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112e+09
1701212112 我们不是希求寿命,寿命长短无所谓,重要是在这一生取得成就。什么成就?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第一等的成就,一切诸佛所赞叹。如何取得?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有人说:「我不会讲经」;只要你发心,三宝加持。上台不是我说的,诸佛菩萨说的,我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佛菩萨,借给他用;要发这个愿心。而自己要舍得干干净净,恢复清净心,清净寂灭。愈清净、愈寂灭,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愈显著、愈殊胜。若心中存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想加持都没办法。
1701212113
1701212114 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广度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一生成佛。我们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你为什么成不了佛?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受外面境界诱惑,立刻堕落、变心,这才招来长劫轮回。今天世人何以这么容易堕落?容易变心?失去了圣贤教育。古人能保持,就是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落,帮助我们提升。
1701212115
1701212116 近百年来,社会大众疏忽伦理道德教育,崇尚争名逐利。认为道义是旧社会的产物,新社会不需要五伦八德、忠孝仁爱,而是要名、要利,因此全世界的人都纵欲争利。古人讲:「危邦不居,乱邦不入。」现在地球是既危又乱,聪明人都赶紧想法子移民。移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想走,也随时走得了。这个身体还在世间,是帮助能信、能解、能行的有缘人,一起去极乐世界。
1701212117
1701212118 经论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好学就是有缘。经云:「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有缘。若是受持读诵,而不为人演说,这是小乘,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之,为人演说,帮助别人,这是大乘。有些老阿公、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稀有,他没有为人演说,他怎么能往生?他是没有缘为人演说,条件不具足,不是没有心愿;若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心愿,也不能往生。往生的人都是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虽然不能讲经说法,逢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若能将念佛的道理、方法为人讲解清楚,就更殊胜。
1701212119
1701212120 帮助别人,别人不肯做的,我要做,决不能为自己。《礼记·曲礼》教导我们:「安安而能迁。」你有福报,你身也安、心也安,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很自在;但别人有痛苦时,也要舍弃自己的安居,为苦难人去奔波。如果说:「我自己生活环境安逸,为什么要舍弃?如果人家听我教导,那还好;要是不听教导,那我不就冤枉了?」这是错误的。人家听要教,不听也要教,什么样的苦难、折磨都要受,这是舍己为人。舍离贪欲,就是舍弃自己的安乐,果报是得「三业自在」。
1701212121
1701212122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一切众生终身追求的,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能否求到?若是能追求到,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拼命去追求;若求不到,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人也有少数知道错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望侥幸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幸得到的事情,这三桩都是果报,果必有因。
1701212123
1701212124 我们听天主教讲道,他们的教义中不讲因果,说一切都是神的赐予。换言之,神喜欢你,就赐给你多一点;神不喜欢你,就赐给你少一点。你对神敬爱,神赐给你多一点;你对神愤恨,神赐给你就少一点。这种说法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是佛法。佛法讲果必有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1701212125
1701212126 但若修因不离贪欲,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发大财的,累积财物达几十亿美元,他依然不自在。何以不自在?没有离开贪欲,心中只有名利。贪欲日日增长,果报在饿鬼道。现前也不得自在,他的财常有人想窃取、想瓜分,他被冤家债主、盗贼视为目标。出门要带着保镖,时时刻刻提防别人。可是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里的伤害难以防止。如果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女,或是孙子,即佛法所说的败家子,这就防不胜防。你现在虽具足财富,这是你的福德因缘,世间人所谓是你现在走好运、兴旺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轻举妄动。可是运会衰,无法永远保持兴旺,到衰的时候,他就来报复了。
1701212127
1701212128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会有冤亲债主,佛的头号冤家就是魔王波旬。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来护法,他在等待机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想方法要灭佛法。佛告诉他:「佛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坏佛法。」波旬说:「正法、像法时期不能破坏,到末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流眼泪,这就是经典记载的「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
1701212129
1701212130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如何能保全?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舍弃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了。唯有舍弃名利,「与人无争,与世无求」,才能保全。你有就有人争,你无就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圆寂之后,所有弟子都没有人争。为什么?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提供的,佛是借住,不是接受赠送。所以,佛在世有使用权,没有产权;佛灭度之后,财产都归施主。他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着自在究竟圆满的生活。全心全力尽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
1701212131
1701212132 即使魔王波旬、提婆达多及六群比丘等,这些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中说,提婆达多堕地狱,在地狱里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告诉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现这个逆缘,教导我们如何在逆境、恶缘环境中成就自己的道业。
1701212133
1701212134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1701212135
1701212136 贪、嗔、痴是三毒烦恼,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从这里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是从这里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是这一部经,无论是大乘、小乘,各个宗派、法门,修学的共同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就成菩萨,就超越六道,转凡成圣。
1701212137
1701212138 何以凡夫修行这么艰难?就是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当中还掺杂不善。如果十恶多过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心有不善,当然去不了。因此,不但佛家重视十善,所有宗教没有不讲十善的,它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怎么能疏忽?得人身、生天道都要积十善业道,若不修十善业,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1701212139
1701212140 我们的眼光一定要远大,不要怕死,这只是早晚差别而已。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重要。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这是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所以,我们绝不贪图眼前的享受,造成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放下眼前的享受,就得永远的安乐。
1701212141
1701212142 善行的标准,「善」就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如何利益?自己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仿效。他是王子出身,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能舍弃地位、富贵、五欲六尘的享受,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这是教我们要彻底放下,这是世尊给我们的榜样。世尊如是,诸大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如是,从这些地方,我们应当有所觉醒。
1701212143
1701212144 如何救自己,救世人,挽救劫难?要以身作则。若言行不一,无济于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还有很重的罪业。什么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等于是破和合僧。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何以如此衰落?无人依教奉行、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么教?依十善业道。
1701212145
1701212146 我们修净土何以要如此重视十善业道?《观无量寿佛经》讲到修学的基础,是「净业三福」。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本经。孝亲、尊师、慈心(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一定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这三条就无法落实。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有所体悟;觉悟了,他才会回头。有这个基础,才能修净土。具足净业三福第一条,念佛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往生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
1701212147
1701212148 《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净宗同学念的《朝暮课诵》,早课是四十八愿,晚课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早课的用意是教我们发心,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则是反省、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
1701212149
1701212150 烦恼里最严重的是贪欲,而嗔恚是因为贪不到才嗔恚。贪嗔痴是妄念、妄心,是邪知邪见,这是自性本无的。可是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了这些毛病,就像吸毒染上了毒瘾。而自己总要觉悟,要下定决心戒除。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是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当然更难。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回头是岸。
1701212151
1701212152 现在靠每天读经还不够,还要研究讨论、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松。古代寺院丛林每天有八小时讲经,有八小时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过自新。现在一般寺院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于形式。佛法原本是教学,现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我们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利害、得失,这是迷惑至极!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1701212153
1701212154 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么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修行都在个人。个人闻经明理之后,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烦恼业障重,不知修行,懈怠懒散。所以,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禅师提倡共修,就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个人修行能够成就的,都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靠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依众靠众,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清楚、明了,才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事相,在滚滚红尘里得清净心。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照顾,消除自己的烦恼习气,成就自己。
1701212155
1701212156 净宗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观念、言行必定不同于凡夫,因为你会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自己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舍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为世界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
1701212157
1701212158 贪欲之害,时间长而缓慢;而嗔恚之害,时间短而猛烈。《印光大师文钞》记载,一些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后给小孩喂奶,结果小孩中毒死亡。由此可知,嗔恚能把奶、血液变成毒素。所以,伊斯兰教吃牛肉、羊肉时,一定把血洗得干干净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动物被杀害时,一定有嗔恚心,嗔恚会把血液变成毒素。所以,嗔恚实在太可怕,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
1701212159
1701212160 佛法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是嗔恚、发脾气。修行积德累功多年,一旦发脾气,所有功德都没有了,因此成就功德相当不容易。功德是什么?清净心、戒定慧。因此,要想知道自己到底积累多少功德,就从未发脾气之后算起。
1701212161
[ 上一页 ]  [ :1.7012121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