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496
我们仔细观察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难发现,纵然发现也不能够微密观察,粗心大意;微密观照不容易做到。会修行的人没有别的,他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立刻就照见自己,这种人进步就快,成就也就大。愚痴的人只看别人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起心动念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重要,别人的利益那是第二、第三、第四。觉悟的人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决不想自己的利益,这是菩萨,这个才能够入得了门。贪求的范围太广太广,总而言之起心动念这个念头都为自己,这里头就有贪求。所以贪求涵盖了一切的恶业,它是一切恶业的根本,根源在此地。
1701212497
1701212498
佛在此地头一个教我们离,离开。没有贪求心而行布施,这是诸佛菩萨做的;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念念为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己。有一丝毫贪求的心,跟诸位说,决定不生智慧,烦恼断掉才生智慧;有贪求心,学得再多,佛家讲「世智辩聪」,这个不生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贪嗔痴慢,我们求智慧的人要懂,我们不舍,清净心决定得不到。没有清净心,你就没有平等心,也没有慈悲心,佛家讲的这些名词、好听的名词,你可以挂在口头上,你的境界决定是凡夫境界,你决定不能够契入。换句话说,你帮助别人有限,为什么?帮助自己都帮不了,念佛都不能往生。
1701212499
1701212500
为什么念佛都不能往生?「三辈往生品」里面你们大家看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没有贪嗔痴,有一丝毫贪嗔痴的念头就不是菩提心,你还是轮回心,你还是凡夫心。轮回心就造轮回业,轮回心修积一切善法,三界六道里面享福,得福报,那真的是上则为天王,下则是人间豪贵,你只能得这个福报。可是我们在佛法熏修这么久,深深地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三界纵然做到摩酰首罗天王,依旧不能超越轮回;换句话说,这不是究竟办法。佛法之殊胜就是究竟圆满,但是佛陀只能够教导我们,没有办法代我们修行,佛陀加被众生、保佑众生,就是在教学。
1701212501
1701212502
昨天有同学问我「忏悔」:「我们做错事情,在佛菩萨面前至心忏悔,能不能消除业障?」我老实告诉他:「不能,那是形式。你做多少错事情,在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没有用。」怎么样忏悔才有用?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后不再造」,这就管用。你知道这次错了,我下一次再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正忏悔。佛家讲的「忏悔」,跟儒家讲的「不贰过」是一个意思,过失只能有一次,不能有重复,重复就是佛家讲的「不通忏悔」。忏悔,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忏悔,自己以后再造,那岂不是欺骗佛菩萨?罪加一等。你说的话不算数,说完之后你还犯,泥塑木雕的菩萨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你就想想你存的是什么心,你怎么能得到佛菩萨保佑?不可能的事情。佛法里面丝毫迷信都没有,句句跟你讲的是真话,我们要懂得。所以一定要知道改过自新,永远不犯同样的过失。如果一天能够改一样过失,认真努力去改,三年这个人就是圣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1701212503
1701212504
人为什么能成圣成贤、做英雄豪杰?没有别的,知道改过而已。改过从根本上改,就是从贪求心上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贪求。你要做到这个样子,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就圆满得到。奇怪了,圆圆满满得到了,为什么?你的妄心尽了,真心圆满现前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所现,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法你不通达?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你想贪,你永远贪不到的,你所得到的很有限;你把贪一放下,什么都得到了。「舍得」这个名词是佛教的,舍就得了,你舍多少就得多少,你不肯舍就一无所得。你能把虚空法界统统舍掉,虚空法界圆满得到了。他何以能成法身大士,何以能证圆满佛果?没有别的,舍得而已。佛的话讲得很简单、很明显、很清楚,真正是简要详明,问题就是我们听了会不会?有没有懂这个意思?
1701212505
1701212506
前面两句是总说,『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下面这四句是别报,专讲不贪而行布施。『一切所有,悉以慧舍』,「舍」就是放下,真实智慧。为什么世间人不肯放下?没有智慧。依旧是自私自利,所以他不能放下。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得的,智慧开了,世出世间法一切圆满通达。你们看《影尘回忆录》,倓虚法师讲晒蜡烛的法师。这个法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寺庙里面做香灯,人老实,常常受人愚弄。同参道友捉弄他,跟他讲:「香灯师,六月间你看大家都晒衣服,你那个蜡烛也拿去晒晒,不晒就发霉了。」他就那么愚痴,就把蜡烛统统搬到外面去晒,结果一晒之下,化为蜡油。维那师知道之后,便想迁他的单,于是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应该去学法,将来做大法师,我再为你当维那、敲引磬。」他信以为真,便去向谛闲法师学法。因为学不懂,谛闲法师便叫他行堂、背经。经过十几年的工夫,他果然开悟了。
1701212507
1701212508
他没有学过,他为什么能?智慧开了,跟惠能大师一样。所以他不是记问之学,他不是别人教他的;这个时候学东西就快了,障碍没有了。我们现在学东西这么困难,重重障碍,智慧不开,心不清净,就这么个道理。他这个老实人心清净,他的困难我们现在明了,他没有一般人的烦恼,他是无明盖覆自己。一旦开悟,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所以慧才能舍,没有慧就不肯舍。智慧愈大你就舍得愈多,不肯舍的决定没有智慧。
1701212509
1701212510
底下说『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信与解都是对佛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诸大菩萨所说的,他有坚固的信心,他明白理解。「大威力」就是如来果地上十八不共法、四无所畏,他虽然不是佛果地上这个境界,他是菩萨,菩萨也有十八不共法跟四无所畏,不过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就像月亮的光一样,如来的光是满月,菩萨的光从初二、初三到十四,真实的光明。那个不是假的,是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是真正的大威力,可以自度,自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可以度他,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1701212511
1701212512
古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持律法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还不到一个世纪,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能不能相信?这在佛法里面叫「作证转」,他来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在今天最重要的是要能舍,舍十恶业,放下杀盗淫妄、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慢,统统要放下。这是舍,你舍十恶就得十善。十善用在菩萨道里面,你是真实的菩萨,你不是假的,你所修学的都是坚固圆满的德行,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的。
1701212513
1701212514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1701212515
1701212516
这是不嗔,十善里头「不嗔」。嗔恚的心最难断,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嗔恚的念头自然就会生起来,而且生得非常快,这就说明无始劫以来恶习气深重。在烦恼里面,这个烦恼是最严重的,佛跟我们讲它的果报在地狱。三毒是三恶道主要的因素,贪欲是饿鬼道,嗔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这一桩事情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能造三毒的业因,造三毒业因就决定堕三恶道。佛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一般讲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加持,他用什么方法来保佑、来加持?用教学。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自己愚痴,不懂佛的意思,不能够接受教诲、身体力行,所以学了佛还是要堕三途。岂不闻谚语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决不是无风生浪,有道理的、有原因的。
1701212517
1701212518
四众弟子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闻到佛法,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经上佛也常讲,善根、福德、因缘三个具足,这一生才能得度。我们是因缘具足,问题就是有没有善根、福德?有善根、福德就是真信切愿、依教奉行,这个就是善根福德。不信,没有这个愿力,不肯依教奉行,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三个条件「因缘」有了,善根、福德不足,就是从前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你依旧是随业受报,你还是被业力牵引,出不了轮回,逃不过三途。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足,这个人在这一生超越了。过去很多年前我在台湾,蓝吉富教授来问我往生的条件,我就依照《弥陀经》上这一句经文答复他,《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一般说善根、福德、因缘都有,但是少,少了不能「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才决定生净土。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要知道。
1701212519
1701212520
忿怒的心要怎样降伏?这是大学问,这是真功夫。会用功的人、警觉性高的人,这个念头才起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叫会念佛。念头才起,第一个念头是忿恨心,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时时刻刻要用这个功夫,然后你才晓得念佛法门的殊胜;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方便,随时随地可以用,而且用得非常有效。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贪嗔痴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随顺烦恼习气的念头,这个念头决定会起,无始劫以来熏习成的,你是凡夫,哪有不起烦恼的道理?第一念起来了,第二念就警觉到,一句佛号就把它摆平了,就把它压下去了。这个功夫用久了,实实在在讲你要是真肯用,一般讲三年,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功。关键就是警觉性高,念头才起,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是净宗无比殊胜之处。凡夫可怜,烦恼起来,第二个念头又继续起来,于是烦恼念念增长,这个样子才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纵然遇到殊胜的法缘都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知道这桩事情了,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认真好好地去学习。佛要怎么念?就是这个念法;要用得纯熟,随时随处都能够提得起来,把你烦恼完全控制住,于是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你自己知道,很清楚、很明了,烦恼轻、智慧长,功夫见效了。
1701212521
1701212522
纵然是弘法利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也都要看缘分。自古以来,高人、大德,很多一生遇不到缘;遇不到缘,他自修,他成功了、自度了。没有缘的时候自度,有缘的时候帮助众生,缘绝不强求。佛教我们随缘,强求,你决定生烦恼。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训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你的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攀缘,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换句话说,你生烦恼不生智慧。随缘,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是事实。
1701212523
1701212524
佛法不容易遇到,这个事实一定要了解,开经偈里面所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真正了解,你才会珍惜。遇到佛法为什么不知道珍惜佛法?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好处,不知道它的可贵,不知道它这样难逢。彭际清居士也讲得好,「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今天遇到,无量劫稀有难逢。哪有那么容易,你每一次生生世世都遇到?这些话说得有没有过分?我们冷静思惟、仔细观察就知道了。你不说今天全世界,你就讲今天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口,几个人遇到?三百万人口里面,遇到佛法的有多少?佛法里面,纯正的佛法能够遇到又有多少?我们在此地也算弘法多年了,过去每年我到这里来讲一个月,我估计大概也不过三千人而已。这三千人里面,真正能够觉悟的又有几个?不可能有三百人,能有三十个人就不错了。所以逐渐淘汰到最后,没有几个人。我们对于古人讲的话这才肯定,丝毫不疑惑,然后想想自己,这是多么幸运!
1701212525
1701212526
学佛成败的关键,我学佛头一天,承蒙章嘉大师教导我「看破、放下」,你的成败关键决定在这四个字;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这一生充其量在佛法里结个缘。「结缘」,无量劫来我们过去结过不少次的缘,所以才讲善根深厚。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阿阇王子那一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印度「亿」这个数字出入很大,十万也叫亿,百万也叫亿,千万也叫亿,我们就算最低的,算十万,一个亿是十万,「四百亿」这个数字也就相当可观了。过去生中曾经这么多次接触到佛法所种的善根,这个善根在《弥陀经》上讲,是「少善根」,还不是多。由此可知,我们习气的严重,为什么?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阇王子他们听世尊讲《无量寿经》,还没有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还没有发出来;只发一个心,「我们将来做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发求生的心。如果发求生净土的心,这才叫多善根。所以阿阇王子还是属于少善根、少福德;纵然是多因缘,他善根少、福德少,不能成就。
1701212527
1701212528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少善根、少福德?这个要好好去思量。果然善根福德少,有没有办法补救?有,你真正能看破、真正能放下、真正能求学,有个几年时间,可以把你的少善根变成多善根,那就是日夜要加强佛法的熏修。诸位在新加坡最明显的例子,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虽然从小学佛,护持佛法五六十年,少善根,善根、福德都少,因缘不少,因缘是具足。最后晚年四年的时间,生病躺在病床上,每天听经听八个小时,一天不间断,把他的善根福德补足了,变成了多善根。病中真的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所以他成功了,这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1701212529
1701212530
我们不要等临终生病、躺在床上再听录像带,不必,现在就要干!他躺在病床上听了四年,就能预知时至。我们现在不生病,趁年轻的时候,万缘放下,也每天听上八个小时,我相信四年站着往生,不会生病的,这很可能。可能变成不可能是什么原因?不肯干。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习气,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嗔痴慢,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尘,教你放下这些东西。
1701212531
1701212532
专心读经、听讲经、念佛,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你们去看《净土圣贤录》,你去看《往生传》,多少人三年往生了。所以过去有很多人来问我,他说:「法师,是不是他们刚刚好寿命到了?」我笑笑,不见得。哪有那么巧?一个、两个或者有,那么多人都是三年、五年念佛就往生了,不可能那么巧。那是什么原因?他没有度众生的法缘;他自己成就了,到这个时候,功夫到这个程度叫「生死自在」。他随时可以走,他想走就走,他觉得这个世间没有法缘,没有度众生的对象,住在这个世间没有意义,这样就走了。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之后,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度众生,不限于这个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活动空间大了。这个地方的缘没有成熟,他方世界缘成熟了,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不会拘束在这个世间,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1701212533
1701212534
不嗔恚,你看看这一条的成就,『速自成就』,你成就得快。『无碍心智』,「无碍」就是没有障碍,你的智慧没有障碍。诸根庄严相好,『见皆敬爱』,这是怎么成就的?没有嗔恚。嗔恚的时候面孔很不好看,所以相貌不好,大家看了你不欢喜;离嗔恚相貌就好、身体也好,每个人看到你都生欢喜心;因为你可以欢喜对待别人,别人也欢喜对你。嗔恚这个样子谁都不愿意看。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跟大众有缘、无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701212535
1701212536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1701212537
1701212538
经文这一小段,不愚痴布施,所得的利益就是到『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后面从『是为大士』以下这一行是这一段的总结,就是以十善业修布施的总结。「邪倒」,邪是邪见,倒是颠倒,邪见颠倒就是愚痴。『离邪倒心而行施故』,这是我们一般讲不愚痴,不愚痴行布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这是总的讲利益。六波罗蜜第一段是细说,从持戒往下都是略说,略说里面我们一定要用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个例子一直贯穿全经。譬如念到持戒,你就要想到不杀生持戒得什么利益,不偷盗持戒得什么利益,不邪淫持戒得什么利益,一直到不愚痴,条条都是如是,佛在下面就没有说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这叫举一反三。乃至到这个经文的末后「方便」;后面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每一条都是这样的。譬如说修止观,不杀生修止庄严故、不偷盗止庄严故、不邪淫止庄严故,每一句里头都有十条,我们自己要能够想得到。这是世尊在此地举例而言,落实在我们生活上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具足十法,任何一法都具足十法,这个才是止于至善。
1701212539
1701212540
这部经一开端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在佛家概括地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一法都具足十法,这才真正落实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念佛念这一句佛号,我们现在懂得了,你不杀生执持名号,不偷盗执持名号,不邪淫执持名号,到不贪不嗔不痴执持名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善之人,声声佛号里面都具足十善业,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1701212541
1701212542
不愚痴行布施的别报,单单讲这一条果报,『恒生正见』,「恒」是永恒,「正」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宗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常生智慧」。他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不愚痴行布施,得这个果报。我们平常是不是这样修学?『敬信之家』,不但自己生正知正见,这一句当中这个点不能要,这是一句,「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他受生不会受生在一般人家,决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为什么?他自己有正知正见,自己不具正知见就不会生正知见之家,这是感应。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见欢喜正见,邪见欢喜邪见。所以古人曾经教人,观察这个人,这个人是正人还是邪见之人,从哪里看?看他的交友,看他跟哪些人在一起做朋友。他所交友的都是正知正见,这个人决定是正知正见;他所交往的这些人是邪知邪见,他也难免知见不正,一定的道理。所以观友知其人矣。
1701212543
1701212544
既然正知正见,必定『见佛闻法,供养众僧』,这是亲近三宝。诸位必须要知道,世出世法里头,亲近三宝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可是三宝在今天的世间衰微了,衰微在只有形式的三宝,没有实质的三宝。诸位要晓得,实质的三宝才管用,我们才能真正得福慧。实质的三宝,《坛经》上讲得很好,六祖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实质的三宝,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但是现在人认识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的内涵是觉正净。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经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想错了,于是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1701212545
[
上一页 ]
[ :1.7012124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