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162e+09
1701212162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发脾气、起嗔恚,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修道人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能受害吗?若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受伤害的是自己。我们要细心思惟佛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容易见别人过;因此,从别人的行为可以做为自己的参考、反省,以别人为镜子,改恶向善。
1701212163
1701212164 若常发脾气、有嗔恚心,「八种喜悦心法」就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的展开。这八句也是检验自己是否还有嗔恚意念的准则,若这八句都具足,就证明你已离嗔恚心;若不具足,充其量是暂时不起现行而已,遇到缘就起作用了。
1701212165
1701212166 人最怕的是在临命终时,这个关键时刻生嗔恚;人在最后一口气断了,到哪一道投胎是看最后一念,若最后一念是嗔恚,多半落到地狱道。《饬终津梁》、《饬终须知》说,人在临终之时,不可以触碰。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经典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般的痛苦,所以你去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嗔恚心,这是对亡者极大的不利。人过世之后,有些人想试验看暖气在什么地方,好知道他到善道还是恶道。但最好还是不要触摸,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神识有没有离开,如果神识离开了,没有问题;反之,神识没有离开,这对他就不利了。
1701212167
1701212168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要八到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连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爱护、帮助他。八小时之后,可以试验、探测,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由此可知,念佛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念佛功夫不错,往生时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如果再去触摸他,这就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时,能遇到善知识,真正来帮助?而人往生了,一般都是难分难舍,真正懂得道理,就要将亡者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是关键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对亡者有大利益。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因此,助念非常重要,也是真实的功德利益。
1701212169
1701212170 大慈菩萨说:你能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有把握;你能帮助百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有许多念佛的团体都有助念团,这是好事,值得提倡,这对于念佛功夫不纯熟的人有大利益。
1701212171
1701212172 这个时代障缘很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就堕落。内有烦恼、习气重,外有物欲的诱惑,怎么会不堕落?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就是得力于天天读经、闻法的熏习力量。熏习的力量若与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超过烦恼习气才行。也就是说,要有能力伏住烦恼、习气,在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都不会现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时都能不受影响,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要能保持,对世缘一定要冷淡,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这一生求生净土,修学才算有成就。若还会受外境动摇,内心的烦恼常起现行,对求生净土是毫无把握,堕三恶道的成分就很大。若能从这些地方警觉,你算是已经觉悟了。
1701212173
1701212174 假若对现前境界依旧茫然,随波逐流,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而且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我在讲席里常说,十善业道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保住人身;做到百分之六十,还靠不住。于是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检点、学习。
1701212175
1701212176 「一、无损恼心。」『损』,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如何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做人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心才能安。「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因为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
1701212177
1701212178 「二、无嗔恚心。」损恼心、嗔恚心、诤讼心,乃至于不和睦忍让,这都是嗔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若嗔恚断了,这些自然不会存在。世人稍不如意就起嗔恚;由此可知,经典常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一起,智慧就没有了,理性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缘成熟时,报应就现前,冤冤相报,而且果报必定一次比一次残酷。
1701212179
1701212180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讲到帝君十七世为士大夫,当中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佛人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决不是只有这一生,若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确实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现在遇到佛法,我们要觉悟,要改过自新。
1701212181
1701212182 这一世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应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求出离道,走出六道轮回。儒家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讲:「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止于至善。「至善」以佛法讲,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是真正的知止。一定要万缘放下,一心向无上菩提。
1701212183
1701212184 修学佛法要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之事若不觉悟,也是世法;在世法中若能觉悟,就是佛法。因此,佛法与世法之分,在于觉迷之不同。佛教导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言之,让我们一切不自在,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要想得到自在,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舍弃,离开贪嗔痴慢就自在了。内无烦恼,外境就无法诱惑你。外境能诱惑你,是诱惑你的烦恼,让烦恼起现行。所以,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嗔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于心,这样才能得自在。随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决定没有烦恼。
1701212185
1701212186 烦恼大多起于得失,若无私无我、无贪嗔痴慢,得失心就没有了,这时可以随缘。有缘,广利众生;没有缘,利益众生的事、心行也绝不中断,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样。正是古人所谓「有缘则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准备将来有缘时为大众服务,念念不忘这个心,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1701212187
1701212188 因此,在因缘没成熟时,不要自己想方法找机会,只要自己真的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佛菩萨会加持你。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于攀缘。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的心愿,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定不舍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机会就遇不到。因缘没成熟,不外两个因素:一是自己的德行、学问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二是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的人。这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成熟。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加功用行。
1701212189
1701212190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时刻要提防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典。每天读经,就是亲近佛陀;每天研究注解,就是亲近古今善友。我们多看、多听,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慧,就不容易堕落。古人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烦恼、习气都起现行,没有能力抵挡社会上许多的诱惑,就堕落了。
1701212191
1701212192 多少人天天在堕落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也想帮忙;但帮忙也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何谓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是非、邪正,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特别照顾;缘不成熟,他不能接受,都是枉然。「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要时时刻刻检点我们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有嗔恚心,就是没有离烦恼。
1701212193
1701212194 「三、无诤讼心。」『诤』是诤论,凡有诤讼,心一定不平,存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诸佛菩萨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地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怎么会有诤讼?
1701212195
1701212196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与一切大众相处,忍让的念头都不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大圆满、大自在。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佛菩萨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一样。佛菩萨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
1701212197
1701212198 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老人看到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心里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诸佛菩萨、真正觉悟之人,就是这样的心态。
1701212199
1701212200 圣教决定是无私、无我的,是清净无为的,这种教诲对我们有大利益。道家讲「无为」,佛家讲的「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群众,所以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又不收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
1701212201
1701212202 佛所讲的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间人迷惑颠倒,对整个宇宙完全无知。现在科学家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说,人有过去、未来,有六道、十法界的存在,「六道」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非常复杂。全部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以十法界来说,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见解就有偏差;你要是都清楚了,思想、见解、行为才会正确。
1701212203
1701212204 正确的心行与圣人的教诲相应,圣人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相应。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随喜,恒顺、随喜都要以法性为标准,恒顺法性,随喜法性,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生活自在美满,也就是佛法讲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若与性德相违背,就是迷惑,常生烦恼。将来往哪里去?当然是往三恶道去,这是必然之理。
1701212205
1701212206 最近报纸上登了一个好大的篇幅,说:「贪是无罪的。」西方人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一切圣贤的教导、宗教经典,都是教我们离贪嗔痴。鼓励人贪而无厌,这是什么样的社会?三恶道的社会,绝对不是人天的社会。《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谁是邪师?违背自性的说法都是邪师。贪嗔痴是三毒烦恼,三毒增长,人天就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就现前。我们要警惕,别人争,我们让,「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纵然死了,绝不堕三恶道。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利害。
1701212207
1701212208 「四、柔和质直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菩提心的体是直心,作用是深心与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将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此地,我们看到离嗔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但已经接近直心,这个关系我们要清楚。
1701212209
1701212210 「五、得圣者慈心。」『慈心』不是六道、天道里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生色界天。此地讲的「圣者」,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所以「圣者慈心」的最低水平,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
1701212211
[ 上一页 ]  [ :1.7012121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