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286
凡人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而这个根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思」是思想,思想、见解迷惑了。「疑」是怀疑圣人、怀疑圣道,随之而起的是贡高我慢,轻慢圣贤,轻慢圣道。十善业道是圣道,你轻慢十善业道,果报在三途。三途果报是自作自受,人天福报、三乘圣果,也是自己造作、自己享受。虚空法界谁做主?自己做主,佛菩萨与大圣大贤不做主,阎罗王与上帝也不做主。一定要「离邪道,行圣道」,才是如来真实弟子,诸佛赞叹,天神敬仰。
1701212287
1701212288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六道凡夫执著身是真实的、是自己,佛告诉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执著、见解与思想。佛告诉我们,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如同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是永远不生不灭,「我所」是有生有灭,譬如衣服穿久会脏、会破,就不要了,再换一件。
1701212289
1701212290
「我」有没有身?有,即佛法讲的「法身」,法身是真正的我。佛说:「法身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佛教诫弟子,终极的目标就是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就是成佛。什么人证得法身?譬如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他悟的就是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真我,悟的就是这个身是假我。悟了之后,他就能得受用,这个受用即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
1701212291
1701212292
佛又说:「报身」,报身是有始无终。报身是智慧,即能证法身的智慧;证得之后,永远不会再迷失了。第三是「应化身」,我们现在这个身是应化身。佛的应化,根本的原因是诸佛如来的本愿。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都曾经发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因;缘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1701212293
1701212294
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形相;虽没有形相,能现一切形相。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是法身变现的形相;一切虚空自然现象,是法身变现的现象。在佛法称「法身」,哲学家称「宇宙万有的本体」。法身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自然现象,是所现的,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能现与所现分成两类,就是世间讲的哲学。
1701212295
1701212296
欧阳竟无先生说:「佛教非哲学」。何以非哲学?佛法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法身,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没有讲到这些事情,所以佛教非哲学。佛教也非宗教,宗教是崇拜一个神、一个造物主,佛法没有神,也没有造物主,但佛法承认有神的存在。神是什么?还是法身所现的。现的这些相差别这么多,即经论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识所变」,是由于一切众生迷失了自性。
1701212297
1701212298
什么叫「迷失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迷失自性之后,就产生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是这样变现出来的,称作「唯识所变」。于是自性性德不能做主,谁做主?妄想、分别、执著做主,就是法相宗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做主,那就造诸恶业。纵然造一切善,以大乘佛法讲,还是造恶业,因为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造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造的还是恶,真心造的才是善。
1701212299
1701212300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藏教佛、通教佛),他们造的都是恶,不是善。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不是用真心。用真心,造一切恶都是善。绝对善恶的标准,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因此,用妄心,造一切善也是恶,因为没有见性;换言之,你造作一切善业,出不了十法界。
1701212301
1701212302
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即分证佛),用的是真心,所以他们造恶也是善。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造的是杀、盗、淫,他们是善。为什么是善?用这种手段,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是善。这是诸佛如来的密义,我们不懂,我们看到会感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境界。
1701212303
1701212304
佛讲这些事情,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为度十法界众生,他有权巧方便。而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因为他们用的手段不善,这叫恶度。恶的方法能度一类众生,但这要看众生的根性,应当用什么方法帮助,就用什么方法。佛没有定法,佛有能力观机,凡夫不能学。为什么不能学?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学这种方法就堕地狱。
1701212305
1701212306
佛教化众生分很多等级,就像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每个阶段强调某种教学方法,我们要认识清楚,而我们现在在佛教只能算是小学。我们修学这么多年,何以功夫不得力?我们没有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十善业道,这是佛法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以此为基础。
1701212307
1701212308
净土法门最基本的是「净业三福」。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唯有真正修十善业,孝亲、尊师、慈悲才能落实;若没有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心全是假的。具足第一个条件,念佛才生凡圣同居土;具足两条,往生方便有余土;三福圆满具足,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最低限度要把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
1701212309
1701212310
古人走这个路,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有成就。我们今天疏忽了,在修学上没有扎根,起心动念都落在自私自利;换言之,贪嗔痴慢没有舍弃。别人赞叹我,欢喜;别人骂我、侮辱我,心里怨恨。这样念佛,功夫怎么会得力?古人对于顺逆境缘的心态,听到别人赞叹,自己感到恐惧,「我做的是不是像他赞叹的?」不会生欢喜心。别人毁谤、侮辱、陷害,一定是我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满意,自己回头反省,改过自新,绝不怨恨别人。所以心地永远清净、平等、慈悲,无一念是恶,无一不善的行为。与大众相处,只记别人的好处、恩德,绝无不善、抱怨之念,如此方能修到纯善。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若心地不是上善,虽然具足信愿行也不能往生。善心、善行从哪里培养出来的?从一切顺逆境界、善恶人缘中修养成功的。
1701212311
1701212312
何以法身大士没有过?法身大士见一切众生、一切万物,只见性不着相。一切众生的性是佛性,所以《华严经》、《圆觉经》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当然是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佛是从性上看的。凡夫是从相上看,凡夫着相,佛不着相。贤首大师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黄金做器皿,用同样的成分、同样的重量,造一尊佛像、菩萨像、声闻像、缘觉像、天像、阿修罗像、人像、畜生像、饿鬼像、地狱像,摆在面前,佛见性不见相,看到的全是黄金,价值相等,没有分别。凡夫着相不见性,这是佛菩萨,那是饿鬼,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心生好丑,这就是过失。
1701212313
1701212314
诸佛菩萨帮助我们,终极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见性不着相。我们的心就清净、平等,心里一个念头都不生,善恶念头都不生,晓得佛像与饿鬼像、地狱像是平等的,无丝毫差别。金是真的,像是假的,我们不喜欢这个像,可以把像熔化再做别的像,这就是讲性永远不变,相会变;性没有生灭,相有生灭。
1701212315
1701212316
有情众生称为佛性,无情众生称为法性,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所以,从性上看,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生出来了,这是性德。若落在分别、执著上,你就迷失了自性,性德显现不出来,生起是非、邪正、善恶,这些全是妄想、分别、执著。
1701212317
1701212318
能「不起身见,舍诸恶业」,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果。我们要不在这上真正用功夫怎么行?这才体会到十善业多么重要!必须认真修十善业道,念佛才能往生。若舍弃十善业道,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不得力,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修十善业道,才能舍诸恶业;恶业不舍,生生世世就在六道轮回随业受报。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随业流转,苦不堪言,这是六道众生的真相。
1701212319
1701212320
「九、住无碍见。」这是属于智慧。『见』是见解,见解无障碍;换言之,对世出世间法,都能通达无碍。这个利益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望,而佛说:这实际上是一切众生本有的能力,是本能。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的见解、思想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十恶业造成的。十恶具足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经上讲的种种不思议的果报,都是属于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离开十恶,性德就能恢复。至于恢复到什么程度,这是功夫问题。
1701212321
1701212322
由此可知,有智慧福德之人,一定懂得「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的十条纲领,十恶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罪业,十善展开是无量无边的善福。学佛从这里学起,希望在一生当中修到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心养性的最高目标。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佛教人「孝亲尊师,修十善业道」,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正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值得我们相信。
1701212323
1701212324
真正相信就要认真努力学习,彻底改正过去不善的行为、习气。改正就是修行,把错误加以修正。凡夫不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反而容易见别人过,所以古德教我们见别人过,立刻要回头观照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佛法称为「开悟」。凡夫不晓得自己的过失,就无法改正过失,这是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原因。观察别人,立刻返照自己,这是智慧。将他人之过放在心中,自己是罪上加罪,那就错了。
1701212325
1701212326
再者,读圣贤书也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也就是印光大师苦口婆心劝人读《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和《安士全书》的道理所在。将自己的心行,与这些经文细心对照,哪些念头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善心善行要保持,恶念恶行要改过。大乘经教念多了,我们的见解、思想就与佛接近了。
1701212327
1701212328
佛菩萨的思想、见解是正知正见,而我们的想法、看法决定是错误的。他们心地清净,能知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心思迷惑,过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偶尔在梦中起现行。梦中境界,多半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这些种子是过去生中的,所以从梦中仔细思惟观察,能得到一点过去生中所造业的讯息。何时修到心地清净,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能回忆起来。世间一般人心比较清净,能回忆到童年;心再清净,能回忆到过去一生、二生。这种事情,现在人称为「特异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1701212329
1701212330
神通是从禅定而来,佛的定功深,禅定圆满,所以能知道无量劫前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我们短短几十年所学的,实在不可靠,这是事实。尤其现今社会,《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大家都错了,我们跟着也错了,自以为是,所谓「积非成是」。
1701212331
1701212332
是非善恶的标准何在?在圣贤人的心行。真正觉悟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才是标准。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绝对的标准。在世间法,中国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为标准,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论语》里。朱熹编订《四书》,《四书》是中国人是非善恶的标准,人生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现代人舍弃了几千年来的民族价值观,随顺现前时代的邪知邪见,所以世间才有动乱,天灾人祸。如何才能消除灾难?从人心转变。人心能觉悟,转邪为正,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随顺社会世俗价值观,回头随顺圣贤教诲,灾难就能化解,就能住正知正见,于一切事理通达无碍。
1701212333
1701212334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这是个双关语。众生造恶业,招感天灾人祸,觉悟的人要不要受难?这是共业所感,肯定要受,但是决定不堕。为什么不堕?他的心地清净、善良,大难之下,他往上升,不往下堕落。学佛人若能如《弥陀经》所讲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缘」,遇到净土法门,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做佛,所以是「不堕诸难」。另一个意思,是在大灾难当中,他也可以不受。在重大灾难下能幸免的人,不外乎两类因素:第一、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一生虽然造小恶,余福还很厚,可以免除灾难。第二、这一生中遇到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断恶修善,也能避免。这些理论与事实真相,《感应篇》、《阴骘文》与《了凡四训》都讲得很详细。
1701212335
[
上一页 ]
[ :1.7012122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