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575
1701212576
人数最少的,这是一个僧团来说,四个人;换句话说,四个人以上就行了。是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们四个人坚定决心求生净土,这个世间世缘统统放下,那有个小道场,行!确确实实圆圆满满做到六和敬。四个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两个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见不和,你还有什么法子!你就晓得四个人同心,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后想到远公当年在世一百二十三个人,真是不可思议。古时候那些道场,或许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希望我们能够学习。
1701212577
1701212578
这是行十善业,着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实,落实在持戒,戒庄严。「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美好、圆满没有缺陷。圆满的意思好,我们持戒才能圆满。
1701212579
1701212580
『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是道理,对于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广义不是狭义,因为六度是菩萨行为的准则。持戒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人无论是独居,无论是跟大众相处,都有规律;尤其是跟大众相处,决定要守法。佛陀的教诫决定遵守,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条,凡是经上讲的这些教训都是戒法、告诫,意思要明了,行为要遵守。除这个之外,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都要遵守。到人家家里面,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要守人家家里面的规矩。每一个人家规矩不一样,像我们佛教的道场,道场这么多,每一个道场都有它自己的规矩。每一个道场他们定的常住公约都不相同,我们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问,道场里面有知客,他就是管这个事情的,要向他请教。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前天印度教跟我们说的,印度教最重视的普通礼节,无论是你赠送他们的东西,或者他们赠送你的东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东西你用左手去接,这大不敬,在我们无所谓,他那里就不行。你送东西给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东西,你一定右手来接,不可以用左手,我们要懂得,才能够『满足大愿』。「满足大愿」,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求必应,我们有求,愿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十善落在持戒上。
1701212581
1701212582
为什么守法就能满足?诸位要晓得,一个人守法得到大众的尊敬欢迎,帮助的人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对你信心没有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帮助你,你办什么事情障碍很多、成就困难。所以佛把守法摆在第二,布施摆在第一。布施要真正放下,为什么?你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我就能守法;我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能放弃自己的执著,守法谈不上。所以六波罗蜜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的,它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不能够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决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它一个套一个的。
1701212583
1701212584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1701212585
1701212586
这是说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忍辱波罗蜜上。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两句全部贯穿下面所有的经文,那就是「举要言之,行十善道」,这个地方就是以『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样念法这个意思就很完整。这是集结经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这个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国人无论是在文字、在言语,都讲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还是详细、明白,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语,所以翻译佛经也是遵守这个原则。我们读诵、研究、讲解,一定要懂得文里面所含圆满具足的义趣,都是举要言之。
1701212587
1701212588
「忍辱」是很难做的一桩事情,特别是侮辱。在大乘佛法里面,六波罗蜜佛只讲了一个「忍」,而并不是专门指忍辱。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翻经的法师把这一条特别加个「辱」,什么原因?中国古代读书人,我们所称的士大夫阶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中国人是非常尊敬知识分子的,可以说中国立国五千年来,知识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没有不尊重知识分子的,所以说选贤与能。过去士大夫阶级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国读书人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不能忍受的;杀头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经的法师看到士大夫阶级有这么严重的执著,所以把「忍」下面加个「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当然没有什么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别用「忍辱」。这个名词我们要晓得,在大乘经原文里,梵文经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经典、藏文经典,都不是「忍辱」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1701212589
1701212590
不能忍,这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们也看到许多人,甚至于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时候,那一副德相是什么样子?照照镜子就知道,现在能录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么样子?决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欢喜心,让别人看到生恐惧、厌烦,远离你、不敢接近。这个情形,无论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坏而不是成就。
1701212591
1701212592
我们要想在世出世间法得到圆满的成就,忍是功夫,忍是关键。中国谚语里面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在《金刚般若》,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说了一句名言:「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你要想成就,都得力于忍。「忍」这个意义深广无尽。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人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决定要依靠大众,依靠大众、跟大众在一起生活,不能忍怎么行?尤其在末法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麻烦多。《无量寿经》,世尊非常感叹地为我们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养成许许多多不善的习气,很不容易跟大众相处,这个难!
1701212593
1701212594
我们看看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业做得愈大、地位愈高,愈谦虚、愈和敬,他才得到别人尊敬,得到别人仰慕,一桩事情能教你一生感恩不尽。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做个小公务人员,上班。上班有时候工作不多,我们在办公室里面看看报纸、看看书,这是常有的事情。习气毛病有,坐在座位上不好好地坐,背靠在椅背上,椅子腿前面两个翘起来,躺得很舒服。我的长官从我背后来,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赶快站起来,他没有责备我,反而说的真是柔言爱语,他说:「你这种坐法容易跌倒、容易受伤。」他不说别的话,一次教训终身不忘,这个毛病永远改过来了。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顿、骂你一顿、教训一顿,他走了我还照样翘起来,不是从内心悦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他教导我们等于说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懂得了,如果我要做长官,我如何对待我的部属,能够得到部属衷心的拥戴,认真负责替我做事,都在一个谦敬。谦虚能够恭敬别人,时时刻刻只要我们留意细心,都是我们的学处。
1701212595
1701212596
过去太虚大师提倡的「菩萨学处」,首先要学着跟大众相处;跟大众相处最重要的,要跟大众打成一片。今天我们佛教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原因是我们不能跟最贫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能过贫苦的日子。昨天天主教有两位修女来看我,我们讲经的时间延误了半个小时,我接见她们。她们在非洲办个医院,告诉我非洲人非常可怜,她们在那边工作了十二年,医院、学校很少,所以病人看病要走很远的路程,才能够到她们的诊所。所以希望能有一辆医疗救护车,来找我,我答应送她一辆车。我们听到非常感动,那些地方我们佛教里面人都不愿意去,她们肯去;而能够跟他们一样地吃苦,没有一丝毫的怨言,跟人家打成一片,全心全力地照顾这些人、帮助这些人。像我们新加坡的许哲修女,她一生也是这样的,心目当中只有苦难的众生,老人、病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跟这些人打成一片。这是稀有难得,这是我们极需要效法的,极需要警觉的。
1701212597
1701212598
世法、佛法,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个世界是祥和的。大家必须要互助合作,没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忍辱一定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事事要忍,佛教给我们随缘,不能忍就不能随缘;一定要随着自己的意思、随着自己的好恶就难了。殊不知自己的好恶是烦恼,心不清净;能够放下自己的好恶,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就是忍辱波罗蜜。
1701212599
1701212600
「庄严」,就是做到尽善尽美,你修忍辱度修到尽善尽美,你得的果报。这两句是总说。「得佛圆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音才是圆音。「具众相好」,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许许多多因素里第一个因素是忍辱。菩萨成佛还要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百劫修什么法门?跟诸位说,还是六波罗蜜,不过六波罗蜜里是以忍辱波罗蜜为第一。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要修相好?众生喜欢相好,众生爱相好,佛以相好摄受众生。
1701212601
1701212602
确实佛的相好,度了许许多多众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阿难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阿难为什么出家?为什么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楞严经》上说的,佛问他:「你为什么发心出家?」「羡慕佛的相好。」他说:「这个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这是他修得的。所以,阿难发心学佛不是学别的,是想学相好。你才晓得相好摄受众生,这个力量多强!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早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果地,还要修相好吗?做给我们六道凡夫看的。六道凡夫哪一个不想自己相好?个个都想相好。不管你是哪一个族类,也不管你信哪一个宗教,哪一个人不想自己身体健康、容貌相好?都有这个欲望。佛这种示现就是告诉你,你这个欲望可以满足,只要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愿就达到了。
1701212603
1701212604
事事能忍,时时能忍,处处能忍,忍辱波罗蜜的圆满就是相好光明的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一个不能忍的人,定就没有法子修。定是佛法,这是不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是枢纽,统统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么?全是修禅定。忍辱都做不到,禅定没法子修。所以佛对菩萨讲的这六条修行的原则,它是有次第的,决定不能颠倒。
1701212605
1701212606
第一个布施,是教你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你就不会守规矩,守规矩是持戒;你不能守规矩,你决定不能忍辱;你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精进是进步;没有进步,怎么可以得禅定?所以这六条就跟上六层大楼一样,没有下面一层,决定没有上头这一层。我们要怎样修法?要从布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规矩、守法,绝对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特殊的人物,那就错了。为什么?离开群众。离开群众得不到群众的帮助;换句话说,你变成孤立了。孤立,无论世出世法一事无成。
1701212607
1701212608
1701212609
十善业道经讲记 所以我们细细去观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决定是得到大众拥护、大众爱戴。尤其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竞选凭选票当选,选票就看到群众对你的爱戴、对你的拥护。你平常不能照顾别人,谁肯帮助你?所以跟大众相处是最大的一门学问,跟大众相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条做到了,在佛门里面讲,你法缘殊胜,无量功德。
1701212610
1701212611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1701212612
1701212613
这是讲十善业落实到菩萨行精进一门,他所得的殊胜功德。前面在持戒这一条,经文叫着「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我们把这一句套在这前面,意思就完整了,以『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前面一句贯下面每一句。「进」是求进步,进步一定要「精」,世人都知道求进步,但是疏忽了这个字,所以变成杂进,说得不好听是乱进。这样不但不能成就佛法,佛法是真实智慧、真实觉悟之法,心要一杂、一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真诚心必然被破坏;人要没有真诚,心不清净,魔怨必然是乘机而入。
1701212614
1701212615
「魔怨」是讲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跟我们讲了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这个地方用两个字全部包括了。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下的恩恩怨怨无量无边,所以菩提道上为什么这么难走,古往今来多少人修行想成就,最后都被魔怨障碍了。佛在此地提醒我们,障碍因素非常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行不善,起心动念都落在十恶上;再不懂得精进,魔当然就障了道,你怎么会成就?
1701212616
1701212617
世间人没有智慧,看问题看得很浅、看得很短,只图眼前的小利,而伤害了永恒真实的大利。唯有有真实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他知道眼前的小利决定不是利益,那是祸害,祸害就得要远离。大小乘经论佛说得很多,「十善厚友,十恶冤家」,我们起心动念落在十恶业,是自己给自己作魔怨,魔怨不是从外头来的;「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怨」是怨害,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真精进,你的精神、时间都集中在道业上,魔怨虽多,没有空隙,它进不来。
1701212618
1701212619
譬如佛在这部经上教菩萨:「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世间)苦。」这一切诸恶道(世间)苦就是魔怨。一切诸恶道(世间)不仅是讲六道,而且包括了十法界,什么法?「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昼夜常念」,常是不间断,日夜不间断,这个心止于善念上,恶念就进不来,这叫真精进。在念佛法门里面,执持这一句佛号是大善,这一句六字洪名是善中之善,你不能够解其义,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念;现在人业障深重,精神、体力做不到,谛闲老法师就讲得很好:「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这样也行,这样也算是常念,也算是不间断,问题是你要守得住,时时刻刻提得起来,这叫精进。
1701212620
1701212621
由此可知,「精进庄严」。我们念回向偈,天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什么功德?如果没有功德,这个偈就是白念。真精进,拿真精进来庄严,前面所讲的,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我们真干!以此庄严佛刹、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哪里?虚空法界无处不是佛净土,所以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佛净土?心不清净。心为什么不清净?我常常讲,自私自利,你心就不清净。《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私自利是我相,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不能突破,所修行全是假的,无论怎么修,你都在佛门外,你入不了佛门。破了我执,真正做到无我,诸位晓得,这个人才是须陀洹,大乘圆教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你算是入门了。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警惕自己,还有一念私心,还有一念为我,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在佛门之外,没进门。小乘法里面叫「见道位」,证须陀洹果是见道,初入门「见道」。这个事情难不难?说难不难,说不难也很难,关键在哪里?你自己肯不肯放下?肯放下就不难了。
1701212622
1701212623
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做佛;一念迷,就是六道升沉。迷是什么?迷是有自己,念念还是争名逐利。现前这个社会,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地区,我们在周边能够看到的,确确实实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争名逐利。这还得了?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世界灾难从哪来的?灾祸的根源是什么?细心去观察、去思惟,孟夫子说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这一句话,当年是对梁惠王讲的。今天我们用这一句话来观察世间,确实是孟子所说的,没有一个不是在争权夺利。争夺到最后,就是斗争、战争;最后的结果,世界毁灭。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我们要看清楚。
1701212624
[
上一页 ]
[ :1.701212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