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877e+09
1701212877 我过去对这个事情也曾经说过,这两种不同的制度各有利弊,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缺点。专制有专制的好处,有专制的不好处;民主自由有民主自由的好处,也有它的不好处。我们要把好与好做个比较,不好跟不好做个比较,让我们的头脑清醒过来。实际上说,制度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好不好在人。孔老夫子说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去省思,他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如果这个人好,专制也好、民主也好;这个人不好,专制也招损,民主也招损。可见得关键是在人的问题,决定不在制度,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1701212878
1701212879 这个人是圣人、是贤人,什么叫「圣贤」?中国「圣」的意思,是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通达明了,这种人称为「圣人」。中国人讲「神圣」,「神」也是这个意思。「神」这个字,是会意字,这个字左面是个「示」字,我们讲开示的示。「示」是什么意思?《说文》里面的解释,「示」是讲上天垂象;它上面是个「神圣」字,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是「上」字,「上」字下面画三条,这是表示上天垂象。「上天垂象」,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自然现象。右面是个「申」字,「申」是什么意思?你要是看篆字的写法,你就很容易体会到,它是「贯通」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自然现象你完全贯通、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个人叫「神人」。所以「神」跟「圣」的意思是相通的,就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他是专制、是民主,都好,一定做得好。为什么?他没有私心。反过来,如果说是儒家讲的小人来当政,不管他做皇帝好、做总统好,人民都遭殃。为什么?他自私自利,他不顾百姓,也不顾国家。由此可知,人最重要,制度在其次。
1701212880
1701212881 由此可知,国家培养人才,这是第一桩大事情。能把教育办好了,不管什么制度都好。儒家,真的是圣人,他看到了,他很清楚,他很明了,所以在《学记》里面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培养人才。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统治人民,领导人民;「君民」,君是领导的意思。什么最重要、什么最优先?教学,「教学为先」。讲到教学,教学里头哪一个最优先?「四摄法」最优先。老师如何能摄受学生?「摄受」的意思,让学生对老师心服口服,这叫摄受。国家领导人如何摄受全国的人民,让全国人民对国家领导人心服口服?佛教我们四摄法。所以「四摄法」,我讲这一段用的时间多一些。最小是夫妇,一个房间里两个人,你能够懂得四摄法,夫妻和好,家庭兴旺。大到国家、到世界,你想想看这一句话多重要!天下事,只要人与人能够相处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人与人不能相处,什么样的好制度都是枉然,都会彻底被破坏、被摧毁。
1701212882
1701212883 我们学佛,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我们有弘法利生的使命。弘法利生完全是站在一个社会教育,今天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的立场,帮助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我们是从旁协助,帮助他推动古圣先贤的教育。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认知,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不是他们自己的教育?我们今天问问:佛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儒家的思想教育,是不是孔老夫子的思想教育?如果我们说是,他们本人否定;孔老夫子否定,释迦牟尼佛也否定。他们怎么说法?孔老夫子说他一生他自己一无所有,他所说的是古人所讲的,「述而不作」;他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他所讲的是古人所说的,不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是过去佛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是「述而不作」,这个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退到极致!佛在经上说了实话,这个教育不是哪一个人讲,是你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绝对不是别人的,是性德的流露,「法尔如是」。
1701212884
1701212885 《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是一切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的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已经不善了。佛在《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本善。所以如来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真实圆满的智慧;「德」是讲能力,「相」是讲相好;智慧是圆满的,能力也是圆满的,相好还是圆满的,佛家讲的平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里面,为什么会有差别现象出现?佛说,众生迷失了本性,迷有浅深不一样,所以就变成差别。圣人的教诲没有别的,教导我们、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所以圣人教化众生他不居功。你说功劳,他没有功劳,他有什么功劳?你的智慧德能不是他给你的,他给你会有恩惠、有功劳,不是他给你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不过他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迷失的,现在应该用什么样方法把这个迷关突破,让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现前。如此而已,不是从外头得来的。
1701212886
1701212887 我们细细观察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确确实实是如佛所说,我们这才恍然觉悟,原来他们所说的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不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是他们本身觉悟了,把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这是我们自性体相用的实相。这个我们才真的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我们信他,是不是「信他」?不是信他,是「信自」,他所说的是我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所以佛家讲「信」,你们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愿、行,讲「信」,他说了六个信,头一个「信自」,第二个再「信他」。「他」是什么?他是已经自觉的人。我还没有觉悟,他觉悟了,我要从他觉悟的经验、觉悟的这些道理方法,帮助我也觉悟,就这么回事情。借他的经验,帮助自己破迷开悟,这样才功德圆满。所以佛说「自他不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这个概念在佛家名词上讲,「清净法身」。你有这个概念,你肯定、承认,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你证得清净法身。
1701212888
1701212889 所以爱心,爱心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我们今天凡夫的爱迷失了自性,自性的爱是圆满的,迷失了的自性就透了一分,这一分又被五欲七情混搅在一起,这个爱变成自私自利的爱。自私自利的爱跟自性本具的慈悲,体上讲没有两样,事上讲有迷悟不同,所以作用就不一样。觉悟的爱,在佛教叫「慈悲」,它能帮助你修行证果,能帮助你做佛、做菩萨;迷染的爱造成的业报,是饿鬼、地狱、畜生。由此可知,迷悟、染净,果报差别很大;这个差别,是相上的差别,用上的差别,体上没有差别。
1701212890
1701212891 我们凡夫做学问、求学,不能够契入真实的学问,主要一个观念就是分别执著太严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那是孔老夫子讲的,他的思想。他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他讲的话现在未必适用,落伍了,不适合潮流了。」所以自自然然产生一种排斥意识,这是错误,不知道他们所讲的是我们自性流露的。如果要懂得是我们自性流露的,你就不会排斥,你就很欢喜接受。
1701212892
1701212893 所以,要怎么样教学?怎么样帮助别人破迷开悟?怎么样帮助别人转凡成圣?怎样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四摄是第一课;不懂得四摄,没有办法教人,没有办法跟别人相处,这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佛菩萨他们是有真实智慧,他也很有耐心,众生业障有的很深重,佛经里面常讲的「阐提根性」,决不是一生一世能劝他回头的,多生多世、无量劫中帮助他回头。一生不能回头的,太多太多了。没有真实的智慧心,没有真实的慈悲心,那个人会退心。我们看到修行人退心的很多,好像现在我们同学当中悟善不来了,要退心了。为什么会退心?没有智慧、没有慈悲,烦恼现行了。他要有智慧、有慈悲,就决定不会退心。
1701212894
1701212895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1701212896
1701212897 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道品总共有七科,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七个段落,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为这七个段落。这七个段落是完整的佛法,也可以说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总不出这七类。佛经的术语叫七科,科是科目,七个科目就包括尽了。每一科目里面的内容,都是深广无际,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看做小乘。天台大师用藏通别圆四教,来跟我们说明,每一科里面都有藏通别圆;由此可知,它包括尽了。
1701212898
1701212899 第一科就是念处,我过去讲这些经文,跟古人说法稍稍有一点不一样,好懂。这个四念处,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看得破,四神足就是放得下,四正勤是断恶修善。诸位从这个观点上去体会,就不难懂得它的意思。看破放下贯穿全部的佛法。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有这些深重的烦恼习气?这些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念处帮助我们明了,教我们怎么样看宇宙人生。
1701212900
1701212901 佛在此地把它归纳为四个项目:第一个是「观身不净」,第二个是「观受是苦」,第三「观心无常」,第四个是「观法无我」。这个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你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你是不是真正看到它的真相?凡夫最严重的,就是执著这个身,爱惜这个身,对这个身起了贪爱的执著,这个执著的根太深。要知道这个执著,就是六道轮回的根,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这来的。你要把这桩事情看清楚了,把身见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绝对不是事实,它是个幻相,《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那是一点都不错。哪一个人有执著,哪一个人现这个相,所以哪一个人放下这个执著,这个现象对他讲就没有了。
1701212902
1701212903 由此可知,这个境界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每一个人都现出这个现象,世尊在楞严会上,把这个现象称作「同分妄见」,见是见解,妄是虚妄。同分,我们大家都有共同的,虽是共同的,还是各人是各人的。譬如我们今天这个讲堂,讲堂很明亮,有几十盏灯照着,这几十盏灯光照着,这叫同分妄见。其实每一盏灯的灯光也各个不相干,好像光光交融在一起,实际上还是各是各的;你灭掉一盏灯,这盏灯的光就没有了,它并没有妨碍别的,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所以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天地,各人是各人的宇宙,可以说各个不相同,也可以说各个有密切的关联,这里头的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1701212904
1701212905 所以不能说同,也不能说不同,像这灯光一样,你不能说它不交融,几十盏灯光它确实是交融在一起;你也不能说真的交融,真的交融熄掉一盏,它这盏灯光就没有了。所以佛法里头说明事实真相,常讲「非一非异」,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不一,这是事实真相,不是一个含糊搪塞的话,确确实实是真相。
1701212906
1701212907 我们今天堕落在六道轮回,你明白事实真相,与什么人都不相干,完全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制造出来的现象,道理要懂。你要不了解,你就很难超越。为什么?佛在经上苦口婆心劝导你的这些话,你疑惑,你不能肯定地相信,你还是坚固执著你的成见,成见我们叫我见,我们被这个害了,害得太惨了。所以佛在此地,用这种圆满智慧、高度的方便,教我们看身,「观身不净」。什么是身?狭义的身是我们自己这个身体,广义的身是所有一切的物体,只要有体,我们就叫它做身。无论是自身,无论是一切物体,都是不净的。佛在经上为我们分析,我们物质身体的构造不清净,最明显、最简易的观察,你看我们所谓七窍,排泄出来是什么?它从内部排泄出来的。七窍之外更微细的毛细孔,毛细孔所排出来的,我们现在人称它叫尿素,说明我们里面没有一样是清净的。所以古人讲肉皮、皮袋,皮袋装的是什么?脓血、便粪,装的是这些东西。对于这个东西,过分地执著贪爱,错了。古德形容身体是「臭皮囊」,从我们身上散发的气味不好闻。烦恼愈重的,气味就愈难闻;烦恼轻的,比较好一点,身心清净的人气味是香的。
1701212908
1701212909 我在早年,好像是一九七七年,头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那边同修告诉我,虚云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个多月。那个时候,中国大陆解放之后,香港那边的佛弟子希望虚老和尚长住香港,给他造了一所精舍,我也去参观过。老和尚住了一个月,说香港这个地方不能住,这是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就回到祖国去了。那个时候,他老人家一百多岁了,许多人都晓得,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大概也是一年洗一次澡,不洗澡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领子上油垢都很厚。他不洗澡,领子上看到很脏,可是味道是清香的,很好闻。我们三天不洗澡,领子上就臭得难闻,人家远远就躲开了。从这个地方看,人家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那个气味就不一样。虚老和尚是个修行人,有修行功夫比他更高的,那看到他的气味就难闻了,这一定道理。由此可知,功行的浅深,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身心的组织结构,正是佛在本经前面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因此我们就体会到,佛为什么教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道理我们明白了。我们要修成自己真正是金刚不坏身,在这个世间难,太难太难,往生极乐世界就容易了。
1701212910
1701212911 生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色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这是佛对我们的大慈大悲、大恩大德,不是佛跟我们说明,我们怎么会知道?而且这个法门难信易修,成就无比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众生,这是第一法门,所以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没有不弘扬的。我们要懂得道理。我们今天接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能不能看破放下,你要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你这一生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西方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是去不了的。想在这一生决定往生,必须看破,必须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清楚,真正看清楚了,没有不肯放下的。为什么?放下就自在了,放下真快乐,放下就入佛境界。我们还是坚固地执著,是凡夫境界。放下我执,就是放下六道轮回。
1701212912
1701212913 这是第一条,教我们观身,这个身不是个清净的东西,不必过分地去执著爱护,但是也不许可任意去糟蹋,你要糟蹋也是过失、也是错误。怎么样?随缘,这就对了。必须借假修真,这个身是假相,我们要借这个假相去修真实的。对自己,往生净土,利用这个身体认真努力念佛,除念佛之外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就对了。世出世间法都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出世间法也不是真实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生法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佛法都不放在心上,何况其他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701212914
1701212915 我们今天没有入佛境界,一切放下,单单执著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执就是很执著,持是保持,绝不失掉,我们要靠这一句佛号往生净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执持名号也放下了,没有到达不能放下,到达之后就可以放下。像乘车一样,上车买一张票,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这张票,到达了票还给票房收回去。除此之外,什么都要放下,这就正确了,就对了。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
1701212916
1701212917 第二「观受是苦」,受是我们的享受,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的感受。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必须晓得我们所接受的统统是苦,决定没有乐。苦,佛在经上通常用三苦、八苦来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三苦里面,第一个苦苦,第二个坏苦,第三个行苦;八苦实际上就是三苦的头一条苦苦,苦苦讲了八种。苦苦,下面这个「苦」是名词,上面这个「苦」是动词、是形容词。苦苦里面,这是一切众生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这叫四苦,谁都不能避免。你做到皇帝,你也没有办法避免生老病死;你是个贫贱乞丐,你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生之苦,我们忘掉了,但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还去投胎,投胎不又有生吗?老苦、病苦,这个我们亲身都能体验到。自己虽然年轻,看看老人,尤其看看现代社会的老人,儿孙孝顺的太少了,儿孙能够照顾老人的,现在愈来愈稀有,老人可怜!老人要受这个果报。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照顾上一代,我们造的因不善,那下一代还能照顾我们这一代吗?因缘果报。我们没有孝顺父母,要叫儿女孝顺我们,没这个道理。所以现在人造作的,就是不善因,果报我们推想当中,决定不是善的果报。所以现在社会政府负责养老,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都有退休养老的制度,这个制度有些国家做得很不错,我们也看过很多,距离尽善尽美那是一个很长的阶段。
1701212918
1701212919 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去提倡弥陀村。新加坡居士林的弥陀村,我想诸位已经看到了,昨天已经开始动工,好像有十几个工人,在旁边围一个木板墙,大概是防止灰尘。已经开始在动工了,这是这一年多来,找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都不能成就,最后不得已把居士林剩下这一点空地建起来。李居士告诉我,这是建七层的楼房做为寮房,将来可以容纳四五百人,这也好,宿舍、斋堂、念佛堂、讲堂都在一起,对老人来说是一个方便,管理上都省了很多事情,省了很多人手。所以我看到很欢喜,总算对社会,因为世界有许多国家地区的同修都发心支援这一桩事情,总算有了交代,我们乐观其成。
1701212920
1701212921 八苦里面,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众生都没有法子避免的,这叫内苦,这是身体之内的。身外也归纳为三类,第一个是「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不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碰到,没有办法避开,这一类的都是属于怨憎会。我们想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例外,一生的遭遇。另外一类「爱别离」,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不能长久,这是在我们现前社会,我们普遍能够看得到的,甚至于在自己本身也能够觉察得到,这一类也是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第三类「求不得」,我们心里面的愿望、希求,都不能够实现。这把我们身外之苦全部都包括了。
1701212922
1701212923 最后一条叫「五阴炽盛苦」。如果把这八种苦区别来说,前面七种都是属于果报,最后这一种是苦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有前面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原因是五阴炽盛,这一句话不好懂。五阴,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业,所以才得不善的果报。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业,如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这八种苦都没有了。
1701212924
1701212925 世间人求财,财能不能求得到?能,肯定能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懂得道理。它有因果,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你造的是什么因,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报。佛告诉我们,财富的因是布施,喜欢布施的人得大财富,悭贪吝啬的人得贫穷果报。我们看今天社会,有许多特别是经商的,工商界的商业巨子,他拥有亿万的财富,亿万财富什么原因来的?过去生中修大布施,我们讲他命里头有财,这个财不是天生的,天生应该各个人都一样,为什么每一个人不相同?每个人造的因不一样。他布施得多,他命里头财多,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发财。他经营一个事业那是缘,他命里头有因,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如果命里头没有财富的因,他也去学别人一样,去经营一个事业,人家经营发财,他经营赔本,命里头没有财。
1701212926
[ 上一页 ]  [ :1.701212877e+09 ]  [ 下一页 ]