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212
从这些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嗔恚的果报是地狱,贪欲是饿鬼,邪见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主要业因。要在这一生中远离三恶道,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1701212213
1701212214
修道人没有办法断十恶、修十善,原因虽然多,总不外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深深的执著不能放下。无论做什么事情,纵然做一点好事都要居功;这不但遭人嫉妒,与人结冤仇,还损害自己的性德,损性德就是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佛法讲德相,比德能的范围还广。这个道理我们若不透彻理解,不但功德不能成就,还造成菩提道上的障碍。
1701212215
1701212216
我们现在算是知道了,但不是真的知道,充其量只可以说是听说了,并不能真信,如果是真信就回头了。换言之,真信的人一定离贪嗔痴。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广,修道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其中。净宗修学求愿往生,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第一是信,若没有信,愿行都是假的,好比盖大楼没有基础一样。今天读到这段经文,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信了没有?果然相信,不必人劝,决定依教奉行,这是自然而然的,即大乘经常说的「法尔如是」。
1701212217
1701212218
大乘法与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与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的圆教初信位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其断惑等于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思惑一品都没有破,但是他的智慧、领悟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菩萨听得懂,这就是他的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方面比不上阿罗汉,而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地在精进。到初住位,菩提心才真正现前,即「三心圆发」;「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地发出来,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1701212219
1701212220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菩提心;第四句是直心,第五句是深心,第六句是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安众生』,利益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
1701212221
1701212222
觉悟之人在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即「乘愿再来」。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若深读《了凡四训》,就能明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世界亦复如是,都是注定的。谁注定的?业力注定的。个人是自己别业注定的,家运是一家人的共业注定的,国运是一国人的共业注定的,世运是全世界人共业注定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在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1701212223
1701212224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恶业多,善业少。近年来,大家的善念逐渐淡薄,何况是善行!觉悟之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至少要有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和「常作利益安众生心」。时时刻刻要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给他们做启示,帮助他们觉悟、回头。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1701212225
1701212226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说的庄严,就是端庄美好。由此可知,大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我们的相变成今天这样,原因就是贪嗔痴、见思尘沙烦恼,把本来圆满庄严的相好转变成如此丑陋,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1701212227
1701212228
真心是纯善的、至善的。「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本心、本性真心,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诚,就将至善变成了不善。因此,才晓得恢复真心的重要性。诸佛如来与九法界众生的差别,无非在究竟圆满的恢复真心自性。这一恢复,一切都恢复了,大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复了。这个境界,就是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于是才感得『众共尊敬』。「众」是大众,哪些大众?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互相尊敬。诸佛如来尚且尊敬,九法界众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诸佛如来的尊敬是真诚、究竟、圆满的。
1701212229
1701212230
九法界觉悟的众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的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被烦恼所覆盖,所以尊敬心生不起来。而究竟觉悟的人,与诸佛如来一样,尊敬六道众生。我们把「究竟觉悟」的标准降低一点,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的觉悟了。觉悟必定尊敬,必定是无条件的帮助照顾,这是觉悟的样子。若还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觉悟,佛法讲的「正觉」他没有。所以,佛法的修学、圣贤的教导,如何能够契入?决定不是记问之学,一定要真干,真干就是要断十恶、修十善,尽舍贪嗔痴。
1701212231
1701212232
有一位小朋友很爱护小动物,他看到有人要杀死蚂蚁,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小朋友没有念过这两句话,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何以会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小朋友的心尚未受世俗烦恼的污染,他所用的心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因此,若能永保赤子之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
1701212233
1701212234
我们很不幸,早年无人教导,在社会染缸中,已经被污染了。但自己要晓得,这个污染若不断除,决定搞生死轮回,不能出离。而唯一能够帮助我们断除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读诵」是听了佛菩萨的教诲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把自性里真实圆满的爱心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大慈大悲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学来的。我们是被烦恼习气这些污染所盖覆,所以性德透不出来,透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701212235
1701212236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1701212237
1701212238
「邪见」就是愚痴,其想法、看法完全与自性违背,称为痴;愚痴表现于外就是邪知邪见。远离愚痴,比离贪欲、嗔恚困难。佛比喻断痴惑好像是藕断丝连,很不容易断干净。十恶前九条,只要能持戒,身、口就不犯戒;修定,能断贪嗔;唯独痴一定要开了智慧,才能断除。愚痴是所有烦恼的根本,众生之所以会造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都是因为愚痴所致。由此可知,开智慧重要,这也是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
1701212239
1701212240
开智慧,一定要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学的过程,我们也不例外。修行开不了智慧,原因何在?戒不清净,就得不到定,当然没有慧。没有戒定的智慧,佛法称为「世智辩聪」,儒家称为「记问之学」,这是听得多、看得多、记得多,不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智慧。儒家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可见有修、有证方能为人师。所谓「有修」就是落实自己所学,以佛法来讲,落实就是「持戒」,持戒方能得定,甚深的禅定才能开智慧,浅定没有智慧。佛法讲的「四禅八定」,都没有智慧,出不了三界。阿罗汉所修的是「九次第定」,所以能超越三界。
1701212241
1701212242
要想开智慧,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开智慧最大的障碍。放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做。这件事情是求自己,自己肯放下,这不是难事。因此,自古以来修行人有成就、能开悟、能证果,都是能放下之人。
1701212243
1701212244
「何等为十?」下面是十种功德法、十种利益。
1701212245
1701212246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这是远离愚痴所得的第一种利益。『真善意乐』是真乐,非苦乐之乐;苦乐之乐,不是真乐,佛法称为「坏苦」,苦是「苦苦」。真善意乐即佛经讲的「常生欢喜心」,因为常生智慧,故得真法喜、真法乐。『真善等侣』就是常亲近真善知识,与真善知识做伴侣;伴侣即同参道友。因此,你有邪见,这种殊胜的受用就得不到。有邪见的人,起心动念随顺烦恼,常生烦恼、忧郁、疑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敢确定,这是愚痴造成的。断愚痴虽难,我们也要学习,能得一分,有一分受用;能得两分,有两分受用。
1701212247
1701212248
邪见的根本,就是「我见」、「身见」。修行人离不开烦恼,摆脱不了习气,原因就是执著这个身是「我」,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只要有这个念头,贪嗔必定随之而起;而贪嗔烦恼伏不住,果报在三途。佛说:这个身是「四大五蕴假合而生」,不是真的;「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把这个身当做自己,看得这么重,坚固地执著,这个因素就是堕落饿鬼道的业因。
1701212249
1701212250
所谓「伏」,就是有功夫使十恶业不起现行;如果伏不住这些烦恼,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一向专念」;烦恼不断,就是夹杂,功夫不纯,不能往生。
1701212251
1701212252
自己不是真善人,就遇不到真善知识,即使佛菩萨在你身边,你也遇不到,因为有烦恼现行故。若心地纯善,周边所接触的一切人都是善知识、佛菩萨,正如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你有真智慧,诸佛菩萨都在你面前;没有真智慧,诸佛菩萨在你面前,你都看不顺眼,怎么会得到法喜?得到「真善意乐」?从这儿就能体会到,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就是伏烦恼、断烦恼,得真善意乐。
1701212253
1701212254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这唯有具足真实智慧,明了真相的人方能做到。『深信因果』,大家对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都耳熟能详,可就是不肯修善,这是不能深信因果。深信是通达因果之理,了解事实真相。譬如:对于蚊虫、蚂蚁,一般学佛人往往还有杀心,这是习气。虽然知道因果,但是知道得不够深,有意无意地去杀它,将来果报仍免不了。
1701212255
1701212256
譬如,安世高法师曾经两次到中国来偿还命债,他是修行证果的人,他清楚过去生中误杀别人,这一生也会被人误杀。「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果报一定有因有缘。菩萨做此示现,就是告诉我们:「你造作的因,一定有果报,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别人,这是修因;社会大众都尊敬你、爱护你,这是果报。反之,你恨别人、讨厌别人,社会大众同样也恨你、讨厌你。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会宁舍自己的性命,也不肯造恶。
1701212257
1701212258
古德比喻得好,现在有个很高的位置请你去做,条件是杀一个没有罪的人,你杀了他,王位就是你的;对于深信因果的人来说,去杀一个无辜的众生,能得再好的利益,他也不会去做,这必须要离邪见才能办到。邪见是愚痴,糊涂人不信因果;换言之,信因果信得不深,不算明白人。
1701212259
1701212260
蚊虫、蚂蚁也是一条命,它们是过去生造恶太多所导致的,但它的罪报终了时,也会转为人身。而我们罪业造多了,也会变成蚊虫、蚂蚁。实在讲,无量劫来,六道种种身相我们都曾经历过,这一生得人身有「隔阴之迷」,忘记过去世的事情;虽然现在忘记,业因种子却在阿赖耶识里永远不会消失。
1701212261
[
上一页 ]
[ :1.701212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