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370
造作一些恶业的人都是愚昧无知,他的思想、见解、行为,你仔细去观察,都是与十恶相应,他不与十善相应。十善修行到相当的层次,佛前面讲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是高层次,在这个层次里面就直接修菩萨法,所以佛在此地把菩萨法摆在第一个段落。如果还有丝毫不善夹杂,我们的善就不纯了,佛这样教人,儒家也是这样教人,儒家讲的没有佛讲得这么详细。儒家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知的是什么止?至善,止于至善。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儒家是劝人「立志」,佛法劝人「发心」。我们要发什么心?至善之心。至善的心对自己,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至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从至善可以见性,性是真诚心,《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儒劝人这样立志,那是立志做圣人。佛教我们发心,是教我们发心要做佛,这才是真正止于至善。
1701212371
1701212372
所以,决定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佛菩萨度众生不急在一时,无量劫又无量劫,总是给一切众生种善根。经中讲得很好,诸佛菩萨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有机会见到佛像、听到佛名,善根就种下去了,这一生不能成就,或者在来生,或者在后生,或者在多劫以后,遇到缘成熟了,必定得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知道十善业道的重要,认真努力地修学,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自他两利。
1701212373
1701212374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1701212375
1701212376
六度里面,这是第二「持戒波罗蜜」。『不与取』,这是盗戒;能够离不与取,也就是持戒布施。这一条就是持戒布施,前面是不杀生布施,这是持戒布施。布施决定得福报。这个地方讲的「财宝」是通三世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财也算是宝;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法宝;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一定知道大家会把健康长寿视为第一宝,所以财宝通三种因果。常行布施的人,他要是不离恶业;也就是还造十恶业,他也欢喜布施,他得不得福报?得福报。他的福报在哪里享受?在三恶道享受;就是没有离贪嗔痴,他堕在畜生道里面,畜生道有福。
1701212377
1701212378
我们现在看很多人养的宠物,你看它多有福报!一个家庭养个宠物,那是一家人的宝贝,没有一个不欢喜它,没有一个不关怀它,它那个福报是前生修布施。如果这个宠物很聪明,它还有法布施;如果它健康长寿,它还有无畏布施。所以你仔细去观察,你观察人家饲养的宠物,你就晓得很多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有,但是没有离开贪嗔痴,得这个果报。如果福报大的,他就变成罗刹,变成阿修罗,福报大的;阿修罗是畜生当中的领袖,饿鬼当中的鬼王,会得这样的福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福报享完之后,他的恶业现前,那就真的是苦报了。由此可知,如果不修十善业,所修一切福都不真实;唯有修十善,依十善再去修布施、持戒六度万行,这个福报才是真实的,最低限度都是享人天的福报。
1701212379
1701212380
可是诸位要知道,人天福报还不是究竟。我们看看过去,过去有,现在没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前清康熙、乾隆,他那个福报生生世世修,不知道修了多少世,累积成为人间的帝王,福报修得来的。他们决定是三种福报统统修,所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他要不修这三种福报,他的福从哪儿来的?固然这两位皇帝都是英主,英明的帝王,确实为国家民族与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有没有过失?还是有。为了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文字狱,就伤了多少念书人,这就造业。福报享尽了,他还有余福,余福再享得差不多了,罪报就现前了。
1701212381
1701212382
所以,六道里面的果报,总不是究竟的,聪明人决定要超越六道。即使发愿要到六道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一定要能乘愿再来。为什么?乘愿再来,他是愿力身,他不是业报身;乘愿再来的人,决定不造业。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他是累积修福慧而来的,还是真正乘愿而来的。如果还有恶念,还有爱憎,他不是乘愿再来的;乘愿再来的人,情转变成智慧了,所以说决定没有感情起作用。他处事待人接物是真实智慧,决定不是感情;还有情,这是业报身,随业流转。佛家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识」就是情识。所以说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这是乘愿再来人;没有能够把心心所转变成四智菩提,他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福报再大,做到摩醯首罗天王,福享尽了,还要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决定逃不出轮回。
1701212383
1701212384
所以我们冷静地观察,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虽然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脱离六道轮回,诸天天王没有办法超越轮回。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如何把情识转变成菩提,四智菩提转阿赖耶为大圆镜。「大圆镜」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把佛陀的教诲总结成这十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大圆镜。真诚心包太虚、遍法界,清净心包太虚、周法界,乃至于自在包太虚、周法界,随缘也是包太虚、周法界,这是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个「智」的量都是包太虚、周法界。
1701212385
1701212386
我们在什么地方转?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做一个大转变,决定不起自私自利;顺境决定不起贪爱,逆境决定不起嗔恚,我们就止于至善。与一切众生接触,起心动念无不是善,决定跟十善业相应,果报是称性的,所以『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称性的财宝什么人能够侵犯,什么人能够夺取?人家要来要,都给他了,这里去了,那里就来了,永远不会断掉,所以说愈施愈多。
1701212387
1701212388
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世间,众生生活得这么苦,文化水平一天比一天低落。物质生活的艰苦,不懂得财布施;文化水平的降落,不懂得法布施。我们每看一本书,翻到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肯法布施,他怎么会长聪明智慧?念念总是计算别人,贪图小利,健康长寿的果报得不到,没有了。我们细细观察这个社会,都在造业,不知道修福,认为造业是自己聪明,自己比别人高明,造作这些恶业得来这些福报。他不晓得那个福报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有的福报,比他现在所享受、所得来的大很多很多!因为他造罪业已经打了折扣,打折扣,他还享这么大的福,你就想想,如果不打折扣的时候,他的福报有多大!
1701212389
1701212390
过去世间圣贤人多,修学的环境好,家里面有老人给你做榜样,社会上有许多学者给你做榜样。中国古籍,不要说多,清朝末年以前,哪一个文学作品后面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的?没有。你们所看到的都是「欢迎流通,功德无量」,都是劝你去流通,没有禁止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到民国初年才有。民国这个时代人苦、可怜,不懂得修福。民国以来,我们所看到这个社会上的一些大富长者、豪门贵族,都是过去在那些帝王时代修的福,现在来享受。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幸遇到佛法,所以才能看得出来,这个世间因缘果报,我们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于是我们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法。
1701212391
1701212392
这一句是离偷盗,得的福报是『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这两句话是你得到的是最殊胜无比的福德。不仅如此,后面这两句『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福慧两种福报,你都得到了,这个果报真正是无比的殊胜。智慧,这是法布施所得来的;真有施心,著作决定不可能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字样,这些他得的福,非常非常有限。佛门里面,现在有一些大德也是粗心大意,疏忽了这桩事情,自己的著作也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把自己的法缘断掉了,违背了自己的誓愿;誓愿天天还挂在嘴皮上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度什么众生?违背自己的誓愿,你度的众生是有条件的。你拿钱来买我的书,变成什么?变成商品生意买卖了,哪里有法缘?这样的心态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么小气的人。
1701212393
1701212394
我们自己学佛有一点心得,写出来供养大众,恨不得多印一些赠送给别人。自己没有能力印,别人印不是更好吗?我更省事。不准别人印,一定要自己印来卖钱,成什么话!这样的心态念佛不能往生,世间一个慈善的人,尚且不这么做法。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好的东西都是想尽方法流通。我们平常很容易看到的是这些大夫,他们有一些一般的救急的处方,都印成小册子,也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从来没有看到这些善书后面,限制别人翻印,没有见过。中国人过去没有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从外国传来的。
1701212395
1701212396
外国人自古以来接受的教育,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他要保护自己,唯恐别人侵占自己的权益,所以法律上订了很多。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圣贤教育,圣贤教育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做圣做贤。佛法的教育是希望一切众生早成佛道,怎么可能有限制?这是我们最低限度要觉悟的。往年我在此地,演培法师问我:「怎么样能够做到法缘殊胜?」我告诉他:「布施。无条件的布施,无私的布施,你的法缘自然就殊胜。自己只要认真落实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法缘是自然殊胜。」
1701212397
1701212398
我讲经弘法四十一年,从来没有说是拉一个信徒来听,没有过;我也从来不去撒广告,这是李老师教导我的,讲得非常有道理,我懂。他说:「你在外面去讲经,你打了很多广告,招来很多听众。头一天不错,大家上了当,被你骗来了;这一听,听到你讲得不怎么样,明天人就少了一半,后天又少了,你不就泄气了?你自己信心就没有了。」这很有道理。不撒广告,我头一天讲经三个人听,第二天讲经四个人听,第三天讲经五个人听,你的听众天天在增长,增长把我们的气就鼓起来了,这是李老师教导我的。所以决定不可以搞广告,搞广告,你顶多是讲一次,你不能讲第二次,讲第二次、第三次,你听众会逐渐下降;除非你真的讲得好,真的讲得好也不搞这一套。
1701212399
1701212400
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佛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绝不拉听众,听众是自己仰慕而来的。他有真诚心,这就是印祖讲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他真能得利益;拉得来的,感情或者不得已勉强来的,没有恭敬心,不得利益。这真正是过来人才懂得,才把这个道理传给我们。到处去招揽信徒的,这都是外国人的思想,不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
1701212401
1701212402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1701212403
1701212404
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为我们开示,将十善业落实在菩萨行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布施是广说,说得很详细,后面五种是略说。广义我们懂得了,佛一略说,我们也能够通达明了,比照前面一段的广义,这就是所谓「举一反三」,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善行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
1701212405
1701212406
这一段讲的是不邪淫。前面讲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落实在布施,布施一定是得财宝,所以每一句里面都有『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这是事实,世间人所谓是真理,修因必定有果报,果报你想离,离不开的,果报一定是随着你的。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要求财宝不是求不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有求的道理,一定是以十善业去修布施波罗蜜,修这三种施。
1701212407
1701212408
这是离邪淫,就是不邪淫行布施。前面两句是总说,「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是总说。后面有别报,『其家直顺』,你的家庭美满,人人都正直和顺。「顺」是和顺,家和万事兴,家庭的美满是要修善行才能够感得的;如果行为不善,纵然你能够得财宝,可是你家里面还不是很美满的。『母及妻子』,这是家庭里面的女众,外面人跟她接触的时候,都是以尊敬心、敬爱之心,绝对没有淫欲的念头来看待她。由此可知,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想家庭和顺,一定要断恶修善才能做得到。
1701212409
1701212410
今天这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毁坏了。什么人毁坏了?我们读佛经之后就晓得,不是别人毁坏的,是自己造作恶行毁坏的。我们自己有悭贪的心,所以你的财富才有人动你的脑筋,侵犯你、夺取你,是我们自己有悭贪的心没有放下。杀生,有杀害众生的心才会得这种果报。我们常存着要占别人便宜的心,这是盗心,所以我们得的东西,也有别人常常会打主意。我们对于女色有淫欲之心,家里面的女眷也会遭许许多多是非。你的家怎么能够平安?如何能得到和睦?
1701212411
1701212412
所以细看佛经就晓得,今天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儿女、青少年的问题,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没有修十善业,社会大众也把这个疏忽了。念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是免不了灾难。不是阿弥陀佛不灵,阿弥陀佛教我们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起,我们做了没有?这是业因果报,佛菩萨转不了,一定要知道,这叫自作自受。佛菩萨对我们只是教学、教导,是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自己听了佛菩萨的教诲,要能信、能解、能行,你就得到果报了。得果报是证,你就证得了。
1701212413
1701212414
希望我们的同修,过去我们的思想行为不正,那已经是过去了,不必再提了,应当忏悔。怎么个忏悔法?我过去就这个问题,曾经请教过章嘉大师,「是不是要拜几部忏,祈求佛菩萨原谅?」章嘉大师摇头,「不是这样的。」我问他:「怎么忏悔法?」真正忏悔是改往修来、改过自新,知道这是错了,把错误的改掉,从今天起,我不再犯这个错误,这叫真忏悔。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们明理,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形式有什么作用?大师也跟我说得很明白,形式就跟唱戏一样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希望社会大众看了这个形式,能生忏悔心,是这个意思。我们才明了,佛家所有的仪规是演戏。那是什么?接引众生的,是属于四摄法。
1701212415
1701212416
自己修行不在形式,是在内心里真正觉悟;内心不觉悟、不回头,形式做得再好看没有用处,无济于事,转不了业报。所以从内心里面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具足十善业的,这个人是好人、善人。如果心里念念还是搞十恶,对待一切众生还有怨恨的意思,还有伤害的念头,你不善;还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是盗心,你不善;还有淫欲的念头起来,你不善;你要想得好果报,到哪里去得到?不但是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例外的,业因果报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你造善业必定得善果,经上所讲的是好的果报,你一定得到;你造作不善,经上虽然没有说,后面蕅益大师《节要》里面附说十恶的果报。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我们自己能够想象得到的,可是蕅益大师还是很慈悲,明显地跟我们提醒。底下一段:
1701212417
1701212418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
1701212419
[
上一页 ]
[ :1.701212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