页 ]
[ :1.701212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