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320
「九、住无碍见。」这是属于智慧。『见』是见解,见解无障碍;换言之,对世出世间法,都能通达无碍。这个利益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望,而佛说:这实际上是一切众生本有的能力,是本能。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的见解、思想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十恶业造成的。十恶具足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经上讲的种种不思议的果报,都是属于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离开十恶,性德就能恢复。至于恢复到什么程度,这是功夫问题。
1701212321
1701212322
由此可知,有智慧福德之人,一定懂得「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的十条纲领,十恶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罪业,十善展开是无量无边的善福。学佛从这里学起,希望在一生当中修到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心养性的最高目标。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佛教人「孝亲尊师,修十善业道」,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正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值得我们相信。
1701212323
1701212324
真正相信就要认真努力学习,彻底改正过去不善的行为、习气。改正就是修行,把错误加以修正。凡夫不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反而容易见别人过,所以古德教我们见别人过,立刻要回头观照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佛法称为「开悟」。凡夫不晓得自己的过失,就无法改正过失,这是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原因。观察别人,立刻返照自己,这是智慧。将他人之过放在心中,自己是罪上加罪,那就错了。
1701212325
1701212326
再者,读圣贤书也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也就是印光大师苦口婆心劝人读《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和《安士全书》的道理所在。将自己的心行,与这些经文细心对照,哪些念头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善心善行要保持,恶念恶行要改过。大乘经教念多了,我们的见解、思想就与佛接近了。
1701212327
1701212328
佛菩萨的思想、见解是正知正见,而我们的想法、看法决定是错误的。他们心地清净,能知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心思迷惑,过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偶尔在梦中起现行。梦中境界,多半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这些种子是过去生中的,所以从梦中仔细思惟观察,能得到一点过去生中所造业的讯息。何时修到心地清净,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能回忆起来。世间一般人心比较清净,能回忆到童年;心再清净,能回忆到过去一生、二生。这种事情,现在人称为「特异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1701212329
1701212330
神通是从禅定而来,佛的定功深,禅定圆满,所以能知道无量劫前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我们短短几十年所学的,实在不可靠,这是事实。尤其现今社会,《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大家都错了,我们跟着也错了,自以为是,所谓「积非成是」。
1701212331
1701212332
是非善恶的标准何在?在圣贤人的心行。真正觉悟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才是标准。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绝对的标准。在世间法,中国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为标准,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论语》里。朱熹编订《四书》,《四书》是中国人是非善恶的标准,人生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现代人舍弃了几千年来的民族价值观,随顺现前时代的邪知邪见,所以世间才有动乱,天灾人祸。如何才能消除灾难?从人心转变。人心能觉悟,转邪为正,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随顺社会世俗价值观,回头随顺圣贤教诲,灾难就能化解,就能住正知正见,于一切事理通达无碍。
1701212333
1701212334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这是个双关语。众生造恶业,招感天灾人祸,觉悟的人要不要受难?这是共业所感,肯定要受,但是决定不堕。为什么不堕?他的心地清净、善良,大难之下,他往上升,不往下堕落。学佛人若能如《弥陀经》所讲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缘」,遇到净土法门,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做佛,所以是「不堕诸难」。另一个意思,是在大灾难当中,他也可以不受。在重大灾难下能幸免的人,不外乎两类因素:第一、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一生虽然造小恶,余福还很厚,可以免除灾难。第二、这一生中遇到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断恶修善,也能避免。这些理论与事实真相,《感应篇》、《阴骘文》与《了凡四训》都讲得很详细。
1701212335
1701212336
善果决定是从善因得来的,造作恶业,希求善果,无有是处;同理,造作善因而得恶果,亦无有是处。可是世间人往往看到有些人一生行善,最后得的是恶报;作恶的人却有种种享受,好像因果报应不准确,于是怀疑不能接受。这是他看得太浅。佛言:「因果通三世」,现前作恶还能得福报,是他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虽然造恶,福报已经折损,但还有余福没有耗尽,所以还能享福。一生积善受苦报,说明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多,还有余恶没有断,所以才受恶报。如果他行善不中断,来生就有大福报。
1701212337
1701212338
佛家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了解善恶决定有果报,你就决定不会作恶。不管遭遇什么艰难困苦,也不起恶念,来生有大福报。这一生的时间短,来生的时间长,聪明人要有远大的眼光,这绝对不是消极。来生大福报成就,这一生晚年福报亦会现前,即佛家讲的「花报」;你修积得太厚,不等来生受福,这一生就现前。花报殊胜,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福决定是从善心善行修积而来,我们要深信不疑。
1701212339
1701212340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这一段是总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属于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为了尊重,保持音译。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就是这一句,它有三个层次:「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
1701212341
1701212342
「正觉」,就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佛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对于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能称为「正」。佛法讲「正」的标准是要破我执,《金刚经》的标准是「无我相」,这时方能称为「正觉」。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可以称为「觉」,但不能称为「正觉」,因为他还有「我」。
1701212343
1701212344
我相属于我执,就是执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属于分别、妄想,所以破四相分三个阶段。执著断了,称为「正觉」;分别断尽,妄想尚有,这个阶段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而不是佛。必须分别、妄想断尽,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圆教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于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最低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因此四圣法界都属于正觉,但其中的层次也有不同。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于正觉。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
1701212345
1701212346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时是「分证即佛」,称之为「正等正觉」,就是法身菩萨。我们学佛的目标,是求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即「无上正等正觉」。如何求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1701212347
1701212348
『回向』,是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不要了。但如果与一切众生分享,还有一点「我与一切众生共享」的念头,就是「我」没有舍弃,还有我执存在。功德跟一切众生分享里,没有「我」,才能走上菩提道。
1701212349
1701212350
『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对一切法觉而不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法是一切法。『成就自在神通』,这是德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这是自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1701212351
1701212352
因此,远离邪见,不但成就十种殊胜的功德法,若能将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就能速证一切佛法,得大自在,教化一切众生。
1701212353
1701212354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1701212355
1701212356
「佛语真诚,乐在能信。」现在人对于佛的言语多半存着半信半疑,这是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总认为这是佛家劝善的话,决定不是真实的,所以很难接受。导致这个原因,实实在在说,出家人有很大的责任。世间人为什么不能接受佛语?出家人的形象让他们看轻了,「佛的话这么好,你们都是出家人,来宣扬佛教的,可是你自己所思、所行的,与佛所讲的完全不相应,可见得你们自己都不相信。你们不相信,劝我们相信,怎么可能?」我们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佛的话为什么相信?我们知道通过戒定慧的修学,真的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对于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通达明了。这是我们不能跟佛菩萨比的,人家看得清楚,我们迷惑颠倒。
1701212357
1701212358
世间人在迷,绝不承认自己迷,他承认自己有高度的智慧,他看古圣先贤是迷信。这个错误观念,要怎样把它纠正过来,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首先我们自己要通过修学,证实佛的话真实;如果不通过认真的修学,这个境界达不到,永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知见,决定不肯相信佛的话。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告诉六道凡夫,「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为什么证得阿罗汉之后,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道理在哪里?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佛说这个阶层的人物称之为「正觉」,他的觉悟没有错误,也就是说他的看法、想法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如果你见思烦恼没有断,「见思烦恼」不好懂,这是佛学名词;换句话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这个东西没有断,你的知见就不正。你学的东西再多,甚至于你能够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背下来,讲得天花乱坠,你还不是正见。唯有具足正见的人,知道佛菩萨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世间人没有到这个境界,如果他能够尊师重道,能够顺从圣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种人有福了;这个不是他的智慧,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他有福,他能接受,他能够相信,他能够奉行,他得福。
1701212359
1701212360
经文以下这一大段,是讲十善业落实在菩萨行门之中。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没有十善哪里来的六度?所以六度后面讲的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种种法门,都是有十善做基础,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你要晓得这个「善业」是人天的善业,具足十善,纵然不学佛、不修行,没有依照大小乘佛法去修行的,他绝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无贪、无嗔、无痴,他离贪嗔痴了。贪嗔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贪心堕饿鬼,嗔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他能够远离三恶道,远离贪嗔痴,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这是人天的根本。在六道里面,取得人天两道的基本条件,我们不认真修行怎么行?
1701212361
1701212362
佛对我们的要求,前面讲得很清楚,「昼夜常念善法」,常念善法就是指十善。「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心善;思惟,你的思想善;观察,你的见解、行为善。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怎么增长法?增长,这是学佛,从这个基础上修学佛门里面种种的佛法。没有十善的基础,什么行门都落空、都谈不上了,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1701212363
1701212364
佛在此地很慈悲,一条一条跟我们说。这一段都是讲布施,先跟你说离杀害,就是不杀生而行布施,你得的是什么样的果报。『常富财宝』,世间人求富贵,杀生而得的富贵,富贵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他杀生得来的,是他前世修积的善因,这一生得的善的果报。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如果想知道我过去生中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种的因,这一生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世是什么果报,想想看我这一生所作所为,来生的果报。这一生得富贵,过去生中种的善因。如果这一生得富贵,而不知道修善,甚至于用非法的手段取得富贵,佛菩萨清楚,你取得富贵,不是你这个手段取得的,是你过去修的善因所得。你今天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以为是取得富贵了,不是的!你这一生所造的业来生受报,世间人有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有几个人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1701212365
1701212366
佛法称之为「宝」,凭什么?就凭它对于三世因果这个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它跟我们说,教导我们,我们怎样得财富。这里条条都是得财富的,因为你修的是布施,布施就得财富。离十恶得财富是真的。每一句里面都有『无能侵夺』,你的财富绝对没有人能够侵犯,绝对没有人能够夺取。我们今天得到财富的人,日夜都忧虑,患得患失,怕财富失掉了。果然用十善去修布施,你得的财富会天天增长,绝对不会散失。
1701212367
1701212368
不杀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底下一句『长寿无夭』,「夭」是夭折、短命。『不为一切怨贼损害』,「怨」是冤家,「贼」是盗贼。你的冤家,冤家有,很多,怎么来的?过去跟人家结的冤仇。过去不是一生一世,过去无量劫来,你想想看跟多少人结冤仇、多少众生结了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桩事情佛说得清楚,你跟人家结的冤仇,这是因,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恶因,恶果不会现前。今生遇到佛法,信受奉行,把自己心行变成纯善,恶的缘断掉了,纵然有许多冤家债主,我今天没有缘,遇到也不会起现行。所以佛家讲转变果报的关键在缘;「因」我们没有办法操纵,「缘」可以操纵。我们修一切善缘,断一切恶缘,怨贼的损害就远离了;纵然遇到,有一些小伤害也不至于碍大事。所以吉凶祸福是在我们心里面去转,这个重要。决定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生,决定不可以做伤害人的事情,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我们就错了。
1701212369
[
上一页 ]
[ :1.701212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